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洪氏先祖逸事
洪氏是个颇有历史渊源的族姓,对这一点洪氏后人引以为豪而代代相传。洪迈的兄长,做过南宋宰相的文惠公洪适在《盘洲文集》卷七十五中记载:
五叔父常平墓志云:昔包羲氏既衰,共工氏以水纪伯九域。共氏其后也,后世避怨为洪氏。在吴有庐江太守矩,在唐有集贤殿学士孝昌。五季乱,始自歙徙名数于饶州乐平。又七世始家鄱阳。《徽州先达题名记》云予十一世祖系歙之黄村徙番之乐平。
洪适所着《盘洲文集》(八十卷)他说洪氏是上古传说时代水伯共工的后裔。共工与神农争夺天下未果,怒触不周山,天柱断裂,地网塌陷,由此犯下了众怒。因此洪氏后人为了避怨不得不改姓为洪,一直绵延至今。历代洪姓中的代表人物有三国时东吴的庐江太守洪矩,唐朝时的集贤殿学士洪孝昌等等。攀龙附凤是古代达官显贵发达之后的传统,无足为凭。但从洪适的这段话倒可以反映出洪氏在家族传统中就渗透着一种不甘凡庸的潜质——从骨子里他们就认为自己比别人要高出一筹。这种潜质和这种家族心理在其五世祖迁居鄱阳的过程中更是表露无遗。
五世祖名洪士良,在洪氏家族的发展史上他是一位关键性的人物。据《洪氏宗谱》卷首《蝉港纪源》载,祖籍安徽歙县黄墩,后迁至江西乐平岩前村,继而又迁居鄱阳三庙前的蝉港村,此后一直在鄱阳安居乐业,迄今其后裔已达一万余人。由于现有可证材料并不充分,目前只能肯定他是一位精明的商人,同时也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当家人。
鄱阳氵翁港遗址是洪士良为他的家族选定鄱阳这个未来生息繁衍的地方。那么他为什么要迁居鄱阳呢?首先,作为商人,未迁居之前,他已经频繁地往来于乐平与鄱阳之间从事经营活动。商业活动使他充分认识到,乐平地处江西内陆,受交通和地理位置的局限,不利于生意的长远发展,而鄱阳水陆交通均十分便利,商贾云集,实在是块经商的宝地。当时的鄱阳是饶州郡治所在,下辖六县——鄱阳、乐平、余干、德兴、浮梁、安仁,有昌江、乐安河、潼津河、西河汇通城下,水路北通安徽、景德镇,南接南昌、广东,西临九江、两湖,东抵上饶、浙江,成为区域物资流通集散的中心。一时间一派繁盛昌隆,《波阳县志》载旧时有“长街十里,万家灯火”之誉;其次,作为当家人,洪士良时刻在为家族前途殚精竭虑。他一心想让洪氏一脉开枝散叶,繁衍壮大。不仅仅是在经济实力上,在政治权力上他也一样有着旁人难以企及的远大志向。洪家原本是“世世业耕桑”,在洪士良的手里开始农商兼营,一步步走上发家致富之路。而家底殷实之后,他并不就此满足。笃信风水的他几次请风水先生卜选宅地,终于发现蝉港是块风水宝地。这里有什么好风水呢?临终之时,他交代家人:“葬我必于蝉港仓下,后世子孙当青紫不绝。”原来,这里的风水适宜做官。
洪氏族谱(藏于余干县梅港乡蛟龙洪家村)迁居的过程颇费周折。直接迁居鄱阳县城难度太大,一时无法实现。洪士良于是选择了距鄱阳二十公里,山环水抱交通便利的蝉港村作为跳板。他“舟数来往,爱其(蝉港)山水环汇,可卜宅”。但是,当时的蝉港村是雷姓大户世代居住之地,他们并不希望一个外姓掺杂其间。为了达到迁居的目的,洪士良想方设法、费尽心机。每次做生意时,他有事无事都要到村里停留,常以鱼盐稻谷作为礼物送给雷氏家族中的头面人物。往来多了,与雷家人的感情发展到非常亲密的地步。时机成熟之后,洪士良专门宴请雷家族人,酒酣耳热之际乘机提出:“欲谋求数丈地自立仓以贮可乎?”这是洪士良的策略,若是明说要买地建房迁居,雷家人很可能不会同意,所以故意说成谋求数丈之地建个仓库来存储物资。雷家人当然心里明白,碍于交情,他们不好当场回绝,只得表面表示同意。但同时又推托说村里一位性格孤傲强硬的老者可能不会同意,实际上就给了洪士良一个软钉子。