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崩溃前夜的那些事
2489600000028

第28章 第六编真主也不想挽救的败落---阿拉伯帝国的弥留余息(3)

10世纪,当他们由中亚往西迁徙时,伊斯兰教对他们的影响就变得更加强大。突厥人对奥克苏斯河对岸的伟大的阿拔斯王朝的反应,同日耳曼人对莱茵河对岸的罗马帝国的反应极为相似。首先是文化上的影响:野蛮的突厥异教徒屈服于高级文明的物质诱惑,皈依了伊斯兰教。与此同时,如前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的军事机构一样,突厥人开始进入哈里发王朝的军事机构,在伊斯兰教的历史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突厥兴起穆斯林并没有去攻打突厥人,而是靠信仰把他们笼络到自己的旗帜之下。突厥人在中亚的教师,多半是到处流浪的苦行者和神秘主义者。从那时以来,他们的信仰始终保持着边缘地区伊斯兰教的特点:质朴尚武,把信条当作战争的号角,视教义为动员号令,以开拓伊斯兰疆土为己任,充满着第一代穆斯林那种火热、率真和自信的面貌。由于他们是具有高度灵活性的骑兵射手,因此,很快就表现出优于他人的军事素质,被阿巴斯王朝哈里发穆尔台绥姆以雇佣军的身份招募到哈里发的军队中来,这些人也成为了最早皈依伊斯兰教的突厥人,他们日益取代了骄奢腐化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成为了军队的主力。突厥人取代了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军队主力地位,这对这个国家会造成什么影响?这些作为奴隶或被雇佣的突厥战士,渐渐因为军功和才干得到高位,同日耳曼雇佣军一样,由原先的仆人变成了主人。直至操纵朝政,任意废立哈里发。哈里发完全成为他们手中的傀儡,例如,公元836年,突厥将领曾迫使哈里发迁都萨马拉达56年之久。穆斯林军队也日益成为清一色的突厥人。个别的突厥人在与穆斯林接触中被新宗教所吸引,有的成为严格的逊尼派信徒,有的则加入苏非派。其中苏非派的活动,在各突厥部落中产生了更为普遍和持久的影响。一些部落首领和君主的改宗,加速了突厥人的伊斯兰化。

公元945年,布韦希人入主巴格达,迫使哈里发授予其"最高统帅"称号,剥夺了哈里发的政治权力,仅保存其宗教领袖的地位。阿拔斯王朝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使民族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教派和农民起义此起彼伏。10世纪中叶,王朝直接统辖的地域只剩巴格达及其周围的一小块地区。10世纪的哈拉汗王朝,在萨图克布格拉汗皈依伊斯兰教后,成了第一个独立的突厥伊斯兰王朝。

11世纪中,在逊尼派衰落不堪的时候,信奉严格正统观念的突厥人的一支塞尔柱人出现在了阿拔斯王朝中,他们不但向西亚进军,灭掉了占据巴格达的布维希王朝,遏止了阿萨辛派的扩张,还成功的夺取大马士革和耶路撒冷,威胁着埃及的法蒂玛王朝。这无疑是阿拔斯王朝的一剂强心剂,扭转了什叶派同逊尼派分治天下的局面。突厥部落的大批生力军,以自己的血液给衰败的伊斯兰东方灌注了军事和宗教的新活力,使穆斯林军队凋零的光华重新辉耀,并成功的遏止了欧洲十字军的多次进攻。塞尔柱人在重建伊斯兰教政治统一的同时,也把恢复宗教统一放在了重要位置上,成为正统信仰的坚强保卫者。他们以艾什尔里学派为正宗,创建了宗教大学,专门培养宗教学者和行政官吏,确立了官方的教义信条。塞尔柱人虽然保住了帝国,甚至是保护了伊斯兰教,但同时,阿拔斯人已经形同虚设,阿拔斯王朝的真正主宰换成了塞尔柱人。

