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随笔
2647200000044

第44章 振聋发聩骇俗惊人的刘蕡

刘蒉,字去华,幽州昌平(今北京市昌平)人。中唐文宗李昂大和二年(公元828年),举贤良方正,刘蕡对策称:“宫闱将变,社稷将危”,“阍寺持废立之权”,“四凶在朝,虽强必诛”。切论宦官专权,危害国家,劝皇帝诛灭他们。考官与朝廷一些大臣,虽然赏识他的策论,但怕得罪宦官,不敢录取他。他却因此名传京师。令狐楚在兴元、牛僧孺在襄阳,都召用他为幕府从事,后受秘书郎。终因宦官诬陷,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客死他乡。

诗人李商隐对他性情耿直、嫉恶如仇的高贵品质大加赞扬,对他遭受的打击深表同情。他在《赠刘司户蕡》的诗中说:“汉廷急诏谁先人,楚路高歌自欲翻。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一代伟人毛泽东生前在读《旧唐书·刘蕡传》时,对他的人格策论大为赞赏,并写诗说:“千载长天起大云,中唐俊伟有刘蒉。孤鸿铩羽悲鸣镝,万马齐喑叫一声。”

中唐时代宦官专权,朝政腐败,高居官位的士大夫竟没有人敢于揭露抗争,而刘蕡在参加新选官员的考试中则不顾个人的前途安危,直言揭露,切中时弊。这种精神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在他未被录取,而且屡屡遭受迫害之时,在朝的那些达官贵人们竟不能救助刘蕡,这一则说明封建士大夫明哲保身的自私自利心态;二则说明唐王朝的末日将临,什么公理、正义都被拋在九霄云外,这是多么的可叹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