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异域文化之旅:体悟23个国家的文化象征
23209200000041

第41章 传统的英国房子(1)

我们塑造了我们的居所,我们的居所又塑造了我们。

——温斯顿·丘吉尔在1944年10月28日下议院重建仪式上的讲话

20世纪90年代初,在笔者开办的研究人的行为举止及跨文化管理的工商管理硕士班上,曾经有过关于用什么文化象征来比喻英国的广泛讨论。我的两个学生——一个是在英国生活了10年的美国人,另一个是同某个美国人结了婚的英国人——在做了一个学期的专题研究并绞尽脑汁之后,仍然未能找到哪怕是一个可能的象征。最后,那位美国人开始把她在美国和英国的经验做了比较,并把美国人比作是定期聚和到一起以便实现某一特别目标的独立的原子,而把英国人比作被某种“无形的胶水”粘和到一起的个体。在这个美国人看来,英国人似乎十分理解那种使他们的命运难解难分地联系到一起的特有方式,他们几乎没有必要去明确说明自己的基本价值观以及自己为什么会按照自己现行的方式行为处事。在此启发下,英国学生立即把这种无形的胶水同传统的英国房子联想到一起,并且随即开始对这一文化象征进行认真的研究。

英国漫长而辉煌的历史赋予这一文化象征以可信性,而英国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国土被轰炸、损失极其惨重的情况下举国一致、团结奋战的英雄举动更强化了这一象征的可信性。英国是唯一一个没有一部永久性的成文宪法的工业化大国,而且它甚至没有一面正式的旗帜。在英国,每一个人都心照不宣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而且踏踏实实地去做。但是,那里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英国过去曾是欧洲各国当中中央集权最严重的国家,但现在则正在进行权力的下放,其最突出的表现是,苏格兰和威尔士最近先后建立起自己独立的议会,而且上院议员也不再是一种世袭职务。此外,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出任英国首相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所开始的私有化运动至今仍在继续。

罗伯特·卡纳丁在《英国阶级的兴衰》一书(1998年)中对英国进行了三种不同的描绘。其中第一种描绘支持了“无形胶水”的观点,即认为英国是一个其国民被共同的价值观及共同的期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第二种描绘则侧重认为英国是一个被鲜明地分裂为三大阶层,即上流阶层、不断奋斗的中间阶层以及下流阶层的国家。而卡纳丁的第三种描绘则是最暗淡悲凉的:英国实际上是两个国家,其中一个享有极大的特权,另一个则备受压迫。在本章中,我们将论及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英国,因为它们都具有各自的真实性。

但是,我们首先需要对传统的英国房子有所了解。一般而言,英国人盖房子都是为了长久之计。他们的典型住房几乎绝大多数都用砖块建造,但有时也有用石头或混凝土建成的。英国至今仍有不少数百年的老房子和上千年的纪念性建筑巍然耸立,而且依然像过去那样为人们照常使用。这些建筑物都不是在一夜之间建成的,也不是为了短期之用。

英国建筑的外在力量及其耐久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英国及英国人民的大部分本质特征。英国房子的设计通常是传统式的,而且与附近房屋的风格和谐一致。它的地基既深厚又坚固,而其内部结构则历久不变。英国房屋的外墙牢靠稳固,使人在内墙建起之前就能猜想到屋内的平面格局。

英国的房子就像住在这些房子里的人们一样,不会带给别人什么出乎意外的东西。不论在英国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是供两家居住、由两套二室一厅的住房构成的那种住房,其内在结构都会别无二致,任何英国人进去都会觉得熟门熟路。英国人的房子都是建立在长期沿用的同样的模式之上的。英国人只要打量一下某所房子的外形,马上就能知道它的内部结构,就像他们确切地知道行为处事的固定规则那样。

英国的房屋也体现出英国人的生活风格。它们看上去千篇一律,除非由于岁月沧桑和大气的侵蚀使它们出现缓慢的结构性衰变或腐蚀。在英国,只存在唯一一种处理事情的“正确”方式,而英国的大部分人,如果不是所有人的话,都知道这种正确方式是什么,谁都无须让他人来提醒自己应该如何行事。

