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晋说新语
2618000000012

第12章 12.东方未明

祖逖有北志,门下多健儿,劫掠南塘,自号锦帆贼。豪酋甚苦之,诉之于(文)帝。帝乃求大舟,责其劫掠于江上。时人或讥之,祖狄曰:“误国事者,彼口舌辈。”劫掠如故,导、亮不能禁。

………………………………

“日与长安孰近?”我去,难怪熟悉,这不就是那个著名的声望任务吗。

在晋朝,做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开心吗?当然不,而是声望。声望够高,给老板甩脸子是清高,贪污腐败是真率,欺男霸女是性情,简直不要不要的。

但声望这么有用的东西,贵就贵在其唯一性。不像别的剧情任务可以刷,声望任务完成了,再做就是“拾人牙慧”了。

而这个声望任务,高考模拟题都做过好几次了,至少是个A级任务啊。

小绍不假思索,张口就来:“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使者脸色一变,要坏。

小绍脸色一变,要坏。

使者一听这话,听出推脱路远的意思了,心中黯然。谢鲲和王导却没有这么肤浅,史书上记载的,可是“明帝坐元帝膝上”。这个“日”,说的是“天无二日”的“日”啊。

小绍脸色一变,却是因为:

我去,填空题窜行了。

老师,我能不能改答案?

都TM交卷了,你逗我?

司马睿一听,有味道,略一咀嚼,挺有味道,再咀嚼,大有味道。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说得好!父王日后带你到长安观鱼可好。”

小绍听不出这里的关目,只道是去看鲤鱼,心说兵荒马乱的有什么好看的。

但在王谢和使者耳中,却分明是“观鱼于棠”,名为游乐,实则是宣示主权!

四人套路一番,使者总算开窍了:日近长安远,自然日在哪里,长安就在哪里。而不是长安在哪里,日就在哪里。琅琊王可以北上,却不可以勤王。郡姓士族奉他为天下共主,就是他北上的条件。

司马睿只是需要个借口,小孩子的话,怎么解释都行:如果他按前世回答“不闻人从日边来”,那就是“只见长安客,不见天子使”的意思。书上也只写着客从长安来,却不想兵荒马乱的,见一面也就罢了,非亲非故,为何要私下接见。

“帝新丧,传旨下去,郡国哀制三日。流火,宴群僚,你也一起吧。”

使者的来意便是借兵,没有别的任务,当下便道:“杜乂敢不承命!”为啥要喊自己全名呢,敢情三个老狐狸,问了半天居然没有问人家名字,不由脸色一阵尴尬。

杜乂修家书一封,公文一封,着手下篆抄,飞报而回不提。

王导倒是想起一桩事来,将王敦的笔记副本进上。

小绍正心疼A级唯一任务打出了C评价,当下苦笑着说了声“多谢义父,劳烦二叔了。”倒是和王导早上眉目有些相似。

七月流火,心宿主兵,怕是要观兵立威了。现下是四月,还有三个月时间。这个任务,该怎么补救?

………………………………

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怍色。先生何为颠倒衣裳?”文礼答曰:“明府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