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世纪,逐渐强大的罗马帝国为了争夺地中海西部领土,与腓尼基人展开战斗,并最终在公元前146年占领了迦太基。随时,罗马人将迦太基城付之一炬。大火整整烧了16天,这座曾经美丽的古城从此便成了一堆废墟。
迦太基现存的古遗址
迦太基古城最古老的部分,是位于临近海岸的比尔萨山下,也是迦太基城的核心。在比尔萨山上,迦太基人曾建造了坚固的防御工事,那里的城墙长达3.4万米,高13米、宽8米,每隔60米就有一座了望塔。考古人员经过发掘,发现这里除了宫殿、住宅等建筑遗迹依稀可辨外,还有很多石棺、随葬品以及拜占庭时代的宫殿遗址。
现在发现,罗马时代的迦太基古城遗迹残存颇多。在比尔萨山上,罗马人建立了很多大神庙,至今一些露天柱廊上还保存着胜利神和丰收神的雕像。迄今为止都相当着名的公共浴场,是在公元145-162年间罗马大帝安东尼时期建成的,也是古罗马的第四大浴场。
从现今基部残存的柱石、断墙、拱门中,我们依然可以隐约看到两边对称排列的是一间间浴室,浴室的里面还设有更衣室、按摩室、冷水室、温水室、蒸汽浴室,甚至还有健身房等。浴场里的用水,则是从远处的山泉中引水渡槽引来的。渡槽高6-20米,至今仍遗存数段渡槽和支架。
此外,住宅区内也保存着雕刻精美的石柱,上面饰有人像、狮头、马身等。在数处庭院的地面上,还有2000多年前用各种颜色小石块拼成的镶嵌画,残存部分的色泽依然绚丽华美。画面的内容有马、少年捕鸭、生动的鹿等,这些都显示了罗马时期迎太基镶嵌画的成就。
在罗马时期修建的迦太基古城,与其他的罗马城市一样,也有着圆形剧场和椭圆竞技场。剧场共分3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用栅栏隔开。在乐队席的后面,是个5人台阶,舞台前都放着壁龛,舞台两侧的门直通场外的柱廊。舞台的对面是一个巨大的平圆形石看台,一共有21级。椭圆形竞技场也非常大,可以容纳下5万多名观众。在迦太基被毁灭后,这里就成了一个采石场,一些曾经的建筑材料也都被移作他用了,只留下一些建筑遗址。
除了上述遗址外,迦太基遗址还有许多古老的神庙。这些神庙高大宏伟,气势庄严,极富古希腊建筑艺术特色。在这些神庙,人们可以看到发掘起来的一层层堆积着的石碑和盛放祭神后的儿童尸骨容器。
迦太基的文化源泉
说到迦太基,就一定要着重提一下这样一个奴隶制强盛帝国的创始人——艾丽莎公主,又名鹈鸫。这位公主的一生,简直就是一部创建迦太基帝国的壮丽史诗。
根据当时柏柏尔人的习惯,禁止外来人占用超过一张牛皮大小的地方。而智慧的艾丽莎公主却成功地运用了这条法律,将牛皮剪成一根根又细又薄的皮条,并用皮条围成圈,令自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这块地盘。城市建好后,公主将其取名为“迦太基”,在腓尼基语中的含义是“新城”、“新都”之意。为此,艾丽莎公主也被当地人称为鹈鸫女皇。
据传说,迦太基城建立不久,对艾丽莎公主垂涎三尺的土着人首领希阿尔巴便想娶她为妻,并称如果艾丽莎拒绝,他将将全部迦太基人赶入大海。艾丽莎一方面念及自己对前夫忠贞的节操,另一方面又要保护自己的年轻的国家,便佯装同意。但是,她却托辞要割断与先前的婚约,提出按腓尼基人的传统架起一个柴堆,向亡灵举行祈祷仪式。当柴堆燃烧的大火熊熊之时,公主猛然冲向大火,跳了进去……
艾丽莎公主非同寻常的命运和悲壮的结局,也成为后来诸多诗人、作家和艺术家们创作的源泉。第一个以文学作品形式表现这件事的是罗马伟大的诗人维吉尔。他的12卷史诗《埃捏河斯记》也被推崇为无论形式还是伦理内容都达到了完美境界的作品,而这部史诗的高潮部分,叙述的正是艾丽莎公主忠贞不渝的爱情。
同时,维吉尔的这部长诗也深深地影响了中世纪的伟大诗人但丁创作的《神曲》,后来创作了《安魂弥撒曲》和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法国着名歌剧作曲家柏辽兹,以及创作了《蝴蝶夫人》和《图兰朵》的意大利着名歌剧作曲家普契尼等,也都有很多内容表现艾丽莎公主缠绵悱恻、凄婉绝哀的爱情,同时也热情讴歌她悲壮的一生,称颂她为“巾帼豪杰”、“民族英雄”。
