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幽默的诗赋故事
27234200000013

第13章 谐趣妙文篇(1)

柴米油盐酱与茶

明朝有一位妇女给丈夫写了一首诗,以表示对丈夫纳妾的不满,诗曰:

恭喜郎君又有她,侬今洗手不理家。

开门诸事都交付,柴米油盐酱与茶。

本来开门七件事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妻子只交付六件,而留下了“醋”意。利用“缺省”措辞法,别具情趣。

二郎庙记

据传,四川某地有一座二郎庙,里面竖着一个石碑,刻着《二郎庙记》,总共是72个字。文曰:

好人莫如行善,行善莫如修二郎庙。二郎者,大郎之弟,三郎之兄,老郎之子也。庙前有二株树,人皆以为树在庙前,我独以为庙在树后。庙内有钟鼓二楼,钟声咚咚,鼓声嗡嗡,因而为之记。

碑文固然简短,但是言之无物,废话连篇,读之令人发笑。

题墙仿桃花

顺治庚寅、辛卯年间,秦世桢巡按江南,有铁面之称。继任者名叫李成绍,安静无为,只是每天饮酒作乐而已,人们称之为糟团。有人改崔护《人面桃花》诗句贴在墙上,云:

去年今日此门中,铁面糟团两不同。

铁面不知何处去,糟团日日醉春风。

唐代崔护有《题都城南庄》曰: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将此诗巧改活剥,无形中生出许多妙趣。

王安石改诗

宋代王安石有一次外出巡视,夜宿于一座寺庙中,见寺院墙上写着一首诗:

彩蝶双起舞,蝉出树上鸣。

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蕊。

王安石看罢连说“荒唐”,问寺僧是何人所写,寺僧说是山下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所书。王安石听了说:“像他这样的蠢材,怎么会及第呢?”并随即将诗的后两句改为;

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

王安石改罢,其随从大赞“改得好”。而寺僧却对王安石说:“丞相有所不知,秀才写的是一首即景诗,诗景是一幅画,不是两幅画。明月不是指月亮,是本地的一种鸟,它能预告阴晴。白天如能听到它的叫声,夜里必是晴天,并能看到月亮。黄犬并非黄狗,它是一种金黄色的小虫,习惯躲在花蕊里睡觉。”

王安石听了这一番话,面带愧色地说道:“都怪我不了解情况,妄下雌黄,请恕我再改过来。”

一句诗

宋代有一位诗人叫潘大临。有一年入秋以后,他对每个景物都有感触,觉得都有诗意,于是天天构思,想写出不同凡响的诗篇,可是又总觉得为俗气所蔽,难以下笔。

一天,他闲躺在床上,在清苦的境域里想象即将到来的重阳佳节,想象亲友团聚的欢乐情景,忽然听到“搅林风雨声”,一下子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他立即从床上跳起来,提笔在墙壁上写道:“满城风雨近重阳。”刚刚写完还没有考虑第二句,突然催租子的人闯进来,立刻把他的诗兴冲走了。

以后他想接着写,可是灵感却一去永不再来了。

他的朋友向他要诗,他不得不说明情况,只将这一句寄去。可是,即使这一句,也成为名句传世,历代受到称誉。吕本中《童蒙诗训》说:“文章之妙,至此极矣!”成语“满城风雨”就是由这句诗而来。

袁枚得诗于民

清代诗人袁枚自称“随园主人”,很善于向平民百姓学习。他说:“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

一个冬天的夜晚,袁枚借着朦胧的月光在随园中散步,欣赏岁寒三友松竹梅。偶然间,他见一仆人挑着粪桶路过,那仆人看到一树梅花含苞待放,便在主人面前信口赞道:“有一身花矣!”

意思是把梅比作妇人,孕育着一树繁花。袁枚暗暗记在心中,后来竟点化出两句好诗:

月映竹成千个字,

霜高梅孕一身花。

有一次,袁枚出门,在一个僧人处借宿,欣赏了主人花园中的梅花。第二天告别,主人送行时风趣地说:“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出!”袁枚听后,立刻触发了诗兴,随即吟诵道:

只怜香雪梅千树,

不得随身带上船。

秋夜回文诗

清代时,云南张月错先生善作诗词,一生着作很多,可惜留下较少。他死后50年,《随园诗话》的作者袁枚从他孙子张旭那里得到一首《秋夜回文诗》:

烟深卧阁草凝愁,冷梦惊回几树秋。

悬壁四山云上下,隔帘一水月沉浮。

翩翩影落飞鸿雁,皎皎光寒静斗牛。

前路客归萤点点,边城夜火似流星。

这是一首写景诗,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边城秋夜的清冷和萧瑟情景。如果倒过来读,也还清新有味,不失为一首好诗:

星流似火夜城边,点点萤归客路前。

牛斗静寒光皎皎,雁鸿飞落影翩翩。

浮沉月水一帘隔,下上云山四壁悬。

秋树几回惊梦冷,愁凝草阁卧深烟。

“十”字诗

《今古奇观》中有一首“十”字形的诗:

