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130

第130章 儒学的两次大改造

众所周知,儒学为孔子所创立,经孟子发扬光大,遂成为百家争鸣时代的显学。它虽然原是维护奴隶制的哲学派别,可随着形势的发展,后世却改造成为维护封建制的官方哲学,居于统治地位达两千余年。在这两千多年间,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两次大的改造。

第一次是封建社会初期,经西汉名儒董仲舒的改造,将天命论发展成为天人感应论,给君权神授制造了根据,使儒学蒙上了宗教的色彩,这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形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势。

第二次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即封建制经历了全盛时期走向衰败的时候,为维护封建制免于崩溃,后儒又对儒学进行再改造,以天理论取代天人感应论,给儒学又披上了一件带有思辨文彩的哲学外衣,使儒学进一步哲学化了。其哲学的主要概念是“理”,也叫“天理”,就是天生的道理。主要观点是“理在先,气在后”,即精神先于物质,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一个“理”字派生出来的,故称之为“理学”。

“理”作为哲学概念,既包括自然现象,也包括社会现象。它被用于解释政治关系与伦理关系时,指的是维护封建制的纲纪。理学家解释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里借“纲”与“网”的关系喻指君臣、父子、夫妻的关系,即前者居于主导地位,对后者有支配的权力。“五常”指的是封建道德的五种教条,即仁、义、礼、智、信。这段话的意思总括起来说,即封建纲纪源于天理。换言之,宇宙不变,理亦不变,封建纲纪也永恒不变。这就给皇权统治制造了根据。这样,谁要敢于反对封建君主代表的皇权、父亲代表的族权、丈夫代表的男权,即谁敢触犯封建秩序,谁就触犯了天理,谁就是大逆不道,死有余辜,罪在不赦。

一言以蔽之,理学是一把精神屠刀,是用以宰割被压迫与被损害者的反抗意识、维护封建秩序的利器。故而清代哲学家戴震曾说:“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并指出理比法更残酷,无辜被酷吏以法杀死,还有人同情和怜悯;可若被所谓“理”逼杀,冤死而没人理解与可怜呢!

制造“理学”这把精神屠刀的,是宋代的几位名儒。初创者是北宋周敦颐,奠基者是同时代的程颗和程颐兄弟,集大成者是南宋的朱熹。理学家除“程朱学派”外,还有“陆王学派”,即南宋的陆九渊、明代的王守仁(王阳明)。

以上事实说明,任何一个学派,都是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由御用文人重新解释和改造的,一成不变的情况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