入主帝国

塞尔柱人大约在公元970年左右,顺利通过边境,进入到了穆斯林地区。1055年,塞尔柱人率军占领了巴格达,迫使哈里发授予"苏丹"(即"君主"之意)称号,夺政擅权,尽管哈里发名义上仍是帝国的首领,但实际的统治者从此便是突厥人的苏丹。伊斯兰教帝国在塞尔柱苏丹的领导下,又发动了新一轮的扩张,把军队深入到了小亚细亚地区。小亚细亚几个世纪以来都一直是基督教拜占庭帝国抵抗阿拉伯进攻的前线堡垒。1071年,塞尔柱人趁拜占庭派系斗争之机,在小亚细亚东部的曼齐刻尔特大败拜占庭军队,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四世也被俘虏。突厥人顺利地进入到了小亚细亚,夺取了大批城镇和要塞。农民因为不满拜占庭的剥削,反而欢迎塞尔柱人。因此,从11至13世纪,小亚细亚的大分部地区,从希腊和基督教地区变成了突厥和穆斯林地区,一直保留到现在。拜占庭帝国也因为小亚细亚的丧失,丢掉了大量税源和大批兵源,再也支撑不起这个巨大的帝国,虽然它要到1453年才会灭亡,但曼齐刻尔特之战无疑是它的病根,之后那么多年只是在苟延残喘而已。塞尔柱人在曼齐刻尔特胜利之后,使得行将就木的哈里发统治又恢复了生机。苏丹马里克沙(1073~1092年在位)在位期间,塞尔柱帝国达到鼎盛,军事上控制了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伊朗以及小亚细亚;文化上以波斯的语言、文学和艺术上的成就最为显著。可惜好景不长,马里克沙一死,帝国就在继承人的争夺中陷入分裂。使得12世纪的十字军有机可乘,攻占了圣城耶路撒冷,造成阿拉伯人心理上不小的阴影。另一个方面,塞尔柱的分裂,也使小亚细亚西部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得以壮大,他们继续高举伊斯兰教的旗帜,建立了又一个横跨亚、欧、非的大帝国,直到20世纪前,还统治着整个中东地区。塞尔柱突厥人偷取了阿拉伯人的帝国,其他的突厥人也没有让世界闲着,佛教在它的出生地印度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他们,真相是怎样的呢?在塞尔柱人向西挺进的同时,其他突厥人也在东部四处出击。其中最著名者莫过于马哈茂德(997~1030年)。他以阿富汗的加慈尼为基地,几乎每年都向印度地区进攻,最终吞并了旁遮普,使其到现在都是穆斯林的聚居区。马哈茂德是个严格的伊斯兰教信徒,他认为神灵无所不在,是不能用肉眼描绘的,因而所到之处,砸碎一切神灵塑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圣像破坏者"。马哈茂德对异教徒实行了残酷的迫害,逼迫他们改变信仰,从此,印度人民的信仰分裂,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半岛分裂成印度教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

12世纪,突厥人穆罕默德以阿富汗境内的廓尔为基地,取代了马哈茂德家族的统治。廓尔突厥人向南挺进至古吉拉特,向东进入恒河流域。1192年,他们占领了德里,并将苏丹的首都定在那里。突厥人在这次战役中,毁坏了绝大多数寺院,对僧侣大肆屠戮,佛教从此在印度一蹶不振,消失在历史烟尘中。在伊斯兰教的中世纪"后期复兴"中,创建三大帝国的奥斯曼人、沙法维人和莫卧儿人,都起源于突厥人。其中影响最大的奥斯曼人的祖先,是中亚的乌古斯部落。他们维护伊斯兰教传统和扩张领土的努力,被穆斯林誉为伊斯兰教正统信仰最坚强的捍卫者。突厥人在伊斯兰教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奥斯曼人身上达到了顶峰。

4.城破国灭---蒙古来袭

蒙古的铁骑袭来,又一场血雨腥风掀起,不过这是最后一场。面对着如此大敌,阿拉伯末世君臣又做了些什么呢?

当阿拉伯帝国已深陷泥潭,濒临灭亡的时候,东方的蒙古帝国又向他投来了不怀好意的一瞥。蒙哥大汗继位后,为了进一步扩充版图,命其弟旭烈兀发动了第三次西征,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消灭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1256年,旭烈兀宣称要对盘踞在伊朗马赞德兰诸山城的木剌夷国动武,要求阿拔斯王朝的末代哈里发穆斯台耳绥姆发兵协助,这一提议没有得到穆斯台耳绥姆的响应,第二年,旭烈兀在灭掉木剌夷国后就挥师直指巴格达。而此时的阿拔斯王朝正处在派系斗争中不能自拔,面对旭烈兀的来袭,依旧纷争不已。旭烈兀在哈马丹休整的时候给穆斯台耳绥姆发了一个最后通牒,责问他的不助攻之罪,并且声称如若穆斯台耳绥姆还想保住哈里发之位的话,就立刻拆毁巴格达的城防,自己或派秘书长维齐尔率主要官员来哈马丹谢罪。在主战派和主和派的夹击下,愚蠢的穆斯台耳绥姆竟然一面回复说,臣民准备誓死捍卫先知的代理人,决不拆毁城墙,一面又派使者低声下气地到旭烈兀那里求答复。面对这样一种矛盾的回答,旭烈兀的第一反应就是迅速出击巴格达。穆斯台耳绥姆面对如此强敌,能不能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呢?此时的穆斯台耳绥姆才慌了手脚,先组织了一个使团准备求和,后又在主战派的威逼下,傻乎乎地写信公然向旭烈兀挑战,警告他攻打"和平城"的后果,蒙古人根本不管这一套,加紧了攻势。穆斯台耳绥姆一会儿疯狂整编军队,一会儿又承诺每年进贡,向敌军摇尾乞怜。同时还幻想着先知伸出手来进行仲裁。

