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崩溃前夜的那些事
2489600000029

第29章 第七编没有什么辉煌可以永恒---日不落帝国的暮鼓遗响(1)

据他们看,历史对他们来说已经结束。在外交事务方面,历史已于1815年随着滑铁卢战役的结束而告终;在国内事务方面,历史已于1832年随着《改革法案》的产生而完结;在帝国事务方面,历史已于1859年随着印度兵变的被镇压而终止。他们有一切理由为历史的这种结束所赐予他们的永久幸福而庆贺。……英国中产阶级19世纪末的这种幻觉似乎纯属神经错乱。

---汤因比

19世纪的英国称霸一时,它的衰落既是外部过度扩张的结果,也有内部原因,大量资本流往殖民地攫取高额利润,导致国内的资本投入不足,使英国不能再引领新的时代。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许平

英国经济在失去原有优势的同时,未能建立新的优势。

---钱乘旦·《二十世纪英国》

1.如日中天---日不落帝国的兴起

中国自古以来,就一直夸耀自己人口众多、地大物博,从来不把那种偏安一方的小国放在眼里,甚至还造出一个"蕞尔小国"的词来加以不屑。然而就是这样的蕞尔小国,却往往让我们伤痕累累,一是岛国日本,二是同样岛国的英国。大英帝国在近代不可一世、横霸天下,它的崛起之路我们不可不知!

"大英帝国"一词最早是由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占星师兼数学家约翰·迪伊(JohnDee)使用的。它的形成虽然也有和平的商业外交活动,但主要是300多年来贸易、移民和武力征服的结果。1890~1900年是它的最高峰,国民约为4~5亿人,约占当时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领土遍及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四大洋,面积约为30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一天24小时都有阳光挥洒在它的国土上,因而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帝国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活动,传播了英国的技术、商业、语言和管理模式。在受到残酷掠夺的同时,殖民地从英国那里获得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获得了英国的法律框架与国际性的语言---英语。在殖民地脱离帝国独立之前英国都会试图将它的议会民主制留给殖民地人民,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获得成功。这一切无疑将世界带入到了资本主义体系中来,客观上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发展。当年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就指出了这一点:"(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但是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态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命运?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当然,帝国的霸权在其主观上并不是利他的,而是完全以其自身利益为优先考量的。对世界的殖民掠夺使英国实现了惊人的经济成长,并使其在国际政治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英国虽然为殖民地留下了更好的基础设施,但那主要是为了方便这些殖民地的货物出口到英国以满足其本土需要的,或是让英国的工业品更方便地运送到殖民地市场。白人的自治领虽然大多能够进一步健全基础设施,以取得经济生产上的平衡,但是拉美、非洲和东南亚的帝国殖民地却往往只是工业原材料基地,这对这些国家独立后的经济发展并无帮助。另外,为了确保其统治的稳定,英国采用了"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鼓动殖民地内不同民族、语言或宗教的人们相互内斗,使得像爱尔兰、印度、津巴布韦、肯尼亚、苏丹、乌干达、伊拉克、圭亚那和斐济这些国家在独立后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种族冲突,一直贻害至今。

20世纪中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与英国国力的日渐式微,日不落帝国逐渐瓦解。今天,英国和它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国家组成了一个国际性的组织---英联邦,但是与帝国不同的是,英国再也无法在政治、外交、经济等各个方面直接影响联邦中的其他成员国了。

帝国之初公元前,地中海的伊比利亚人、比克人和凯尔特人先后来到不列颠定居,成为了这里最早的居民。公元1~5世纪,罗马帝国占领了大不列颠岛东南部,罗马人撤走后,欧洲北部的盎格鲁人、萨克逊人和朱特人相继入侵并定居下来。7世纪开始形成封建制度,许多小国逐渐合并成七个王国,争雄达二百年之久,史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到829年,威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统一了英格兰,仿佛是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翻版。从8世纪末开始,丹麦人就不断侵袭不列颠岛,最终在1016年至1042年间,使该岛成为丹麦海盗帝国的一部分。公元10世纪,魏萨王朝挫败丹麦人,建立起了新的统治。但在随后不久的1017年,就遭到了丹麦人的反扑,再一次使其成为松散的丹麦海盗帝国的一部分。