本以为洪士良会知难而退,谁知他另有高招。得到了多数人允诺的洪士良立刻全力争取这位长者的首肯。终于,他了解到那位老者人虽倔强,却十分惧内。于是便采取迂回的办法,送了两匹细绢的重礼给老者妻子。老妇人收下礼物后,便对老者说道:“洪八公来往吾里多久,人情稔厚,今求片地不与?”于是长者不仅不再反对,而且还“即呼入出券相授”,立刻就把地契给他了。至此雷家人无话可说,洪士良运筹帷幄,终于得偿所愿。很快,他把原来的立仓贮粮变成了买田建房,终于举家迁居鄱阳境内。一直到他的四世孙洪皓于绍兴十三年(1143年)出知饶州做了当地的父母官,才正式把洪家迁进了鄱阳城里。
整个迁居过程中洪士良充分表现了他远大的志向、独到的眼光、坚定的意志和机变的手腕,这些杰出的才能也被他的后人从各个方面继承了下来,成为日后洪氏鼎盛的精神源流。
(第二节)亲父洪皓
洪迈的父亲洪皓,字光弼。生于北宋哲宗元三年,徽宗政和五年进士,累擢徽猷阁待制。使金被留十五年,流放于冷山(今黑龙江境内),死生几度。可是他持节不屈,坚忍不拔,饮食起居都抱持着宋使的身份凭证和符节不放。艰难困苦之时,不忘职责,屡次以金国情报辗转上达,希望兴师北伐,矢志恢复中原。同时在冰天雪地的北国,以一人之力赈济穷困,兴办教育,流泽无穷。归国后时人目之为宋之苏武。但竟因为直言北地实情,力主进取中原并揭露秦桧媚敌丑态而得罪当权者,被外放出知饶州。不久连遭诬陷与贬斥,绍兴二十五年十月病死于广东南雄流放途中,年六十八。秦桧死后,宋廷追封他魏国公,谥号忠宣。
(上面不仅有宋高宗的玉玺篆印,还有“宋高宗三十年庚辰岁春贰月望日赠”的字样。
藏于余干县梅港乡蛟龙洪家村)洪皓的一生就是一曲浩气长歌。他主要生活的时代正是大宋王朝面临天翻地覆的巨变之时。北宋的覆灭,宛如一章在最强音时戛然而止的交响乐,其盛衰变易之突然,使奏者与听众皆瞠目结舌,茫然无措。刚刚与金国联手消灭辽国,宋人甚至没有来得及为世仇的覆灭长笑一声,亡国的命运就立刻来到了自己的头上。新生的大金帝国龙腾虎跃野心勃勃,铁蹄到处如风卷残云,中原笙歌之地转而鼙鼓铮铮。仅仅一个月,取自旧仇辽人的土地丢了;三个月后,边庭重镇失守了;五个月后金军兵临开封城下了;一年之后,两位皇帝被俘,帝国瞬间消亡。全盛之时转眼飘零,这样的急剧变化在整个民族的心灵上打下了耻辱的烙印。一向以文明中心自居的大宋子民现在难以面对这样的事实:打败他们,消灭了他们国家的,是那些过去俯视过的“蛮夷”。这样的打击一下子就使整个民族陷入了不可言状的混乱当中。有学者认为这一场弥天大祸甚至使日本人对中国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春秋大义,尊王攘夷。而宋朝不仅未能尊王,王反而被夷人掳走;不仅未能攘夷,反而亡于夷。先亡燕云十六州于辽,再亡中原于金,最后亡全国于元。它(指日本)当然看不起。”民族苦难之日,却是英雄辈出之时。当此全民族都陷于迷惘、怀疑与痛苦中时,尤其需要杰出人物挺身而出,一振衰颓之气,重燃自强之火,指引前路方向。于是在一片风雨飘摇之中,洪皓响应时代的呼唤,勇敢地站到历史前台,用自己充满英雄气概与传奇色彩的一生,挺起国家脊梁,重塑民族自信。
一、奇节慷慨,特立独行
据宋史《洪皓本传》载,他“少有奇节,慷慨有经略四方志”,从小就有闯荡世界的不凡志向。尚未登第,便因才华横溢而受到时人瞩目,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这位精明强干的年轻人。史载当时权焰熏天的宰臣王黼就亟欲招揽这位少年英才:
先君述云:以诸生待廷试京师,伯父给事位南床。王黼为中执法。慕先君为人,欲妻以女弟。给事以同台故曲为平章,先君恳拜曰:妇所以事舅姑也,家素壁立,今暴得一官乃令鼎贵荐女,身得计矣。如父母何?
