在保持尊严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孩子是需要教育的,不经过长期的科学的教育,孩子不能成人,也不能成才。然而,教育只有在尊重人格、维护尊严、保证权利的前提下进行,才可能培养出“人”来。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会使孩子更加自尊,有了自尊,才可能自强。凡破罐破摔的孩子,首先是失去了自尊,为什么失去自尊,因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在此,列出某些父母不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几种表现,以期引起父母重视。
1.一切行动听指挥。
父母的话就是命令,长辈高高在上,一副威严的面孔,指挥孩子的一切,你必须好好念书,给我考大学;你必须给我上××班,不爱上也得上,没商量;你的前途,服从我的设计……这样指挥,已经把孩子当成一架“小机器”。
2.对孩子全方位照顾。
父母爱孩子也不能让自己的爱像洪水一样泛滥。爱需要理智,宠爱往往走偏。视孩子为掌上明珠。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吃要高档,穿要名牌。只要求念书,什么活也不用干,即使孩子该干、能干的事情,也一律由父母包办代替……在这种状态下,孩子还能学会过正常人的生活吗?做人的尊严被“瓜分”了。
3.武断训斥,剥夺孩子的话语权。
有的父母喜欢当孩子的“领导”,误把“训”当教育,天天训孩子,有事没事训几句。最令人遗憾的是,不允许孩子解释,更不许提出不同意见,只能表态:“懂了”,“是”,“我改”。这种情况下,孩子也没有了尊严,没有了权利。
4.以惩罚立威,对孩子进行过分的惩戒。
有很多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是不对的。有的父母不只口头上对孩子进行精神虐待,还滥用惩罚。调查发现,从城市到农村,有8%~12%的父母对孩子常常采取打一顿的方法。挨打的孩子,往往开始害怕,过一段时间就被打“皮”了,更难教育。触及皮肉的结果,可能造成灵魂麻木,或者造成怨恨反抗心理,孩子的人格就会扭曲。
把孩子当“人”,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尊严,父母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还给孩子一种自由民主的气氛。清除头脑中的封建制的余毒,改变“我说你听”、“我打你通”那种支配一切、指挥一切的错误观念。孩子必须管教,但又必须把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个平等成员。父母与孩子,既有“领导”关系,又有“同志”关系。在施教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孩子年幼无知,认识可能片面,可能错误。父母了解了,才好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其次,在理智的状态下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父母对孩子的爱,天经地义,但是决不可信马由僵,走向极端。任何事情,物极必反。面对孩子,父母应有一种自控意识,保持理智,保持清醒的头脑。即使在孩子令自己非常生气的情况下,也要暗示自己;我如果失控,教育就会失败。
第三,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父母要鼓励孩子去承担一定的任务,让孩子拥有自主权、选择权,独立去完成。当预见到任务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时,成人可先让孩子想办法解决;若完成任务确有困难,成人要采取“帮助而不是替代”的方法,去帮助解决。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不畏困难的精神、健康的自我意识等良好个性,有着积极的作用。
名人谈教育
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
不要强迫孩子听自己的话
做父母的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能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强制性的控制。这不仅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也是对他心灵的伤害。如果孩子长期受到这种侵害,那么他就不会聪明、快乐、有自信,人格也会有缺陷。就像我国孩子教育学家孙瑞雪所说的:“如果你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那最好的办法就是闭上你的嘴,管住你的手,不要管教孩子,不要限制孩子,给他充分的自由和爱。”
自从进入初三以来,蒙蒙便没有了自由,不能自己支配时间,整天埋在书桌旁那半尺多高的题海中。妈妈把蒙蒙刚买的羽毛球拍没收了,挂在墙上的明星画也被没收了,换成了“学习计划”、“十不准”的规则和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快学习”的警告条。爱看电视的蒙蒙也得向电视机说“拜拜”了。每天放学回家,除了吃饭以外,蒙蒙都被关在小书房里,而且每天不到深夜一点钟不许睡觉。
记得有一次,蒙蒙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妈妈布置的作业都完成了,把明天要上的课也预习了,正好妈妈又不在家,蒙蒙于是轻松地伸了个懒腰,顺手打开那久违的电视机。不料刚刚打开电视,妈妈就回来了。顿时,她沉着脸,对蒙蒙吼道:“不去搞复习,你还有时间看电视?你看彩霞姐姐都考上了县一中,你看你怎么比得上她,肯定连高中都考不上……”后面的话,蒙蒙一句也没听进去,委屈的泪水顺着脸颊流下来。蒙蒙快步跑进书房,看着写着“快学习”的纸条发呆。
不久,妈妈进来了,一只手搭在蒙蒙的肩膀上,语重心长地说:“不是妈妈逼你,而是你要明白,明年就要中考了,你得抓紧学习,考入高中,也去了妈妈的心病啊。”妈妈看看旁边那一叠试卷,转身走出去说:“你要明白父母的苦心啊!”砰!门关上了。接着,妈妈送进一些水果放在桌旁说:“你也这么大了,要想想自己以后的前程。”然后又“砰”地一声关上门快步出去了。从本案例可以看出:蒙蒙的妈妈认为自己对女儿体贴入微,照顾周到,而蒙蒙却不领情,令人伤心。其实,蒙蒙不是故意与父母为难,很多不愉快是由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蒙蒙的妈妈当然是爱女儿的,但在她的家教中有很强的专制成分,对女儿管得太严、太苛刻,这等于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遭到反抗是很正常的。
家庭教育指导师晁立志说,不少家长教育孩子时,表现得像个“遥控器”,因而再多的“我都是为你好”,孩子也很难接受。如果家长的苦心不能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孩子,那反而可能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家长教育孩子时,不是掏心掏肺就能打动孩子,关键要选择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对不听话的孩子,做父母的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先反思自己,看是不是你管孩子管得太多了、替他做得太多了,把你的意志强加给他了。
2.以温和的口气询问孩子:他到底想做什么,觉得哪些地方受到伤害了,才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应。
3.给孩子在家里开辟一个独立的空间。或者是一个大柜子,或者是一个安全的墙角,把他的积木、毛绒小动物,允许他破坏的玩具汽车、娃娃、可拆装的小木车,家里不要的小家电、小摆设都给他,让他随意玩耍。但给他一个规定:除了这个领域,不能去破坏家里的其他物品。
4.父母在批评孩子时,要允许他辩解,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理由。父母越尊重孩子,在一些大事上,孩子就越会思考,越会听话。
5.绝不可当着别人的面,用埋怨、训斥的口气去否定孩子,强迫孩子听话,这对孩子的心理伤害是不可估量的。
那么,怎么做到疏导,而不是强迫孩子呢?