公元1258年,旭烈兀的军队攻破巴尔门,守军全部躲到了西城区,旭烈兀本人亲自顺河而下,奋勇出击。穆斯台耳绥姆派儿子前去求和,但遭到拒绝。之后又派出维齐尔,也是无功而返。穆斯台耳绥姆最后不得不带着自己的儿子和臣民无条件投降。蒙古10万大军入城后大肆劫掠屠杀,除少数技艺高超的工匠外,该城的80万居民被屠杀殆尽,昔日繁华的巴格达瞬间化作废墟。受害者尸体腐烂发出的恶臭,迫使屠城者离去。阿拉伯帝国灭亡。

1260年,旭烈兀获悉蒙哥去世,忽必烈继大汗位的消息后,率众返回,在路上处死了穆斯台耳绥姆。据说按照成吉思汗的禁令,为了不让皇族的血沾污战刀,不幸的哈里发被裹在一张地毯里让马活活踩死。而旭烈兀在东起阿姆河和印度河、西至小亚细亚、南达波斯湾、北抵高加索山地区建立起又一个蒙古宗藩国家---伊利汗国。

在人类历史上存在600余年的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国就在这样的弥留残喘中闭上了眼睛。英国阿拉伯史专家威廉·穆尔曾经对阿拔斯王朝这样概括:"在阿拔斯王朝,一切都变了:内政和军事部门的要职很快都落入突厥人和波斯人手中,阿拉伯人在职衔和人数上都逐渐趋于下风,帝国军队也开始主要由中亚游牧部族和西方的柏柏尔人来填充。这样,那些依然保持纯朴,并未被城市生活腐蚀的阿拉伯人再次返回沙漠,从此不再是哈里发国家的支柱,反而开始追随那些不法之徒---赞吉或者卡尔马西安人。"显然,阿拉伯的灭亡,并非灭于这蒙古人的最后一役,蒙古人的袭击,只是它死亡前的烈性挣扎而已。阿拉伯帝国虽然灭亡了,但伊斯兰教却实实在在地透过阿拉伯帝国得到了更大的发扬,普及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也许是先知穆罕默德也没有想过的。但教派纷争也随着阿拉伯帝国遗留了下来,至今的中东依旧是世界战争的火药桶,战乱频仍、百姓流离,这对谁也许都

不能算作是福音吧。

阿拉伯帝国大事记

610年先知穆罕默德在圣城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从此伊斯兰的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壮大起来。

632年先知穆罕默德去世,由阿布·伯克尔出任伊斯兰第一任哈里发,平息了各地叛乱,国家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661年哈里发哈桑主动让位给穆阿威叶,倭马亚王朝建立。伊斯兰帝国哈里发由民主推举改为世袭。

749年阿布·阿拔斯推翻了倭马亚王朝,建立阿拔斯王朝。

751年阿拉伯帝国军队在中亚怛罗斯战役中,击败中国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的大部分地区。

756年拉赫曼打败阿拔斯王朝驻西班牙总督尤素福,攻占科尔多瓦,建立后倭马亚王朝,与阿拔斯王朝裂土争衡。

776年木鹿城的洗衣工哈希姆·伊本·哈金领导了阿姆河地区声势浩大的蒙面人起义。鼓舞了异教徒的信心,为他们作出了榜样。

815年在阿塞拜疆和西部伊朗等地爆发了巴贝克起义,沉重地打击了阿拔斯王朝的统治。

869年在帝国心脏的两河流域入海口巴士拉地区爆发了反抗阿拔斯王朝的黑奴大起义,严重地威胁了阿拔斯王朝的统治。

909年欧贝杜拉·麦海迪摧毁了盘踞北非百年的艾格莱卜王朝,逐其末主齐雅德特·阿拉,建立法蒂玛哈里发王朝,与阿拔斯王朝割据鼎立。

945年布韦希人入主巴格达,迫使哈里发授予其"最高统帅"称号,剥夺了哈里发的政治权力,仅保留其宗教领袖的地位。

1055年塞尔柱人率军占领了巴格达,迫使哈里发授予"苏丹"称号,夺政擅权,尽管哈里发名义上仍是帝国的首领,但实际的统治者成为突厥苏丹。

1058年原巴格达将军白萨西里强迫阿拔斯朝哈里发嘎义木把职位的各种象征转到法蒂玛王朝手里,各地穆斯林从此开始奉法蒂玛哈里发为正宗。

1071年塞尔柱人趁拜占庭派系斗争之机,在小亚细亚东部的曼齐刻尔特大败拜占庭军队,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四世被俘虏。

1167年基督教的耶路撒冷王阿马利克发动十字军,攻打到开罗城下。

1258年旭烈兀的军队攻破巴格达,末代哈里发穆斯台耳绥姆无条件投降,阿拉伯帝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