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蹲下来听孩子说话
很多大人都习惯对孩子发号施令,把自己的思维和主观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而很少考虑他们内心的想法。这是一种错误的方法,亲子教育中,家长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孩子成长的轨迹,从人性需求的角度出发,给他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
不少家长总觉得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或者把孩子看成宠物,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习惯于采取居高临下的姿式:“我说你不对你就是不对!”“我叫你这样做你就得这样做!”如此这般缺乏平等气氛,没有商量余地,即使说得全在理,也往往没有好效果。家长对孩子有养育之恩,而且在处世经验、人生阅历、知识文化上处于优势,属于教育者的地位不言而喻。但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并无尊卑、高下之分。
家长的威信不是靠强硬的手段得来的,家长采取平等商量的态度和孩子说话,有利于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就比较容易为孩子所接受。这是因为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受到大人的尊重,在心理情感上不会产生排斥性,只要大人说得有道理他就爱听。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的过失就怒火中烧,不由分说地训斥,语气过于严厉、言词过于尖锐,甚至吹胡子、瞪眼睛,一副以势压人的气派。这就难免引起孩子反感,孩子或辩驳、或顶撞、或反击,甚至弄得家长下不了台,气不打一处来。
与孩子的视线保持平行,就是尊重孩子。可现在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关爱有加,而对孩子的人格尊严却不以为意,无端干涉孩子的自由者有之,随意扼杀贬斥孩子的个性爱好者有之,自以为是、强加于人、指手画脚者有之,甚至侵犯人权、损害尊严、伤害人格者亦有之。家长与孩子的矛盾造成严重后果,最后诉诸法律的事件正日见其多,而大多数家庭,正是在不为人注意的情况下,付出损害孩子身心健康的沉重代价。
小魏的父母都是文化水准很高的人,因此对他的教育也格外得严。因为父母的专制,使家庭气氛紧张,孩子怕动辄得咎,不得不处处谨小慎微,畏首畏尾,导致精神压抑,想说的话不敢说,想做的事不敢做,结果自卑消极心理滋长,性格扭曲,智能发展也受到影响。常常不爱说话,莫名其妙地发脾气,父母也感到很奇怪。听取了教育专家的话,跟孩子平等相处,渐渐地发现孩子变了,变得更有爱心,更理解家长了。
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与孩子平等相处也是一种能力。家长与孩子能否以平等的地位和态度说话,既是教育平等、教育民主的要求,又是教育艺术、教育水平的衡量标志,也是家长和教师文明素质的一种反映。假如你的孩子老喜欢跟你顶牛,你不妨换一种方式——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试试效果如何?家长蹲下来同孩子在同一个高度上谈话,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谈话,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体现了成人对小孩子的事情或问题认真又亲切的态度。同时,家长可以轻声细语地耐心说服教育,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更用不着大声呵斥。
感受到平等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能促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同成年人是平等的、受到尊重的人,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尊的人格;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帮助孩子认真对待自己的问题或缺点;它也为孩子创造了乐于接受教育的良好心境,而不是使孩子听而不闻或产生逆反心理。这是一种很具体的教育方法,却体现了如何看待子女同父母的关系的教育观念,也从一个侧面体现着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水平。
身高的距离拉开了,心的距离也就拉开了。如果家长总是站着面对孩子,家长与孩子的距离,就不仅是身高上的几十厘米,而是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距离,是一颗心与一颗心之间不能沟通的距离。蹲下来,倾听,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孩子能够接受的一种爱护;蹲下来,倾听,孩子离我们的距离就会缩短;蹲下来,倾听,是我们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蹲下来,倾听,营造出来的是一种民主、和谐的相互尊重的成人与孩子的关系,再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
名人谈教育
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是自由的。
——爱比克泰德
别中途打断孩子,让孩子把话说完
家长总是抱怨孩子大了,什么也不跟父母说,殊不知,孩子也有很多话想跟父母说,可是,每当他们想说话的时候,父母是怎么反映的呢?不久前,一所社会咨询机构对两千名在校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住口”是孩子们最不愿意听到的父母说的话之一。这里先来看一段资料:“父母让我们住口,而他们却整天喋喋不休。”“父母太小瞧我们了,一点也不给我们讲话的机会。”“为什么让我们闭嘴?我们心里有许多话要说给父母听呀!”