首先,时刻信任自己的孩子。
父母越信任孩子,孩子就会越信任父母。否则,他就会对父母撒谎,对父母进行反抗。比如有些父母,因害怕孩子交上坏朋友或异性朋友而不给孩子自由的空间,甚至不择手段地了解、侦察孩子的动向,监听孩子的电话,偷看孩子的日记和信件。父母的这些行为,不仅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强烈反感,严重伤害孩子的感情,导致孩子对抗父母的行为产生。
第二,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父母与孩子之间应是真诚、平等的朋友关系,而不是“上下级”关系。父母千万不要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要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自主,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第三,给孩子创造自由空间。
父母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过分看管,更不应实施监控。孩子有权拥有一定的隐私,父母不必对孩子的什么事情都十分清楚。该让孩子自己做的事就应让他自己去做,该孩子自己管的事就让他自己管。不要把给予孩子时间和空间当作是对孩子的施舍。
名人谈教育
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
——苏霍姆林斯基
信任是面对孩子隐私的关键
很多家长从来没有从内心认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这个事实。觉得“孩子,根本不懂什么是隐私”。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我是你爸,关于你的一切,我都该知道”。孩子喜欢被当成大人对待。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些空间,允许他们保有自己的隐私。
14岁的鹏鹏遇到了这样的苦恼:正处在青春期的他,和父母的相处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感觉自己的隐私被侵犯了。他说:“从上初中开始,他们就管我管得特别严。同学来电话都得他们先接听,确定不是女生才转给我。书包更是每天都要搜查,看里面有没有跟学习无关的东西……我知道他们也是关心我,怕我分心,功课退步,可这样做真的让我很难接受,感觉自己一点隐私权都没有,就像个犯人一样。”
放手信任孩子并不意味着失去了对孩子的了解,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是建立起亲密的信任关系,这对家庭教育来说非常重要。教育从根本上而言是一种关系,良好的教育依靠关系维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如能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则胜过一切教育。试想,如果孩子在心中坚信,“妈妈是尊重我、信任我的”,这要比所有“侦探手段”都管用。反之,孩子一旦发现自己的隐私遭到偷窥,则势必在相当长时间内,影响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效果。
也许父母从来没想过孩子需要什么,在中小学生眼中,“平等”与“值得信任”是评判父母的重要标准。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所做的“中国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现状与期望”调查显示,在中小学生最喜欢父母的10种做法中,位列前3位的是:信任我(63.5%),说话算数(49.2%),让我平等参与家庭生活(31.7%)。
要教会孩子形成自制力。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是最根本的要素;而努力完善家庭教养的方式与风格,是建立真正和谐家庭关系的前提。未成年的孩子并非处于“无意识”状态,他同样会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如果他认为从父母那里获取的养分是充足的,他会主动和父母交流自己的困惑与矛盾,并充分听取长辈的意见。而在家庭功能失调的氛围中,更容易出现“问题少年”。
强硬的措施只能适得其反。靠偷看、查阅孩子的个人信息,并一味进行干涉与禁止,肯定不是最有效的途径。心理学中有一个“禁区效应”,父母越是明确禁止孩子上网、收发手机短信,孩子越会对这些资讯产生好奇心。关键问题在于,父母如何有效化解“禁区效应”,教会孩子辨别各种信息,并在对信息无法作出辨别时,更主动地求助于父母、师长。
当然,信任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未成年人需要长辈的引导,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老师、家长适时地为其把握航向。父母可利用假期,多和孩子结伴外出旅行,在旅行过程中敞开心扉、充分交流,培养起亲密的“亲子关系”。同时,应尽可能和孩子的老师保持热线联络,经常与老师探讨孩子的成长问题,这是了解孩子的最好方式之一。
名人谈教育
父亲和母亲是如同教师一样的教育者,他们不亚于教师,是富有智慧的人类创造者,因为儿子的智慧在他还未降生到人间的时候,就从父母的根上伸展出来。
——苏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