如果按照加利福尼亚最现代的风格建造一所超常规的、结构开放的木质房屋,那肯定不会符合英国人的“正确”行为方式的要求。事实上,在英国建造木质房屋是得不到大家赞同的,而且也很难获得财政支持和担保。某些英国人可能会以讥讽的口气把这种房子说成是“吱呀乱响”、站立不稳的破房子,而一个严肃的英国家庭是不会在建房这种大事上采取如此轻率的态度的。而且,即便是在人口稀少、木材充裕的时代,英国的房子也是用石头而不是用木头建造的。房子犹如生活方式,应该根基坚实、平和、持久不变,要能够代代相传。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以及许多其他原因,英国人和美国人彼此之间似乎并不相互信任,尽管他们之间存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英国前首相马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喜欢把美国人称作“堂兄弟”,而美国人也乐得对这种称谓和其他类似的好听话作出积极的反应。这种强烈的认同感其实也是合情合理的。在不同国家进行的统计调查表明,在涉及到基本生活态度和基本价值时,美国人与英国人是最为相通的。这一点实际上也并不怎么令人惊奇,因为美国的政体、法律以及道德规范毕竟都源于英国。但是英美之间存在着惊人的文化差异,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我们的英国堂兄弟时,我们就会惊异不已。

从英国房屋这个形象比喻的角度研究一下英国文化,将是十分有益的。首先我们将研究一下“房屋的地基”,看一看英国人民的历史和当今英国的政治、经济氛围。然后我们将看一看这座“砖砌房屋的建造过程”,自然也包括英国成长发展的各种因素。最后,我们将描绘一下“这座砖砌房屋内的生活”,包括社会和商业活动中的一些文化范式。

历史、政治、经济:地基的建设

首先,我们要对这个国家的地理特征给出一个描绘。英国这个国家有多种称谓,包括不列颠群岛、大不列颠、大不列颠联合王国。我们所说的大不列颠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这三个地区构成欧洲西北部海岸外海中两座岛屿中最大的那座岛屿。较小的那座岛屿包括爱尔兰共和国(这是另一个国家)和仍在英国政府控制之下的北爱尔兰。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英国不大情愿地加强了对北爱尔兰的控制,原因是那里的天主教徒和新教教徒公开地相互开战,彼此屠戮。最近,二者之间的仇恨开始缓解,北爱尔兰现在由一个天主教教徒和新教教徒共享权力的政府进行着管理。英国这个专有名词是指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

在英国的早期历史中,发生过一系列外来移民和入侵事件,这些移民包括凯尔特人、罗马人、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等等,而这当中的许多民族都是由好战、野蛮、沉醉于烧杀抢掠的部落组成的。这座岛屿从何时开始有人类居住,人们至今尚不知晓,但是在肯特郡的天鹅谷(swanscombe),已经发现了大致可上溯到25万年以前的一位女人的头盖骨碎片。

而英国16世纪中叶至上个世纪50年代的历史,则是英国在世界上实行统治的历史,在此期间,许多国家与英国竞相争霸,但均未成功。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英帝国由于地域广袤而成为“日不落帝国”。

在曾经飘扬过英国国旗、并受到过英国统治的许多国家,英国都以某种方式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而最突出的,就是英语成了人们认可的世界通用商业语言。许多前殖民地的议会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新闻自由制度都是按照英国的模式建立的,而且,为了就自己的内部事务进行咨商和达成协议,它们至今仍要参照英国的做法。

前殖民地公民向英国这个“母国”移民的年移民率达到每年近100万人,这个数字与英国每年出国侨居的人数大体相抵。目前,在伦敦市中心居住的人口当中,祖籍为亚洲、非洲或加勒比等地区的共占四分之一。在为少数民族提供就业机会和机会均等立法方面,英国至今落在美国之后。但是在白人和黑人之间跨文化婚姻方面,其比率在英国要比在美国高得多。在英国,16~34岁的非洲和加勒比裔男性当中大约有40%的人拥有一名白人同伴,就女性而言,这一比率为21%。而在美国,相应的比率则分别为4%和2%。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似乎在于美国高度隔离的居住模式,因为美国黑人主要居住在城内,而白人则主要居住在城郊。许多英国人似乎并不介意与其他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彼邻地生活在一起,并与之结成连理,而这正是对“无形胶水”观点的一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