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149

第149章 可笑的拍马屁

“拍马屁”一词与蒙古谚语“人不出名马出名”之说有关。蒙古人在草原上奔马时与人相遇,要互相在对方的马屁股上拍一下,并说几句赞赏马膘肥体壮的话,以示对方养马有方,并无奉承吹捧之意。后来传到内地,拍马屁开始变味,有些人只要见到权贵的马,不问优劣,拍拍马屁股,说些奉承恭维的话,这就是“拍马屁”的来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不良之辈,把“拍马屁”应用于官场的激烈争夺。他们往往采取恭维谄媚的手段,巴结上司,邀宠固位,求得升迁。这样,“拍马屁”就成了官场上的普遍现象。史书上被列为佞幸的臣子可能都是逢迎拍马的能手。不少王朝都被这些佞幸者拍向丁灭亡的边沿。《史记·周本纪》说:“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巧佞,善谩好利。”故时人称为“马屁鬼”,烽火戏诸侯的馊主意据说就是他出的。秦二世说,他想享尽天下艳福时,赵高恭维谄媚说,这是极高明的见解,只有圣明的人才能想到。李林甫为了邀宠固位,拍唐玄宗李隆基的马屁达十九年之久。这样,他的宰相位算是稳固了,但却把唐王朝拍向了灭亡的边沿。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拍马屁”见于史载,还有更可笑的。

晋元帝司马睿得了一个儿子,非常高兴,赐群臣“汤饼宴”,以示祝贺。豫章太守殷羡拍马屁说:“庆祝陛下喜得太子,臣等无功受赐,实在惭愧!”元帝笑道:“这是什么话?这等事岂能容卿立功!”

在官场上见领导就恭维、就谄媚,这并不奇怪。但像殷羡在这样场合用词不当的拍马屁,在人类历史上实属少见,贻笑后人也就是自然的了。

因为拍马屁的存在和蔓延,对社会产生了极不良的影响,这就引起正直人们的强烈反对,不少文艺作品中都抨击这种低级趣味。明朝官员赵南星在《笑赞》中写的一个故事,对拍马屁讽刺得更为尖刻。故事说,一个秀才寿尽,去见阎王,阎王偶放一屁,秀才即献《屁颂》一篇:“高竦金臀,弘宜宝气,依稀乎丝竹之音,仿佛乎麝兰之香,臣立下风,不胜馨香之至。”阎王大喜,增寿十年,即时放回阳间。可见“拍马屁”确有神奇之功效,连阎王爷都能欺骗,还有什么办不到的呢?难怪在各类经济形态的社会中,不断有人仿而效之,不管那个朝代总有孽种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