仙里一龙飞上天

这首“十”字诗的读法是:

天上飞龙一里仙,仙里一龙毛冲天,

天冲毛龙成就我,我就成龙飞上天。

诗的结构十分巧妙,位于中心的“龙”字,在每句诗中都处正中间,其他每个字都使用两次,而且句与句之间是顶真辞格。

逆挽诗

做诗要有妙句,但如果句句皆妙,便不奇妙。有一种逆挽诗,前头不像诗,在平淡之后异峰突起,化腐朽为神奇,令人惊讶、拜服。

明太祖朱元璋有一次与群臣饮酒,约以“金鸡报晓”为题做诗庆贺鸡年。朱元璋吟道: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群臣一听,无不窃笑,这哪里是诗?朱元璋停了停接着吟道: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

众人听完,无不拍案叫绝。

郑板桥有一次应朋友李君之请,冒着雨去赴宴祝寿。主人请郑板桥献诗,他写道;

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

众人看着,面面相觑,都疑惑不解。只见郑板桥接着写道:

滂沱雨祝李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

大家看了,赞叹不已。郑板桥还写过一首《雪》诗: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前三句平淡无味,末尾一句见神奇,把前面的三句都救活了,这首诗历来为人所称道。

张玉书写题画词

清代有一个暴发户得到一张画,画面是垂柳夹道,小鸟啁啾,中有一行人呈欲行又止之状。因为画上无字,暴发户便大宴宾客,请人题字。

客人们都凝视画面,久久无人动笔。这时,有位路过此处的闯馆先生毫不谦让地提笔写道:

前面一棵杨柳树,后面一棵杨柳树,

左边一棵杨柳树,右边一棵杨柳树。

主人看到这里,禁不住面带怒色地说:“先生如此诗句,岂不是蒙童都能写出的吗?”闯馆先生听了,不慌不忙地回答:“我还没有题完,尊翁怎么就下断语?”

说完接着写道:

树,树,树,凭你千丝万缕,哪能留得行人住。前面啼杜鹃,后面啼杜宇,一个说:“行不得,电哥哥!”一个说:“不如归去!”

众人见写的竟是一首绝妙好词,于是齐声喝彩起来。最后,先生落款时写了“张玉书”三个字。主人看了,大惊失色,连连谢罪不止。

仙佛寺的回文诗

湖北来凤县仙佛寺的山门前,曾有一块高约六尺的青岩石碑,碑上镌刻一首回文诗:

花开菊白桂争妍,好景留人宜晚天。

霞落潭中波漾影,纱笼树色月笼烟。

据说这是一位真人从四川峨嵋山云游到此,一时兴起,在门前挥笔而就的。这首诗,不管顺读倒吟,减字跳句,都可以演绎成诗。

反复诗

古传有反复体诗,曰:

碧天临回阁,晴雪点山屏。

夕烟侵冷箔,明月敛闲亭。

这首诗,可以从任意一个字起头,至少可成诗20余首。这里举出几种读法:

其一:

天临回阁晴,雪点山屏夕。

烟侵冷箔明,月敛闲亭碧。

其二:

临回阁晴雪,点山屏夕烟。

侵冷箔明月,敛闲亭碧天。

其三:

回阁晴雪点,山屏夕烟侵。

冷箔明月敛,闲亭碧天临。

虽非语语佳妙,句句流畅,但也难能可贵。

神智体诗

曾有一首神智体诗,写作:

凤凤

泉泉泉

山山山

水水水水

仙仙仙仙仙仙仙仙

湖湖湖湖湖

海海海海

为朋友

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

江河

川川川川

该诗读作:

一龙二凤镇三泉,

三山四水会八仙。

五湖四海为朋友,

久走江河到四川。

其中以“正”(三个“泉”字正写)谐“镇”,“九”(九个“走”字)谐“久”,“倒”(四个“川”字倒写)谐“到”。

招婿诗

相传明朝嘉靖年间,浙江绍兴府秀才徐文长,因巧对“招婿诗”而得娇妻。“招婿诗”是:

我有一女名二乔,三从四德体窈窕。

五村六镇七乡里,可谓八九十分娇。

此诗藏有从一到十的十个数字,对诗者必须采用“珍珠倒卷帘”格式,倒过来嵌入这十个数字。一时竟无人能对,倒有个赌棍对上了一首:

十分热气九分凉,八成希望七成黄。

六五四三藏软统,二板一出全输光。

不过,赌棍被轰了出去。

有一天,徐文长因路过避雨,夜宿此处,碰巧遇上这档子美事。由于大雨过后,天空格外明朗,月色分外皎洁,他面对夜景,见景生情,一挥而就:

十九月亮八分圆,七人应对六人完。

五更四点鸡三唱,二乔随我一人还。

对诗招亲,本是别出心裁,颇有难度,而该招婿诗还规定必须用嵌字、卷帘格,更是难上加难。若没有十分才气,就算美色当前,也只能望洋兴叹!郑板桥游春赋春词

有一年春季,郑板桥和县学里的几个秀才一起去郊外游春。郊外的春色格外迷人,大家被大自然的风光所陶醉。于是,兴之所至,便吟成一首嵌满“春”字的《春词》:

