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崩溃前夜的那些事
2489600000030

第30章 第七编没有什么辉煌可以永恒---日不落帝国的暮鼓遗响(2)

到1870年以后,英国的产业设备就已经陈旧落后,而英国企业界的基本态度长时期以来却是保守的,他们不愿采取国外的先进技术,也不重视技术教育,以至于在技术上缺乏创新,因循守旧,使得英国的经济发展减速,市场份额跟着减少。而当时的其他各国,却争先恐后的在新兴工业部门中挖掘优势,开拓新兴市场并成功地获得了高额利润,国家飞速发展,经济实力突飞猛进。另外,英国在新兴产业的研发方面也落后于人,造成了新兴产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相当低,到1903年,才只占工业总产值的6.5%。英国不重视产业结构调整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它拥有广大的殖民地,有着很好的消费市场,所以不急着革新技术,夺取市场份额。这同时造成其经济对外依赖程度高,大量资金外流,反过来加重了国内投资的不足,制约了国内的生产投资和技术革新。

1865年到1914年期间,本土投资只占30%,对美洲竟然超过了本国,占37%。到一战前,英国几乎占全世界总投资额的一半,资金不断地从国内转向国外,造成了英国经济极强的依附性,必须围绕着国际经济运转,必须确保无形贸易的收入,必须确保金本位制、自由贸易政策和平衡财政等经济手段的有效运行,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这种依赖性必然造成本国经济的巨大麻烦,这在后来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印证。同时在国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食利阶层,他们生活优裕,不思进取,当年革新时的锐气消失殆尽,工商界的经济待遇较差,也造成了大量工程及管理人才外流。这也成为英国落后的根由之一。这种种原因造成的工业领先地位的丧失,使得后起之秀纷纷赶上并超过了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邻居的世界里遍地开花,新兴产业风起云涌,马上将世界换了一副容颜,而英国在经济上不能令世界各国马首是瞻,衰落也就成了必然。

忽视教育科技创新成为近代国家强盛与否的决定因素后,人才就成为了关键,而人才的培养,又要落实到教育头上。可惜当时的英国政府忽视了这一点,教育的落后给英国经济带来了致命地打击。英国之所以不重视教育,和乾隆不重视英国使节在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天朝上国,地大物博,根本不需要和英夷通什么商,自个儿就足够养活自个儿了。此时的英国也因为拥有大片的殖民地,社会各个阶层生活在优裕幸福当中,根本不需要刻苦自励,奋发图强。忽视教育只是他们所有不作为当中的一项罢了。而同时期的德国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对教育的大力投入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据《大国崛起》统计:"从1809年开始,财政拮据的普鲁士政府就每年拨款15万塔勒作为兴办柏林大学的经费。1838年,普鲁士政府用于教育的支出达300万塔勒,相当于同年英国教育支出的20多倍,1900年德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9%,同年英、法只占0.9%和1.3%。到1913年,德国教育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16.8%,占国民收入的24%,仅次于居首位的国防支出。"

从16世纪起,德国就开始向义务教育迈进,"1763年弗里德里希颁布《普鲁士乡村学校法》,明文规定5到12岁儿童必须入校学习;1765年颁布《西里西亚罗马正教学校法》对培训教师作了具体规定;1794年普王威廉二世颁布《公民法》,使学校教育世俗化;1872年通过了国家对学校监督法等等",毫无疑问,德国通过这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大大保证了教师和学生队伍的建设,保证了人才的持续培养,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果。到19世纪初,德意志的一些邦就开始强迫实行了义务教育制度,19世纪末,统一后的德国就正式普及了初等教育。教育的普及与发达,必然带来科技成果的丰硕,到1900年为止的50年当中,德国一国在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都远远超出英、法两国之和,达202项。20世纪开头的20年中,又有20人获诺贝尔奖,这种辉煌的成就无疑使德国成为了当时科技创新的中心,带动了国家的长足进步。和英国相反,德国人将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到工业生产当中,在当时建立了完整的高新工业体系,其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英、法,这也保证了其在日后具有了发动战争的资本。