登第之后,又有人再次提婚。这一次同样是高门显贵:
暨擢第,朱复请昏,资送万计,且许以显仕。拒尤力。朱不获命,脔榜中周审言婿之。
王朱何许人也?是当朝的大贵人。“黼以宗甯中进士第,何执中荐擢校书郎。蔡京复相,德其助己,除左谏议大夫给事中、御史中丞,自校书至是才两岁。”“始广供备以媚上,舟轳相继,号曰华石纲。声焰熏灼,贿赂纷纭,成市亵人秽夫,争候门下,肆狎昵。因以求剧职要官蹋进,至侍从者袂相属也。”同时也是民间痛恨的大奸臣。朱千方百计搜罗奇花异石,媚上邀官,卖官鬻爵。王黼谄事蔡京,结党营私,排斥贤才。时人痛恨,把他们和夺占民田勒民交租的李彦,把持朝政迷惑徽宗的蔡京,东征西讨杀人如麻的童贯,以及溜须拍马、败坏文风的梁师成,合称为“六贼”。洪皓甫入仕途,便表现出守道直行,不媚权贵的铮铮铁骨,两次拒绝他们的请婚,却同意了毫无势力背景的太学博士沈松年的介绍,迎娶其妹沈氏为正妻。这种特立独行的高尚品格当然为权贵们记恨在心,以至于影响他的仕途,洪皓却全然不放在心上:
(朱脔榜中周审言婿之)及周直内阁,服金带,为秀州守。先君乃在幕下。人为先君惜之,视之蔑如也。
洪皓安心地做着他的小官,在小小的宁海当起了主簿。官职虽小,事物却繁杂,一县之内举凡课税、治安、耕桑甚至嫁娶都要烦心费力。因为官小职剧,有好几位县令不堪其苦,自行去职。洪皓不得不时时充当替补县令,权摄县令的职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抓住一切机会为老百姓办实事。
他关心民瘼,看到了老百姓的穷苦与贫富的不均,于是进行税收改革:
(洪皓)主宁海薄。会令去,摄其事。民旧苦市绢不均。先君始令物力百千者才赋一匹,大姓王隆多买田,不受税,岁才五十匹,至是数增三倍。余以次定赋,蠲贫弱者四千八百户。
他神察明断,能从一个表情中洞察恶吏之奸,公平决狱,为民司命:
李氏富而戆,家藏妖书,号二宗三际,经时节,集邻曲,醵香火祀神,元未尝习也。奸人诡入伍中,通其女。既泄,即告县逮送狱。先君入食,有小吏偶语,喜甚。诘之,曰:李氏辈赂钱五十万,故喜。先君曰:是下狱属耳,而赇吏若此,可缓乎。即呼囚立庭下,委曲问情,得并告者平决之。吏骇顾失色。
他仁心佛骨,拼死为“乱民”请命:
方腊反,台之仙居民应之。踪捕反党及旁县,一日驱菜食者数百人。至县,丞尉皆曰:可杀。先君争不得。丞尉用赏秩,不逾年,相继死,皆见所杀为厉云。
两相对比,人格自见高下。一个是残民以逞,用无辜百姓的鲜血染红官袍,一个是为民请命,顶着附逆的罪名冒死谏诤。无奈乌鸦当道,这许多无辜的生命终于还是做了无耻酷吏升官发财的垫脚石。仰问苍穹,洪皓徒然无可奈何!
