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侃侃大唐事儿
2642700000103

第103章 太宗篇·帝国的秘密

细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前面在讲玄奘归国的时候,似乎没有提到当年玄奘和麴文泰那个在高昌讲经三年的约定。

当然,像玄奘这样的有道高僧肯定不会干那种不守信约的事儿。事实上,原本他回国时,完全有条件选择更加安全、便捷的水路,但就是为了履行自己当年的承诺,玄奘最终还是冒着生命危险,决定再走一次那条无比艰险的丝绸之路。

可让玄奘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刚到西域不久,他便从一个商人口中得知,高昌已经在两年前被大唐灭了国,当初的国君麴文泰也惊惧而亡。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就在玄奘离开那烂陀开始周游印度前后,唐帝国也逐渐摆脱了立国之初内外交困的局面。在消灭了东突厥之后,大唐似乎连这个游牧民族的气运也顺带划拉到了自己身上。

农业生产风调雨顺,国内政局日趋稳定,怎样才能让帝国将这份蒸蒸日上的活力保持下去呢?

翻翻那些历史教科书,答案也许是那老掉牙的八个字:勤政爱民、休养生息。

不过这话听听就好,真正的答案要比这个更残酷、更简洁,就俩字:扩张!

没办法,无论是古代帝国还是近代资本主义帝国,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无论是开疆拓土还是资本输出,总之扩张几乎就是一种本能,因为这是保持其发展活力的唯一源泉。

事实上,任何一个帝国一旦丧失了扩张的力量,停下了扩张的脚步,那么接下来无论向哪个方向走,妥妥都是下坡路。

作为一个处于上升期的年轻帝国,大唐在对外扩张的道路上同样也是一路狂奔。而这一次,帝国的统治者将目光瞄向了那条流淌着无尽财富的丝绸之路。

自隋朝起,原本中断上百年的丝绸之路再度繁盛起来,那些追逐利益、敢于冒险的商人们又开始在这条横贯亚欧大陆的通道上做起了倒买倒卖的生意。不过要说明的是,几乎没人会像玄奘那样把这几万里的路从头到尾走个遍,还要再打个来回。

那些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倒爷们,绝大多数都会选择在自己最经济的贸易半径内活动,既保证倒卖的货物能卖上好价钱,又不至于因为长途跋涉亏了本钱。

举个栗子,一匹长安产的丝绸如果想要被贩卖到中亚,那么很有可能先被倒卖到高昌、然后焉耆、然后龟兹,最后才会被某个翻越雪山而来的中亚商人带上草原。说白了,这完全就是一场接力赛。

正因为如此,那些占据丝绸之路交通要道的一个个国家无形中便成了一道道贸易壁垒。别看这些国家地盘不大、人口不多,但只要挑着要紧的地方设上几道关卡,剩下的便是坐等数钱。至于道路养护、治安维持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儿,统统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这么正当合理的无本买卖,换了谁大概都要眼红。

更重要的是,这条丝绸之路几乎还是当时中原王朝面对西方的唯一出口,想要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更加辽阔的中亚,就必须将这条动脉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上。

所以,无论从经济角度看,还是从政治角度看,这都是一片有着足够诱惑力的地区。

肥肉就在嘴边,他李世民怎会再去想着吃斋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