尤其是1890年到1900年间,德国的工业生产平均增长率为61%,达到一战前的最高水平。1895年德国的工人及家属已达3,5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7%,德国跨入工业社会。1895年到1913年,重工业部门工人的比重由35.1%提高到54.5%。重工业的繁荣,使得德国在军事力量方面有了坚强的后盾,德国人称霸世界的野心被激发出来。而所有这些成绩,都是德国在科学教育方面的巨大投入下取得的,相比之下的英国就没有这种辉煌,这也为它日后被德国超过埋下了伏笔,崛起后的德国也成为它最严重的威胁。

世风浮靡英国人的绅士精神全球闻名,其追求贵族的生活方式、重视门第的传统观念和中国魏晋时期相仿。绅士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把追求一种田园式的生活放在首位,而不是工作。当中产阶级把绅士作为自己的形象来塑造时,他们就把自己赖以成功的企业家精神丧失了。英国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英国人的创新和进取精神,这种精神是一个企业家所必须具备的。而英国社会中,对贵族及其生活方式的崇拜几乎根深蒂固,这我们从近代英国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找到佐证,华兹华斯、劳伦斯、哈代等一大批近代英国作家,都纵情讴歌典型的英国式的田园牧歌般的生活方式,而对工业化则报以诅咒,将其与"黑暗的魔鬼般的工厂"联系在一起。所以当第一代企业家创业成功后,受社会风气的熏染,往往想把自己的子孙培养成贵族,冒领一个贵族的姓氏,结果几代人之后,创业的激情就荡然无存了。英国在世界历史上最早产生了各种以家族为基础的公司,但却迟迟不能形成非个人性质的更大的垄断公司,就和这种追求田园生活的绅士文化和保守性的民族特性有极大的关系。那些成功的企业家个人,在有了一个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并且也为自己家庭挣来了一个舒适的环境后,就再不肯让"俗务"缠身,他们会拿出更多的时间去享受周末的休假,去参加各种绅士的娱乐活动。法国人把英国工业家工作时间之短以及周末休假之长当作笑柄;美国人指望英国人的守旧而从中渔利;德国人则说:"假如我们再有一百年的和平,我们将会置英国于死地。"实际上,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往往在处于优势地位后,都会多多少少产生一种惰性,在古老的中国是这样,在欺凌中国古老的英国人身上也不例外。英国在取得"日不落帝国"的辉煌成绩后,整个社会风气就沉浸在轻视工商业,追求宁静、安逸,贪图享受,反对变革的贵族文化中。大多数工业家都把工商业活动看作是一种业余的事,成功后就完全脱离了工商业界,或者即使还在从事工商业活动,也仅把它看作是一种社会责任,而不是一种经济上的机遇。当年英国在上升过程中不断抓住创新机会,创造新型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的作风一去而不复返。此时的这个国家,已经失掉了这种锐气。所以,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逐渐落后下去就无可避免,和后起的英姿勃发的美、德相比,这种只做旧体制和旧技术上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是根本不可能在世界性竞争中处于主动的。这也又一次警醒我们,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时时保持奋进的动力和创新的锐气,是迟早都会衰落下去了的。

3.势穷力竭---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战争从来都是残酷的,只有战胜者,没有亚军可言。一场决定性的战争,既可以成就一位霸主,也可能拖垮一个国家。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参加了哪些战役,为什么它不是成功了,而是被拖垮了呢?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族青年用手枪打死,这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战争最初在欧洲进行,但是很快就超出欧洲范围,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卷入这场战乱,大约有650万人参战,100万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万左右的人受伤,成为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英国虽然赢得了一战,却输掉了帝国。有数百万人死亡,无数资产被毁,战争的巨大开销使其无法继续承担维系一个帝国所需要的庞大财政支出。原来它是世界的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战争使其经济出现严重衰退,由战前美国的债权国变为债务国,从此把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美国。领土上,虽然因为获得了新的殖民地,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损耗而大大削弱。与此同时,民族主义情绪在新老殖民地高涨,而非白人士兵在战争中所感受到的强烈的种族歧视也助长了这种情绪,离心倾向日见明显,英帝国的霸主地位一落千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1年后,英国又一次作为主战国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参战国家多达61个,卷入战争的人口达17亿,动员的武装力量总人数超过1.1亿的人类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使在一战中还没有恢复元气的英国,再一次遭到重创,日不落帝国从此消亡,英国沦为二流国家。当年世界上那个打遍天下无敌手,四处挑起纷争,随意横行掠夺的国家留在了历史课本中,再也难在当今的世间里觅到踪迹。下面我们就回顾一下英国在二次大战中的表现和参加的主要战役,从主要面上来看一下使它一蹶不振的损失,以概其余。