直到1042年,丹麦帝国瓦解,英国王统才得以恢复。

1066年,位于现今法国的诺曼底公国的公爵威廉一世,从诺曼底登陆打败了英王哈罗德,夺取了皇位,开始了英国历史上的诺曼底王朝(1066~1154年)。从此开始以及之后几百年的时间里,英格兰一改哈罗德保守孤立的做法,积极地介入欧洲大陆的事务,广泛与之进行羊毛贸易,到14世纪末,从羊毛贸易发展出来的对外贸易已经成为英格兰最重要的国策。此间,英国也开始了它的对外征服之路。1169年征服爱尔兰;1296年控制了苏格兰,但这种控制在1314年中断。其后在1603年,英国通过王位继承的方法又重新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了对上述两个地区的控制。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的议会在伦敦合并,组成大不列颠议会,帝国政权更加稳定,使其到现在都是英国的主要组成部分。

1485年至1509年期间,都铎王朝(1485~1603年)的亨利七世在位,他在理查三世所建立起来的羊毛贸易的基础上,创建了现代英国海洋商贸体系,并极大地发展了英国的造船工业与导航技术。这套体系成为日后贸易机构建立的基础。此时的英国人开始了海洋探险以及在不列颠岛甚至是欧洲大陆以外地区的移民或殖民。亨利七世下令在朴次茅斯建造了英国第一个干码头,加强了当时还规模很小的英国海军,并把纽芬兰占有为英国的殖民地。

1588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正式确立了英国的海上强权地位。

1607年英格兰在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Jamestown)建立了第一块永久的海外殖民地,之后不断扩大,包括今后的美利坚合众国、加拿大的大西洋省份以及加勒比海上的一些小岛屿例如牙买加和巴巴多斯等。盛产甘蔗的加勒比地区高度依赖奴隶的工作,它是英格兰早期最重要、最有利可图的殖民地。美洲大陆南部的殖民地则为英格兰提供烟草、棉花和大米,北部则出产毛皮;它们从经济角度上讲没有像加勒比岛屿一样对英格兰有益,但是大片的可耕种土地吸引了众多英格兰移民,成为日后美洲的主要居住者。英格兰在美洲立住脚后,又通过战争和殖民将地盘逐步扩大。通过三次英荷战争,夺取了新阿姆斯特丹(即今天的纽约),与法国的七年战争中,英国又于1760年占领了新法兰西的全部地区,使得英国获得了北美更多的控制权。

随后,澳大利亚(1788年被发现,最早是犯人的流放地)和新西兰(1840年成为英国领土)成为英国移民们的另一目的地,而同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土著人口也因战争与疾病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锐减了60%~70%。大英帝国的雏形基本形成。

头角峥嵘

17~18世纪英国在美洲的扩张,使得英帝国的实力大增,第一次引领了世界的风光。这段时期也被称为"第一英帝国"。从18世纪开始,英国在亚洲和非洲的扩张则被称为"第二英帝国"。

从18世纪起,第一英帝国开始衰落。此时辉格党人长期控制国内政治权力(1714~1762年),忽视了对英国殖民体系的控制。后来,为了扭转这种对殖民地的忽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包括了从殖民地征收更多的税收),结果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使得英国丧失了其人口最多的殖民地。但美国的独立也使英国意识到,即使是在不拥有殖民统治权的情况下,贸易依然能够带来经济繁荣,因为此时的英国已经开始了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劳动生产率的大大提高,使得英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无可争辩的竞争力,获取丰厚的利润成为很简单现实的事情。此前,英国的经济领域流行重商主义,这种学说认为,金银或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所以除了直接开采金银矿藏以外,对外贸易是货币财富的唯一来源。为此,国家要想致富,就应积极干预经济,努力发展对外贸易。在对外贸易中遵循多卖少买、贱买贵卖的原则,以保证尽量多的货币流向国内。但此时经过工业革命的英国,更需要自由、无干涉的贸易来打破别国壁垒,倾销自己的产品,所以重商主义很快就被亚当·斯密等人的自由放任的经济自由主义代替了。这一原则在1840年左右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标志是英国撤销了限制自由贸易的《玉米法》和《航海条例》,完全地开放了英国市场,也促使其他国家在19世纪中叶开放了它们的市场。