迦太基古城曾是地中海地区古文明的重要标志,它就像一个文明汇集的橱窗,透过它即可窥见历史的多姿多彩。然而,作为突尼斯市的一个住宅区,迦太基遗址的完整性目前正在受到现代化高速发展的城市的威胁。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一项拯救迦太基遗址的活动,1979年迦太基遗址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此同时,突尼斯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1985年将迦太基划为保护区,禁止新的建筑工程,以保护这个伟大的遗迹。
相关链接——汉尼拔
公元前237年,迦太基远征军的将士在神庙中举行了祭神仪式。在仪式上,一名9岁的男孩来到祭台前,将手放在祭台上,用庄严还带有稚气的语调宣誓:“待我长大成人,誓与罗马血战到底!”宣誓完毕,少年跨上战马,率军踏上了征程。这位少年就是日后在意大利纵横驰骋16年、屡败罗马的一代名将汉尼拔。
汉尼拔的童年是在战乱中渡过的。当时,迦太基和罗马两国之间正在进行着第一次布匿战争。汉尼拔的父亲和姐夫先后率领迦太基人与罗马人做斗争。当汉尼拔26岁时,被任命为迦太基驻西班牙的军队统帅。
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罗马军队兵分两路,一路开赴西班牙攻打汉尼拔,一路渡海进攻北非的迦太基本土。在罗马人看来,汉尼拔一定会放弃西班牙,驰援北非本土。然而汉尼拔却置本土于不顾,率军直接奔袭罗马的后背——意大利北部。
这年4月,汉尼拔亲率由9万步兵、1.2万骑兵、38头战象组成的大部队,从西班牙出发,跨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腹地。在这次远征中,最艰难的路程就是要通过冰雪覆盖的阿尔卑斯山脉。
这一天,部队行进到阿尔卑斯山附近的一条山路时,被巨大的岩壁挡住了去路。士兵们使出浑身的力气,也只是凿出一些浅浅的白点。汉尼拔见状,便命令士兵砍一些树木靠在山壁上焚烧,直烧到冰层融化、山壁发红,再用水浇洒。一阵咝咝的声响后,岩壁的表层崩裂了。随后,他又叫士兵用大锤将岩壁砸碎,开出一条道来。这条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通道后来就被人称为“汉尼拔通道”。
公元前218年9月底,汉尼拔的军队终于走出深山,到达意大利的波河地区。这时,他的部队只剩下2万步兵、6000多没有马的骑兵和1头战象了。
汉尼拔出其不意地跃过阿尔卑斯山,令罗马人大吃一惊,急忙调来大军阻挡他。第二年的6月,汉尼拔采取迂回战术,绕过有罗马重兵防守的阵地,在一片三面环山、背后临湖的峡谷地带设下埋伏,把4个罗马军团引入了其中。趁着清晨的浓雾,埋伏在附近的迦太基士兵杀了出来。不到3个小时,罗马士兵几乎就被全部歼灭了。这就是有名的特拉西美诺湖之战。
公元前216年8月,汉尼拔占领了罗马的重要粮仓坎尼。8月2日,着名的坎尼之战爆发。这是西方古代史上最着名的战例之一。
这场战役开始时,汉尼拔约有4万步兵和1万骑兵,因为在异国他乡长期奔波,这些部队已经疲劳至极。而罗马人有8万步兵和6000骑兵,都是精锐之师。但是,这并不能阻止汉尼拔赢得胜利。
汉尼拔精心布阵,正中是2万名老弱步兵,排成半月形,凸出的一面对着敌人,两旁才是战斗力强的步兵;在半月形阵势的两端,则是精锐的骑兵。而且,那里中午时分常会刮起猛烈的东风,因此汉尼拔背风列阵,打算借东风助力。
罗马人则按传统方式布阵,将8万步兵排成70列,以密集的队形摆在中央,两旁配置骑兵,准备以优势兵力猛烈冲击敌军,一举获胜。
然而时近中午,汉尼拔期待的东风刮起来了。风势猛烈,尘土漫天,罗马人迎风作战,被沙土迷住了眼睛,彼此还互相碰撞,顿时阵势大乱。而迦太基人因背对东风,借助风势大量杀伤敌人。罗马军的主力顿时成了让汉尼拔军砍杀的羔羊。
战役的结果令人难以置信,8万罗马大军几乎被全歼,执政官鲍路斯战死。而汉尼拔总共只损失了6000人。
汉尼拔在意大利南征北战15年,多次战胜罗马,从未失败过,但始终没有把罗马征服。由于缺乏攻城的器械,他也没有进攻过罗马城。
几年后,汉尼拔的处境越来越艰难,得不到迦太基本土的支援,部队力量也日趋薄弱。公元前202年,汉尼拔与罗马人在扎马城附近展开决战,遭受了他有生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失败。为此,迦太基也被迫付出大笔黄金作为赔款,同时还割让了西班牙等所有属地。
