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043

第43章 三位直言敢谏者的风骨

韩愈,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德宗李适贞元八年(公元792年)进士。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冬,韩愈以监察御史的身份上疏谏以关中大旱,京畿百姓贫困,请减免税赋,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宪宗李纯时随宰相裴度平淮西吴元济有功,升迁刑部侍郎。后因谏迎佛骨事又触犯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李恒时召回长安,官终吏部侍郎。

韩愈因谏两次被贬,特别是第二次谏疏中因有“自佛法人中国,帝王事之寿不能长”语,大触宪宗之怒,欲加极刑,经裴度、崔群奏请宽减。

韩愈两次遭贬,虽仕途坎坷,但却心中坦然,他“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的诗句,对这段遭遇作了总结。这诗句反映了韩愈的高风亮节,也说明他淡泊名利、知足常乐和为民请命的思想品格,值得后入学习。

据《宋史·曹修古传》载,曹修古,字述之,建州建安(今属福建南平市)人,以进士起家,累迁秘书丞、监察御史,他直言敢谏,刚正不阿。宋仁宗赵祯时,他建议朝廷要“行法令,审事故,惜材力,辨忠邪”,这对改善当时朝政起了一定作用。宰相晏殊以笏击人,他当面斥责:以大臣之尊,行为粗野有失身份。当时刘太后临朝称制,他劾奏太后还政几得死罪。修古从政尤为清廉,他死后家贫不能置棺,靠友人接济才得以安葬。

他在历史上虽然名气不大,但其品德却是值得称道的。在封建社会直言敢谏往往要冒极大的风险,但曹修古并不怕这会给个人带来祸患。他在为政期间,多次上言直谏,指出时政得失,上述主要的几次言谏足以说明其甘冒斧钺的精神。他以朝廷命官之尊,死后竟无资安葬,其清廉程度,在历史上实属少见。因此宋仁宗亲政后,追封他为右谏议大夫,赐其家钱二十万,以表彰其精神。他的这种精神不仅在封建社会应当表彰,而且在各类经济形态的社会里都是需要大力提倡的。

胡铨是南宋小朝廷反对议和、痛斥权奸的有名人物,他对秦桧之流痛加斥责,虽屡遭贬谪,却毫不退缩,坚持斗争。

《宋史·胡铨传》载,胡铨,字邦衡,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进士。金军渡江时,他在赣州募义兵,保卫乡里,后至临安(今浙江杭州)任枢密院编修官。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金使南来,与秦桧等议和。他上书高宗赵构,反对议和,指责秦桧“不能致陛下如唐虞,而欲导陛下如石晋①”。诟骂和金谈判的王伦是“狎邪小人,市井无赖。顷缘宰相无识,遂举以使虏。专务诈诞,欺罔天听,骤得美官,天下之人,切齿唾骂”。“孙近附会桧议,遂得参知政事”。

胡铨因上书反对议和而获罪,被秦桧诬以“狂妄凶悖,鼓众劫持”的罪名,除去宦籍,放逐昭州(今广西乐平),后来秦桧迫于公论,不得已改令胡铨监广东盐仑。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秦桧又指示谏官罗汝楫弹劾胡铨“饰非横议”,被除编管新州(今广东新兴)。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移谪吉阳军(今海南岛崖县)。宋孝宗赵脊即位,胡铨才被起用,任工部员外郎。

胡铨一生力主抗金,反对议和,是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政治家。他不畏秦桧等人的淫威,虽屡遭贬谪,但保国抗金的决心不变,反对议和始终坚定不移,他以敢于“冒渎天威,甘俟斧钺”的精神上书高宗,所以名留青史,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