孩子最讨厌的事情之一就是父母永无止境的唠叨。常常有这样的情况:父母决定了一件事,孩子持有反对意见,刚说了一两句,父母就听不顺耳了,喝令他“住口”。父母老是觉得孩子不懂事,轮不到他们说话。其实,孩子从他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哪怕孩子气一点,也的确可以启发父母,弥补父母的决定或认识的不足。
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却总是凭着自己了解的情况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而孩子又据理力争地申辩。这时做父母的气上加气,心想:“你犯了错还狡辩?”于是,对孩子一声断喝:“不用解释了!”你能想像得到孩子这个时候有多委屈吗?哪怕事后你为冤枉了孩子而向他道歉,但对他的伤害仍然已经造成。法庭审问犯罪嫌疑人还给其申诉的机会呢,怎么做父母的就不能容忍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辩解?
赵先生整理房间的时候,无意中看到女儿写的一篇日记,那里面满是委屈:“爸爸一本心爱的书不见了,他几乎把整个家翻遍了,也没找到。后来,他认定是我弄丢了,把我找来质问。我正要解释,他不容分说地就大骂了我一顿……”看完那篇日记,我感到脸上火辣辣的:那本书是一年前借给了一个朋友,时间一长,我就忘了,以至于错怪了女儿。女儿本是个爱看书的孩子,自从那次以后她再也不敢到我的书橱里找书看了。其实,如果我能听女儿把话说完,就不至于发生这一切。
父母阻止孩子说话,往往是出于这样几种心理:
1.说了父母不爱听的话。孩子的话说到自己的痛处,让自己觉得没面子。所谓童言无忌,孩子总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没什么忌讳。父母不妨抱着轻松的心态听听孩子怎么说,或许自己也能受到启发。
2.父母要维持自己所谓的权威。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这样的父母属于顽固型,不听解释,不听辩解,老认为孩子是在找借口。长期如此,孩子就会慢慢习惯了沉默,哪怕是面对冤屈,也缄默不语。一个不会据理力争的孩子,很难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3.不认可孩子的智商。觉得小孩子不懂事,没有耐心听孩子说。其实,孩子的思维比大人简单得多,往往能从复杂的事情中看到本质的东西。孩子也有话语权,他想说话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他机会表达。老是被“住口”二字打断话头的孩子,慢慢就变得沉默了,他也就懒得跟父母说话交流了。这是因为父母的“禁令”让他觉得自己的意见根本不受重视,说了也是白说。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便会逐渐降低。这对于他的成长和人生都是非常不利的。
其实,孩子也有自己的道理,老是听到“你不用解释”的孩子,会渐渐习惯了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权利,会背着很多的冤屈,一个人默默承受。而这样的重负很可能让他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你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也就是在避免上面提到的种种不良后果。其实,听孩子把话说完,又能浪费你多少时间?而你又多了一个了解孩子的机会。你可以根据孩子说的话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他理解有偏差的地方,你可以纠正;他看法片面的时候,你予以补充。这样,孩子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有的时候,孩子的话确实有不周到或者不正确的认识,这时家长可以及时给予引导。在家长的引导下,以正确的交流方式说话不仅增长孩子的见识,锻炼智商,而且可以培养孩子与人交流的能力。除了在他想说话的时候,让他尽情地说,还要在他沉默的时候鼓励他说。因为有的孩子根本没有为自己辩解的意识或者胆量。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的想法、不满或者委屈,会让他变得善于思考,也会使他的自主意识和表达能力得以增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话语权,让孩子把话说完,就是对孩子的人格的一种尊重。让我们放平视线去看待孩子,用真诚宽厚的心去爱孩子,特别要时刻提醒自己:“让孩子把话说完!”