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了,迦太基从此也成了罗马的一个附属国。汉尼拔也被迫从非洲逃到了亚洲。公元前187年,走投无路的汉尼拔在一个山洞中服毒自尽了。
阿克苏姆文明遗址
阿克苏姆古城遗址位于埃塞俄比亚北部边境周围。在古埃塞俄比亚时代,阿克苏姆王国是东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之间最强大的国家。考古学家在当地发现的大量遗迹,包括方尖石塔、大型石柱、王室墓地和古代城堡等,都可以追溯到公元1~13世纪之间。尽管到了公元10世纪,阿克苏姆城王国日渐衰弱,但是埃塞俄比亚国王的加冕仪式还是会选择在这里进行。
在阿克苏姆遗址处,还竖立着举世闻名的方尖碑。这里曾是非洲阿克苏姆文明的发源地,因此被誉为埃塞俄比亚的“基石”和“古代文明的摇篮”。不仅如此,阿克苏姆文明还是古代非洲的重要文明。
埃塞俄比亚的“基石”
阿克苏姆位于埃塞俄比亚北部和厄立特里亚西部地区,曾经是古代阿克苏姆王国的核心城市,也是非洲阿克苏姆文明的发源之地,被称为埃塞俄比亚的“基石”和“古代文明的摇篮”。
考古学家证实,大约在公元1世纪,阿克苏姆王国出现。到了公元4世纪时,阿克苏姆国王埃扎那开始信奉基督教,此后一直到6世纪,王国都一直处于鼎盛时期。公元10世纪时,尽管阿克苏姆王国日渐衰落,但它仍然是埃塞俄比亚重要的文明城市。
阿克苏姆的着名建筑——方尖碑
2002年5月28日,罗马方尖碑市中心现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外的广场上的阿克苏姆方尖碑,由于遭雷击而严重受损,导致三大块碑体都掉落下来。得到这个消息后,意大利政府文物部门马上派人到现场收集从石碑上掉下来的碎片,并将其送到圣米夏埃尔研究所进行修复。
这是一块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碑,它来自埃塞俄比亚,是埃塞俄比亚古代文明的代表物。这块方尖碑建造于公元4世纪的阿克苏姆王朝时期,重达180吨,高24米。不论从文物价值还是从历史影响来看,它都是一块价值连城的石碑。
方尖碑和石柱,都是阿克苏姆文明的标志性建筑。在现在的古城遗址上,有许多高高耸立的花岗岩方尖碑和巨大的石柱。这些方尖碑和石柱都是从花岗岩山石上直接开凿下来雕刻而成的,它们被认为是古代成功开采并竖立的最大的整块岩石,也是人类有史以来竖立起来的最高石碑。
这座石碑就像一座塔楼一般,正面雕刻有一些木质窗口、过梁图案等,都象征性地镶嵌在墙壁上。另一座方尖碑高24米,碑顶下刻有类似盾牌般的图案,被认为是埃塞俄比亚古代文明的标识。
1937年,方尖碑被墨索里尼从埃塞俄比亚掠走。从那时开始,埃塞俄比亚政府多次要求意大利归还这块石碑。1947年,意大利终于同意将方尖碑返还给了埃塞俄比亚,并于1998年将方尖碑空运回埃塞俄比亚。
金约柜的神奇传说
在阿克苏姆石碑的不远处,有两座教堂,其中一座很古老,另一座的年代要近很多。这两所教堂都是为锡安山的圣玛利教堂所建造的。
根据当地教会的传说,《圣经》中记载的装有摩西十诫的金约柜不知去向,后来据说被所罗门和示巴女王的一个后裔运到这里,并珍藏在这里的教堂中。也就是说,阿克苏姆应该是金约柜最终的安放之地。
在离教堂不远的地方,是一片大厦的废墟。它可能是非洲西撒哈拉地区最早的基督教堂——锡安山圣玛利教堂,建于公元372年。它也被视为埃塞俄比亚最神圣的地方,据说这所教堂当年就是为存放金约柜而建造的。
据传说,在16世纪20年代,一名欧洲人在参观圣玛利教堂时,称金约柜还保存在教堂的内殿里,而且他还记录了有关示巴女王和其独生子门涅利克的传说。16世纪30年代,一个名叫阿赫迈德的人宣布对埃塞俄比亚发动圣战。当阿赫迈德的军队日益逼近时,金约柜便被转移到了“另外某个地方”。
100多年后,当恢复了和平后,金约柜又被放回了圣玛利教堂,据说后来就一直被保存在那里,直到1965年海尔·塞拉西皇帝下令将它移到另一座更安全的新礼拜堂里。按埃塞俄比亚的人的说法,当时的海尔·塞拉西皇帝是门涅利克第225代后裔,而门涅利克则是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王所生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