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趟过月亮河的梦
25789100000035

第35章 办公室里说变迁

初秋。西部乡村。大地很美。

因连续几天下着绵绵秋雨,天空而显得灰蒙蒙的。这一方的乡村不再是素描,而是把色彩斑斓的图画呈现在天地之间。

一所乡村中学,几幢教学大楼拔地而起,校园浸润现代气息,在秋日的阳光里显示着乡村的活力与希望。

开学几周了,由于忙碌,办公室里的几位“主任级别”的老师沙哑的嗓子几乎都没有恢复,可一向爱“搬弄是非”的毛哥开始张开他那铁嘴向东平开炮,目的是想让同样“失声”而沙哑的东平再一次折磨嗓门儿。

就在这时,A班的学生到老师处存钱,说是刚才学校出纳发放的贫困学生生活补助。学生刚离开,就有老师感叹道:“现在的学生真的是幸福,不但不交一分钱的书本费,而且还要领生活补助金,一个月七十五块钱,比我们出来参加工作时的一个月工资还要多……”

听了这话后,铁嘴毛哥像火炮一样把话匣子打开。

只听他道:“我出来时工资只是27块钱一个月呢,现的学生真的是幸福!”

一向在嘴巴上毫不示弱的东平接过话岔儿说:“我出来时一个月才三十八块钱”

不知是哪位马上接过嘴说:“我才出来时,只有一个月才五十六块半……”

就是这样一个话岔子一下子让几个人到中年的男人,越说越有劲儿,而且是一个嗓门儿比一个高,像比赛一样,不甘落后。

这时一向爱在马后出炮的大魏道:“我小时候上学比你们任何人都苦,要走很远的山路,读初中时只吃一顿饭,看到其他同学去吃午饭,自己只好躲在教室里看书来冲饥。回家后还要帮家里做家务,那时的家务就是打猪草、割牛草。割草时,如果遇上别人家的萝卜,就地拔起,然后用镰刀削了皮就吃,吃的次数多了,就晓得那样的萝卜好吃,那些不好吃,也不管干不干净。那时吃的零食就是咸菜和酸水坛子里面的东西……哪像现在这些学生天天小卖部,吃香的喝辣的……”大魏一边讲述着一边闪着泪光。

可就在大魏一接话题,其他几位中年男人,几乎是抢着争着说。一时屋内诉苦声四起。

东平抢着说:“我们家那个时候人口多,底子薄,五兄妹,到了秋天时煮一锅红苕饭,饭与红苕几乎各占一半,去罐子里舀饭时,都会把红苕掀开,多舀一点白米饭,结果后去的人,只能吃红苕了。常常为此几兄妹扯皮打架……”

东平的一番话,把这场闲聊进一步推上了“忆苦思甜”的大交流之中。一向好争强好胜,争名夺利的毛哥,再也闲不住那张大嘴。于是便抢着说:“我小时候上山拣过柴,那时坝下的人都会到山上去拣,甚至整个冬天上山的拣柴的人是来来往往不断的。那时,早上用手帕子包饭粑儿带去,拣完柴到中午的时候才吃饭巴儿。有的人舍不得吃,还硬撑着,到了实在饿了时才吃几口。上山的路很远,拣的柴担到下午才能回家,担着一百多斤的柴,一路上着实辛苦。第一次拣柴时只有九岁,是跟着父亲一起去的,每一次挑的柴只有九斤,八斤重……”

听了很久一直不开嗓门的永轩接过话题说:“我们小时候家里穷,还吃过薯粮,我们那个生产队,还有人吃过康粑儿,吃了康粑儿拉不出屎,还要动手去掏,有的人难受得还要喊出声来……”

接下来又有人接过话题说:“我家穷,衣服常常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没有补疤的裤子几乎没有人,补疤少的衣服裤子就是当家衣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没有鞋穿,有一回,我把姐姐穿过的绿色凉鞋穿起,在学校里被人笑话。那时,几乎是大多数时间都光着脚,实在有些冷的时候才穿上鞋,哎!还是现在好哇!”

几位人到中年的男人,在忆苦思甜之后,个个心中弥漫着酸酸溜溜的咸味,沙哑的喉咙真的沙哑了。刚才那浓浓的争吵气氛不在了,只有静默的空气在这间小小的办公室里凝固。那争论与吵闹,讪笑与调侃,嘲弄与叫嚣,只不过是几位同居一室的男人们当作工作闲暇时自我调整的作料,谁也没有当真,谁也没有在意,也许在新的事情或者说新的工作来临时,匆忙的又上前去了。有时唯有留下的是一串串开怀的笑声,让快乐的气氛在空气中荡漾;有时也会留下死一般的宁静与沉默在这小小的空间里袅袅升腾。

是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太大了。正是那群中年男人不服输的铮铮骨气,积极向上与奋力抗争,顽强拼搏与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他们工作的这所学校才会由过去的庙宇改建的破旧学校变成如今的窗明几净,高楼林立的现代校园。正是那群中年男人,经历过那个饥荒的时代,才会在新的时代中不断地奋进。这是时代的变迁,是社会的进步,更是历史前进的必然。国家的强盛,才有百姓的安宁,下一代才会享受丰富多彩的劳动成果,才会有牛奶,面包,火腿肠,卤鸡蛋……

初秋。西部乡村。大地很美。大地上的人们焕发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