从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到1870年的普法战争,英国是全球唯一的工业化强国,是全球30%工业产品的生产地(1870年)。作为"世界工厂"的英国能够如此有效、低廉地生产工业品,以至其在国内生产的产品在运输到外国后其价格依然比外国当地所生产的产品更具竞争力。只要其海外市场的政局稳定,即使没有实施正式的殖民统治,英国依然能够从自由贸易中获益。

1815年英国在滑铁卢打败拿破仑,最终确立了其国际强国的地位;工业革命也让英国成为无可争辩的经济强国;1855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英法联军击败俄国,又使英国牢牢掌握了世界工业和海上霸权,最终成为了影响全球的大帝国。

早在1757年普拉西战役胜利后,英国就让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印度孟加拉邦的统治权,到了19世纪,东印度公司已经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之后该公司将管辖的领土移交给女王政府。维多利亚女王于1876年被宣布为印度女皇。随后锡兰(今天的斯里兰卡)、缅甸和马来亚也被纳入英国在亚洲的势力范围。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大败中国,逼迫中国开放口岸,并且强行租借了香港。大英帝国的势力如日中天,它的触角伸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当时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与英帝国抗衡。帝国的事业达到了辉煌,"日不落"称号由此形成,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

2.尾大不掉---"英国病"的由来

每当中国人想起当年英法联军敲破国门,称我们为"东亚病夫"的时候,我们都无比的愤慨,心中越发坚定了要自强的信念。然而英国人在打破中国国门半个世纪以后,也患上了一种干脆叫做"英国病"的病症,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那位受人尊敬和拥护的女王时代,英国国力空前,横扫天下。1860年前后,英国生产了全世界铁的53%、煤和褐煤的50%。现代能源消费是美国的五倍,法国的六倍,俄国的一百五十五倍。英国单独占有全世界商业的五分之一,三分之一以上的商船都飘扬着"米"字旗。从1770年到1840年,每个工人的月生产率平均提高了二十倍,原棉消耗量从1800年的520万磅,增至1840年的近5万亿磅,生铁产量1720年为25,000吨,1840年增至140万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率先建立纺织、钢铁、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五大工业部门,一个新型的现代国家拔地而起,到19世纪50年代取得了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难怪颟顸无知的清政府根本不是它的对手。英国的殖民地最多时曾是其本土面积的110倍,殖民地人口数是本土人口的8倍。到一战前夕,英国控制的势力范围达到全世界面积的四分之一,几乎地球上每个角落都能闻到大英帝国的气息。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鼎盛繁荣、全球无敌的大帝国,却在一战后迅速衰落,甚至在一战前就露出败相,患上了一种后人名之为"英国病"的病症,到底在一战前的帝国里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导致了帝国的衰落,我们先从日不落帝国最自豪的工业说起。

工业衰落

在维多利亚时代末期,英国就在经济发展上显露出疲惫之态,到1913年,被美国和德国在经济总量上先后超过,不能保持日不落帝国的煊赫声势已暴露无遗,落后成为了迟早的事情。此时英帝国工业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呢?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行者和领头羊,工业革命的成果在这个国家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铁路的大规模铺设,轮船定期航线的制定等等,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现代化的英伦三岛不可一世的声焰和气势,但出人意外的是,据1851年的英国人口调查显示,农业依然是英国最大的行业,手工业也依然占有很大的份额。这实际上说它仍然是农业经济。紧接着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第一次工业革命都不能和它媲美,而这一次工业革命却几乎是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的,先进技术的发明和创造也由英国转移到了后起的德国和美国手里。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勇于创新,发挥了现代化的思想精髓,积极推广和应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大力发展电力、化工、石油、电器、汽车等新兴产业。使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依靠着煤和铁的大英帝国被迅速超越。英国由第一次工业革命建立起来的以棉纺、煤炭、钢铁和造船为支柱产业的产业结构,是英国保持领先地位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但事物的另一方面却是:像英国这样已经形成工业化规模的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