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许多民谚俗语流传至今,如瑞雪兆丰年;月晕则雨;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等等。它们一般都是在民间经验的基本上简单枚举的结果。而中医理论中的的许多结论,也是依据简单枚举法得出的。简单枚举法就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它是根据一类事物对象中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并且没有遇到相反的事例,从而推出该类对象全体都具有(或不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其逻辑结构式为:
S1是(不是)P
S2是(不是)P
S3是(不是)P
……
Sn是(不是)P
(S1、S2、S3……Sn是S类的部分对象,并且没有出现反例)
所以,所有的S是(不是)P
这种结论的根据就是在考察对象的过程中,没有遇到反例。
例如,19世纪中叶,德国业余天文学家施瓦布,根据他长年的观察宣布了一项重大发现:太阳是一个自行变化的星球,每隔11年左右有一次大的活动期,这时太阳黑子出现频繁,然后逐渐下降,11年后又上升到最大量。后经天文学家仔细检验,发现太阳的确每隔11年就有一次大的活动期,而且没有发现相反的情况。因此,进一步证实了施瓦布的发现是正确的。
虽然简单枚举法只是考察了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但在这个考察过程中,它可能是没有遇到反例,或者是忽视了反例,因此,简单枚举法的结论也只具有或然性,具有猜测的性质。即“可能是”或“可能不是”。尽管如此,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它的推理过程简单,人们仍然经常使用它。甚至有的学科有时也靠简单枚举法做出普遍性结论来。比如在校释古典文献的工作中,在考古工作中,人们基本上还是采用简单枚举法。而通过简单枚举提出科学假说,导致重大科学发现的事例也是不胜枚举的。
归纳主义者火鸡的故事――运用简单枚举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有一个故事:有一只火鸡发现,第一天上午9点钟的时候,主人来给它喂食。但作为一个卓越的归纳主义者,这个火鸡没有马上作出结论。它一直观察在不同的情况下,比如,晴天、阴天、雨天、雪天,从星期一到星期日……主人都准时在上午9点钟来给它喂食。等到它收集到足够多的材料时,归纳主义者的良心使它得出一个一般性结论:主人每天上午9点钟来给我喂食。但在感恩节的上午9点钟,主人来把它杀了。归纳主义者火鸡辛辛苦苦归纳概括出来的结论被无情地推翻了。
这个故事所说明的问题是,无论归纳了多少不同场合的各种事例,归纳推理的结论始终是或然性的。只要出现一个反例,它的一般性结论即告结束。但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完全排除这种推理方法,因此,为了提高简单枚举法结论的可靠性和合理性,我们在运用简单枚举法认识事物或人际沟通中,必须要注意以下三点:
(1)应尽量增加枚举的数量,扩展考察的范围、条件。尽可能地增加结论的可靠性,避免发生“轻率概括”的错误。
(2)一旦发现反例,就应该推翻原来带有普遍性的结论。这就是所谓的“证伪”。“证伪”的目的就是杜绝“以偏概全”的错误。
例如,17世纪法国数学家费马提出的“费马数”形如22n+1的数。一般记作Fn0.凡费马数都是素数。这个结论是他证明了F0=3、F1=5、F2=17、F3=257、F4=65537后得出的。但瑞士数学家、逻辑学家欧拉在1732年证明了:F5=641×6700417却不是素数,从而推翻了这个假说。
(3)在评价事物中谨慎下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结论。
在人际沟通中,简单枚举应该谨慎使用。因为,当你通过枚举提出一个一般性结论时,别人的一个“反例”的“证伪”就可以一下子驳倒你。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经验感觉也是不胜枚举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在人际沟通中对事物进行评价时,就应该避免仅凭借几个个例,下绝对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例如,有人认为,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其根据是有关部门及部分高等院校曾经做的一次调查表明,大学生中喜欢京剧艺术的只占到被调查人数的14%。但京剧艺术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不能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