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无省略的前提?省略前提是否真实?
(1)报载某企业原领导挪用百万公款赌博,受到法律制裁。在庭审中,他反复向检察官说:“我赌博,算是为‘公家’去赌,是为了企业好。”
(2)报载某局长用车撞了拦车讨要欠薪的农民工。后来这位局长振振有辞地说:“我受党教育多年,不可能故意开车撞人。”
2.三段论推理形式是否正确?
鲁迅在《论辩的魂灵》中,曾揭露了一些人的荒谬诡辩:
洋奴会说洋话,你主张读洋书,就是洋奴。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
3.怎样理解大前提成立的约定俗成性?
自从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后,现在人们一般会把某件社会影响面大的事情称作“某某门”。这样的概括无疑会形成一种三段论的省略大前提,成为评价某件事情的依据。这样的概括有无道理?
4.如何评价三段论大前提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不同?
人贵有自知之明,你没有自知之明,所以,你算不得是人。
5.有没有其他因素影响指导自己行为的大前提的形成?
在汶川大地震后曾因范美忠所说的“人有懦弱的权利”展开过一场争论。你如何看待?
6.如何评价三段论大前提的价值冲突?
汶川大地震以后,由万科“捐款门”引出一些争论。有人认为“捐款是善举”,不应该苛求数量多少,有人认为“捐款不仅是善举,同时更是义举”。
7.如何分析、评价文化交往中的公理问题?
(1)在挪威,当被问及如何划分民族时,就有人回答:“这很简单,只有两类人――挪威人和想成为挪威人的人。”刘易斯:《文化的冲突与共融》,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35页。
(2)每一个文明都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并把自己的历史当作人类历史主要的戏剧性场面来撰写。与其他文明相比较,西方可能更是如此。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
(3)很多美国人将美国视为最发达、最民主的国家,因而理所当然地认为只有美国的规矩是对的。刘易斯:《文化的冲突与共融》,第140页。
(4)梁启超曾疾呼:“信仰是神圣,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转引自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简编》第2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3页。
(5)任何一个文化理念的产生,都必然有一个背后的文化支撑,体现了一种集体性思考,并在历史的积淀中,以稳固的具有本文化特质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一种“文化三段论”。作为其公理基础的是本文化的历史形成的价值判断。但如果把这种具有本文化特征的价值判断张扬为“终极公理”,会导致文化短视与狭隘的自负,影响正常的文化沟通。因此,有必要在文化交往过程中消除这种“终极公理”,关键在于如何选择合理可行的途径。张晓芒:“文化交往中的公理问题”,《南开学报》200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