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异域文化之旅:体悟23个国家的文化象征
23209200000066

第66章 俄罗斯的芭蕾(1)

俄罗斯是典型的撕裂的国家(亨廷顿,1996年),因为在过去的近200年当中它不是一次而是至少三次同它原有的社会、经济、文化根基相决裂,经历了三个关键的动荡而漫长的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起始于18世纪之初,当时彼得大帝开始了俄罗斯的西方化进程,并降低了对其在亚洲的影响的重视程度。他击败了瑞典这个首要的敌人,他建立了俄罗斯海军,以便促进这个广袤的内陆国家的贸易。他在沼泽地上建起了圣彼得堡(后来曾称之为列宁格勒),以便从陆地上把俄罗斯同西方连接起来。不论如何,这些杰出的俄罗斯人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都一再强调他们是由他们的斯拉夫传统和斯拉夫民族特性构成的例外民族,他们所描绘的俄罗斯既不属于亚洲也不属于欧洲(请参阅《经济学家》1996年6月15日“俄罗斯的例外论”)。

在1917年开始的第二个历史阶段,俄国人脱离了沙皇的统治,进入了共产主义制度,其结果在社会、经济、政治诸方面都是灾难性的。数百万人被投入监狱并丧生其中;俄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去的士兵和平民比其他所有国家加在一起还多;二战后俄国的经济变得极其孱弱,因为俄国政府把自己的大部分资源都投入到军备和核武器之中;俄罗斯价值连城的东正教教堂遭到摧毁,宗教仪式被禁止。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二战后,西方报界倾向于把俄罗斯描绘成为充满经济活力的国家,然而这种形象部分地是建立在西方与俄罗斯之间建立起来的铁幕之上的。当时,是很难获得铁幕另一面的准确信息的。因此,直到苏联正式解体的前几年,西方对于俄罗斯生活的许多实际情况并不了解。在苏联解体前的那几年,前总统戈尔巴乔夫领导了一场迈向西方资本主义的运动,两个新的词汇也随之进入了英语的语言当中,这就是glasnost和perestroika,意即公开性和改革。

该国历史中动荡的第三个阶段始于1992年,在该阶段的起始时期,曾充满了乐观精神和希望。当时人们据说是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进行了经济改革,但却遭到悲剧般的失败。例如,为了使俄罗斯人变成资本家,俄国政府实施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私有化试验,对原有至少6000个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了股份制私有化改造(而上世纪整个80年代,全世界实施私有化改造的企业也不过才有大约8000个),并把这些私有化企业的股份按人头分发给俄罗斯公民,每人一小份。但是,部分是由于技术的陈旧老化,这些企业的大多数都未能适应早期资本主义的剧烈竞争而遭到失败,公民手中的股份也大都变得一文不值。与此同时,一小撮企业家却借机实现了对俄罗斯最有利可图的企业的控制,而且他们所使用的手段往往是成问题的。在此情形下,腐败、犯罪猖獗一时。90年代前期到俄罗斯寻求商机的有些美国商人对俄罗斯出现的公开索贿的现象感到震惊。一位美国经理回忆说,在一次生意场的晚宴上,有好几个人都公开向他行贿。现在,俄罗斯的商人和他们的营生都有私人保镖来保护,因为他们再也无法依靠正常的法制与秩序。据许多方面估计,俄罗斯目前的经济往来至少有40%要靠易货贸易,俄罗斯的银行系统也已于1999年崩溃。

目前,人们正在就俄罗斯第三阶段的实际情况展开辩论,并同前两个阶段进行比较。可以肯定。这场辩论很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一位名叫斯特芬·申菲尔德的经济学家提供的数据表明,从1992年到1997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45%,至少40%的俄罗斯居民陷于严重的贫困之中并因此而遭受长期的营养不良之苦,俄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下降到一个世纪以前的水平(科雷茨,1998年)。但另一方面,《经济学家》杂志却在它1992年至1995年发表的有关俄罗斯的文章和两篇重要的综述中对俄罗斯进行了乐观得多的描绘(见帕克,1992年;考利,1995年)。在1995年的综述中,A.考利认为,在俄罗斯的历史中,市场的力量第一次比国家更为强大。但最近,《经济学家》杂志已变得比较悲观,在1999年12月18日那一期的封面上,该杂志描绘的是一个“凄凉而鲜血淋漓的俄罗斯”,并报道了俄罗斯深陷其中的车臣内战。在论及这一问题的社论中,这家有影响的杂志这样写到:“什么样的国家能够在不对深陷其中的极其残酷的内战进行辩论的情况下举行大选呢?答案自然是:一个奇怪的国家,一个独一无二的奇怪国家。”