他是不适合做官的人,如果不是后来的天灾人祸,也许他将一辈子默默无闻,也许他将一辈子郁郁不得志,甚至也许他会一辈子受人排挤,一辈子为人嫉恨。毕竟这样一块美玉顽石,在这末世的一潭烂泥中,实在是太特出太扎眼。但历史挽住了洪皓,让他在沉沉暗夜里放射出璀璨的光华,照耀古今。
二、为民请命,死生不易
大宋宣和六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降临。这年秋天,河北、京畿、两河以及浙东、浙西连降暴雨,洪水成灾。往日千里沃野,如今尽作鱼鳖泽国。其时正当秋收,上年的粮食储备已然耗尽,而当年的收成又打了水漂。一时间官仓尽空,十万灾民流离失所。昏庸的地方官员面对灾情,束手无策甚至漠不关心。此时,刚刚从宁海调任秀州不久的洪皓挺身而出,一力承担了救灾大任:
宣和中,为秀州司禄。大水,民多失业,皓白郡守以拯荒自任。
面对数量庞大的灾民,面对空空如也的官仓,面对严冬将至的严峻局面,洪皓果断地采取三条措施:首先,“籍境内粟,留一年食,发其余,粜于城四隅,升损市值钱五。”由于官仓无粮,洪皓首先把辖区内所有的粮食登记在案,借助行政权力统一调拨,防止米价飞涨。其次,“戒米肆揭价于青白旗上,巡行无时,扶其旗靡者,皆无敢贵其粜。”洪皓为了防止奸商趁灾抬高米价,在米店门口树立青白旗帜,责成米店把价格公开在旗子上,并时时巡视防止奸商改换或倒旗。再次,“不能自食者,官主之。立屋于东南两废寺,十人一室,男女异处。防其混淆,捏黑子,识其手,东五之,南三之。负灶樵汲有职。民羸不可杖,有侵牟斗嚣者,乱其手文,逐之。”完全不能自救的灾民洪皓也有安置。他在城东和城南两所废弃的寺庙里建设了临时房舍,十个人住一个屋子,男女分开。为了防止他们混淆,就在他们手上用黑颜料做记号,东边的五个黑点,南边三个。洪皓给他们分别做了烧火做饭砍柴的分工。老百姓经灾受饿,身体虚弱不能用杖打责罚,所以如果有人打架斗殴,就不杖责而是弄乱他们手上的标记,从避难所里赶走。以上措施有力地保障了灾区的社会秩序。
即便如此,洪皓依然是捉襟见肘,日益窘迫。他所掌管的发运名钱即将耗尽,灾情却仍然没有缓解,灾民必须熬过这个冬天,明年开春才能生产自救。就在他山穷水尽殚精竭虑的时候,一个让他惊喜的消息传来。浙东发运四万斛纲米,路经秀州城下。对于洪皓来说,这真是天赐良机,他立刻派人去向郡守请命,要求立即截留纲米救济灾民;可是这个要求对于郡守来说,那就是晴天霹雳,午夜梦魇。那可是皇帝御笔钦点的国家战略物资,没有上命私自截留,不但要掉脑袋还要祸延亲族的啊!官员们噤若寒蝉。洪皓愤怒了,面对这一群因循苟且的昏官,他的话掷地有声:“民仰哺,当至麦秋。今腊犹未尽,中道而止,则如勿救。宁以一身易十万人命!”千载而下,想见当年一代儒生慷慨陈辞,死生不易为民请命,其侠骨英风扑面而来,令人热血如沸心向往之。在这一腔正气的愣书生面前,官员们终于屈服了,洪皓立刻把纲米分发到了灾民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