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山苍苍,春水漾漾。春荫荫,春浓浓,满园春花开放。门庭春柳碧翠,阶前春草芬芳。春鱼游遍春水,春鸟啼遍春堂。

春色好,春兴旺,几枝春杏点春光。春风吹落枝头露,春雨湿透春海棠。又只见几个农人谈笑开口:“春短,春长,趁此春日迟迟,开上几亩春荒,种上几亩春苗,真乃大家春忙。”

春日去观春景,忙了几位春娘,头戴几枝春花,身穿一套春裳;兜里兜的春菜,篮里挎的春桑。游春闲散春闷,怀春懒回春房。

郊外观不尽阳春烟景,又只见一个春女,上下巧样春装。满面淡淡春色,浑身处处春香,春身斜倚春闺,春眼盼着春郎。盼春不见春归,思春反被春伤。春心结成春疾,春疾还得春方。满怀春恨绵绵,拭泪春眼双双。总不如撇下这回春心,今春过了来春至,再把春心腹内藏。

大家装上一壶春酒,唱上几句春曲,顺口春声春腔。满目羡慕功名,忘却了窗下念文章,不料二月仲春鹿鸣,全不念平地春雷声响亮。

一般情况下,诗词要尽量避免“重字”,而这首《春词》共56句,除三句没有“春”字外,其余句句皆有“春”字,共计有68个。但该词“春”字用得自然流畅,生动新颖,别有一番情趣,全无重复之弊。

一字诗

唐代王建《古谣》云:

一东一西陇头水,一聚一散天边路。

一来一去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树。

作者将东与西、聚与散、来与去、颠与倒四对反义词,通过八个“一”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矛盾得到统一,形象更为突出,既增添了新意,又别有一番情趣。

相传乾隆南巡过江时,见一渔船荡桨而来,命纪晓岚咏诗,限用十个“一”字。纪晓岚立成一首七绝云:

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梢头一钓钩。

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在短短二十八个字之中,连用十个“一”字,把诸多景物和动作排成诗句,别有韵味。同时期的陈沆,也有一首与纪晓岚大同小异的七绝,不知是谁模仿谁。陈诗曰:

一帆一浆一扁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清代才女何佩玉,也曾作有一首“一”字诗:

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水一山中一寺,一林黄叶一僧归。

这几首诗,反复嵌用若干个“一”字,不但无重复之弊,倒还能形象生动地创造出美好的意境,实属难得。

柳絮飞来片片红

清代金农居住扬州时,有一次宴客,以“飞”、“红”二字为行酒令,用以吟诗行乐。

有个商人功底很浅,只听他吟道:

柳絮飞来片片红。

这显然不符常理,白色的柳絮怎么成了红色的?金农只好为其掩饰,前补三句成七绝一首:

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

夕阳初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

“柳絮飞来片片红”,于常理不合,乃属死句;然而,通过“逆挽法”,妙用“夕阳初照桃花坞”为衬托,则又发生了巨变,不但死句复活,而且诗意盎然。

这家老妇不是人

有一天,一位财主给老母做寿,请唐伯虎绘画题诗,以示祝贺。唐伯虎画了一幅《蟠桃献寿》图,挥笔题诗曰:

这家老妇不是人,

财主一愣,伯虎接着写道:

九天仙女下凡尘。

财主甚为高兴。谁知伯虎又写道:

生下儿子是个贼,

财主很生气,未待发作,唐伯虎又续道:

偷得蟠桃孝母亲。

财主看后,心里乐开了花,对唐伯虎赞不绝口。

此诗通过“逆挽法”,先抑而后扬,让人时惊时喜,一波而三折。

山形诗

有一名山诗碑刻“山形诗”如下:

山山

八里

山第有山

华到转路

山好我弯高山

华道说响水流

山间人人潺潺深山

在日日身声声鸟百

云游客孤叫路上行

作莫君劝难步步人

此诗书写酷似山形,从顶端“山里有山……”起读,直到底下“步步难”,仿佛游人从山顶盘旋而下;再从底下“劝君”向上读,回旋到顶端“第八山”,恰如游客迤逦而上九霄。其诗曰:

山里有山路转弯,高山流水响潺潺。

深山百鸟声声叫,路上行人步步难。

劝君莫作云游客,孤身日日在山间。

人人说道华山好,我到华山第八山。

明代邬景和有《八山叠翠诗?游苏州半山寺》,写作如下形状:

山山

远隔

山光半山

映百心塘

山峰千乐归山

里四三忘已世

山近苏城楼阁拥山

堂庙旧题村苑阆疑

竹禅榻留庄作画实

丝新醉侑歌渔浪沧

从“山顶”的“山山”起读,此诗即为:

山山远隔半山塘,心乐归山世已忘。

楼阁拥山疑阆苑,村庄作画实沧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