不论如何,人们很容易看到,俄罗斯在推行私有化的前后犯了何等的错误。令人惊讶的是,当时,那些专家和决策者对于使资本主义得以有效运转所需的基础条件,如强有力的银行系统和法制体系,只给予了极小的注意。另外,正如加稻和卡伦所指出的那样,把某种文化当中的一整套做法照搬到另一种文化当中而丝毫不对之加以变通、使之适应后者的需要与价值,是十分愚蠢的(加稻和卡伦,1994年)。本章所聚焦的是俄罗斯的文化,认为文化会对社会的基础结构和经济实践产生影响,而且文化也会受到社会基础结构和经济实践的反影响。忽视文化因素,就像许多经济学家和决策者在向俄罗斯和其他国家提供治病药方时所做的那样,自然会减少成功实现重大转变的可能性。

我们现在所谈论的俄罗斯是一个有着1.49亿人口的国家,其国土面积几乎是美国的两倍。围绕着俄罗斯,还有一个由12个国家组成的独立国家联合体。当时之所以要组建独联体,是为了取代苏联,而又不承担一个类似联盟所带来的经济或政治代价。然而,独联体实际上走向了解体,尽管政治家们仍然力图使之复活(威廉斯,1998年)。俄罗斯的人口几乎等于独联体其他国家所有人口之和,这些国家当中最大的一个是乌克兰,拥有5200万人口。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位于该国的西部地区,而圣彼得堡则位于该国的西北方向。

俄国的芭蕾舞之所以被视为俄罗斯的恰当象征,是由于诸多原因。正如下面将要讲到的那样,最高水准的、也是绝对无人可以超越的芭蕾舞蹈是在俄罗斯创造出来的。尽管俄罗斯人不是芭蕾舞的原创者,但他们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这一艺术形式。再者,用一种并非原产于该国的文化比喻来作为这个撕裂的国家的象征,这看上去似乎也是合乎情理的。况且,自1992年起,俄罗斯的芭蕾舞体验过政治阴谋,感受过缺乏资金之痛,表演水平也一度明显下降,从而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了该国的困境(威廉斯,1997年b)。目前,俄罗斯人正在试图重振自己的芭蕾舞,而且俄罗斯的主要芭蕾舞团现在也经常到国外演出。

为了更好地了解俄罗斯的文化,我们将研究以下三个重要的特点,即等级制度、舞台表演艺术与现实主义、俄罗斯的精神。这些特点与我们的文化象征是相符的,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把俄罗斯的芭蕾同其他国家的芭蕾区别开来。俄罗斯的芭蕾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它代表着俄罗斯极其复杂的整个文化,既充分地体现出贵族精神,又展现出乡村的细腻的美。

对于不同的人,俄罗斯芭蕾有着不同的寓意。某些人把它看成是在著名的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学院或基洛夫芭蕾舞学院所接受的一种特殊的教育,而另一些人则把它同某些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表演联系起来。那些亲眼目睹过20世纪初佳吉列夫华丽的芭蕾表演的人自然会把他的表演等同于俄罗斯芭蕾。熟悉《天鹅湖》和《睡美人》等剧目的观众肯定认为这些精彩节目就是俄罗斯芭蕾。从本质上讲,这些说法都是正确的。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俄罗斯芭蕾”这几个字可以在所有那些通晓这一细腻的艺术形式、熟悉其一流舞蹈家的艺术风格的人们那里激起极其愉悦的心理感受。

简要地回顾一下芭蕾舞在俄罗斯的发展历程,就可以使我们了解到这一艺术形式为什么至今仍对俄罗斯人如此重要,并使我们懂得为什么俄罗斯芭蕾在全世界享有如此崇高的声望。近代形式的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宫廷舞。尽管今天的许多美国人认为,跳芭蕾是一种妇女职业,但在17世纪,男性演员却统治着这个为意大利贵族助兴的舞台。到18世纪,芭蕾成了使欧洲有钱人大为着迷的舞蹈哑剧。在法国,王族中甚至有人在这种娱乐表演中亲自承担角色,参与表演。随着芭蕾在整个欧洲的逐步流行,芭蕾表演越来越多地被搬上舞台,并开始在歌剧院进行演出,受到观众的喜爱。为了促进这一艺术的发展,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了一所芭蕾舞学院,而此时的彼得大帝为了使自己的臣民了解外部世界也鼓励在俄罗斯发展交谊舞。彼得大帝决心使俄罗斯变成一个强大的帝国,为此他力求以西欧为师,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俄罗斯人过去就一直十分喜爱舞蹈,当17世纪末芭蕾舞被引入国内后,所有人都对此报以极大的热情。皇室对这一艺术十分重视,还为那些功成名就、成为“皇家艺术家”的芭蕾演员发放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