名人谈教育
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
——哈钦斯
要听懂孩子的话外之意,弦外之音
中国的父母总是说,“你是我的孩子,你要听我的”,而外国的小孩是怎么说的呢,“我是你的孩子,所以你要理解我所说的话。请不要笑,这不是让你笑的,而是让你听懂的,否则我不原谅你。”说这话的是一个法国小姑娘。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果要达到教育的效果,那么首先要了解孩子心中所想,才能明白孩子的真实意图。而许多父母老是在那里自以为是地评价,孩子的话总是被打断,使他根本无法完整地表达一件事。更何况,父母的评价总是站在一个成人的立场上,有些评价对他来说也许不太适合。
要给孩子说话的机会,作为一个称职的父母应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孩子的弦外之音,才能把握孩子的喜怒哀乐,真正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要求什么,希望什么;才能真正领会孩子的思想意图,分享孩子的快乐,真诚地为孩子的进步而高兴,为孩子的成功而喝彩;才能有效地用父母的体贴去化解孩子的烦恼,营造出充满爱意的温馨家庭环境;也才能赢得与孩子的真诚友谊。因此,作为父母千万不能忽视倾听孩子的弦外之音的作用。
天气十分炎热,刚下班的张妈妈浑身是汗地骑着自行车在人流车流中艰难地行进。女儿坐在她的车后,向她讲着在班里与同学闹别扭的事,劳累疲惫、心里正烦的她毫无反应地听着。渐渐地,女儿的声音弱了下来。突然,她小声说:“妈妈,我差点儿忘了,老师让买一盒橡皮泥。”张妈妈不耐烦地说:“早干嘛去了,刚才路过文具店为什么不说!”谁知当她极不情愿地带着孩子返回文具店时,女儿竟然气鼓鼓地自己跳下车,恨恨地说:“不买了,回家!”说完,头也不回地径直往家走。
一进家门,张妈妈就冲到女儿面前质问她为什么这么不听话。女儿眼泪汪汪地望着她说:“妈妈,你知道吗,小孩儿也很可怜!”张妈妈一下子愣住了,像遭到重重的一击。女儿的小脸通红,哽咽着:“妈妈,你们父母心烦的时候,可以对小孩儿发火;小孩儿心烦的时候,找谁发火呢?你知不知道,小孩有时也很难受……”孩子的话使张妈妈的内心长时间无法平静下来。
每个家长一方面对孩子有那么多的要求,一方面又不愿跟孩子沟通怎样去达到这些要求。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缺乏兄弟姐妹的亲情沟通、繁重的学习压力……他们太需要心的交流和沟通。许多父母常常忽视了这一点,而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只看重每次考试的分数,却不知道这样做会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所以,许多的孩子便变得不愿和父母说话。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又怎么会不和父母产生代沟,又怎么会不心生隔膜呢?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倾听孩子的弦外之音呢?下面介绍的几种方法,不妨作为父母们的参考。
1.倾听和尊重孩子的感受。
父母应安静、专心地倾听,但不给予评判。父母不必接受孩子的所有行为表现,而只是接受他的感受。例如,他可以告诉父母他对小伙伴有多生气,但父母不能允许他通过嘲弄或打人来表达他的怒气。
2.让孩子感受到你的耐心和诚意。
父母的关注鼓励着孩子向自己的父母表达想法和感受。父母应停下正在做的事情,转向他,保持目光接触,并仔细地听。同时还要通过点头或不时地“嗯……,是的……”等来显示父母对他的注意。
3.了解孩子的意图后告诉孩子你的看法。
不时地总结、重述或复述孩子所讲的关键内容,包括他的感受以及导致这种感受产生的情境原因。仅仅倾听和理解是不够的,父母还必须用语言对他所说、所想及所感的事情作出反应。但尽量不要逐字地重复孩子的话,应使用相似的语言来表达相同的意思。只有在帮助孩子了解其感受之后,父母才能给他提供忠告、建议或教他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情境。如果父母先给予这些帮助,那将会妨碍孩子努力去表达和理解自己的感受。
名人谈教育
荣誉感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因而只有那些禀性高尚积极向上或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具备。
——爱迪生
认真对待孩子的意见
有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怨言:“每当我和爸爸的意见不一致时,他都以势压人,不让我说话,有的批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家长不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不调查问题的来龙去脉,而是一味地大发脾气,严格地说,这种做法是违背教育宗旨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父母和子女发生矛盾,是在所难免的。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把意见陈述完,要耐心地倾听,如果不等孩子讲完话,家长就凭主观臆断下结论,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后果,其中,孩子的逆反心理将会表现得十分强烈。每个人都盼望别人尊重自己,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只有尊重孩子,所说的话才会发生效应,何况在许多争论中,孩子往往是站在真理一边的。
孩子需要理解,由于身体、智力发育的不成熟,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的特点。所以,比成人更需要理解。可有些家长忽视了孩子的这些特点,常常不自觉地用成人的行为标准要求孩子,其结果往往对孩子造成伤害。
家长在听取孩子意见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要在孩子能够理解的基础上。例如,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把新玩具能拆开的地方都给拆开,他想知道里面的秘密,这正是好奇心所致。好奇心是孩子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家长对此应正确理解,不要简单粗暴地制止孩子。再如,由于理解能力低,常常不能理解家长的教导。家长用反语说:“你就这样做吧!”“你就淘气吧!”可孩子不理解大人语气变化的涵义,误以为是一种鼓励。因此,家长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说话或教导时应考虑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对孩子真正理解的爱是一种盲目的爱,只有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爱护孩子、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