功成骨枯

早在1805年特拉法尔加海战以来,英国就一直保持着海上霸主的地位,在一战开始之初的两年半时间里,英国凭借其海军优势将德国的大洋舰队封锁在威廉港和不来梅港内,无用武之地。1916年1月,莱因哈德·舍尔海军上将被任命为德国大洋舰队司令,他决定和比自己强大得多的英国舰队来个火拼。

5月31日凌晨,舍尔命希佩尔海军中将率领5艘战列巡洋舰、5艘轻巡洋舰和30艘驱逐舰组成的"诱饵舰队"驶出威廉港。2小时后,舍尔亲自率领由21艘战列舰、6艘轻巡洋舰和31艘驱逐舰组成的庞大舰队悄悄地离开了威廉港,隐蔽在"诱饵舰队"之后50海里处,准备随时聚歼上钩之敌。

令舍尔没有想到的是,此时他的行动其实已经暴露。早在1914年8月,俄国在一艘击沉的德国轻巡洋舰里,就意外地发现了一份德国海军密码本和旗语手册,将其提供给了英国。5月30日下午,英国海军司令约翰·杰利科就接到绝密情报:"德国大洋舰队将于明日出航。"杰利科连夜制定出一个与舍尔如出一辙的作战计划:由贝蒂海军中将率领前卫舰队于31日下午到达挪威以东日德兰半岛附近海域,以期与德舰队相遇。杰利科则亲自率主力舰队停在贝蒂舰队西北方向60海里处的海域等待敌人上钩。

5月31日14时,贝蒂海军中将率领的英前卫舰队到达了合恩礁以北海域。

此时,希佩尔海军中将率领的德前卫舰队正在贝蒂舰队以东的海面上按平行的航线向北行驶着。双方谁也不知道敌人就近在咫尺,眼看要擦肩而过时,一艘丹麦籍货轮拉响了汽笛,一声啸叫,一股浓烟,马上引来了英巡洋舰"加拉蒂"号和德轻巡洋舰"埃尔平"号的前来查看,一场总共有265艘各类型军舰,其中英国149艘,德国116艘和10万名左右海军官兵,在400平方英里洋面上展开的日德兰大海战拉开了战幕。

希佩尔收到"埃尔平"号发现敌情的报告后,即下令所属各舰转向东南,尽量将贝蒂引向大洋舰队主力方向。贝蒂见希佩尔要溜,便驱舰猛追。他的行动太过急切,致使4艘威力巨大的战列舰掉队10多海里。由于贝蒂在速度上稍快一些,他和希佩尔的距离越来越近。15时48分,希佩尔命令各舰向21,000码之外的贝蒂舰队开火,当时德舰采用了先进的全舰统一方位射击指挥系统,火炮命中率远远高于英舰。另外,德军的穿甲弹也优于英军。双方交火后,一枚穿甲弹洞穿"狮"号中部炮塔,并在塔内爆炸,引燃了火药袋,浓烟顿起。英1.9万吨的战列巡洋舰"不屈"号被2枚穿甲弹击中,发生了惊人的大爆炸,不久就连同舰上1,017名官兵沉没了。之后,希佩尔下令集中火力猛轰英战列巡洋舰"玛丽皇后"号,使这艘2.635万吨的超级无畏战舰连中数弹,爆炸后一折两段,迅速沉没,全舰1275人仅有9人生还。

在短短几十分钟内,英战列巡洋舰2沉1伤,而德军只损失了2艘小型驱逐舰。力量对比迅速发生逆转,贝蒂还能完成诱敌的任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