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杜牧《清明》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此“清明”乃廿四节气之一,是时间名词。
书生则因其与两个朝代连称相同,用双关法赋予“清明”以新意——借指“清朝”和“明朝”,又将“雨”改为“两”(形似字),巧妙地讥讽了其叔的变节行为。
嘲医祭文
宣统辛亥十一月,某医生死去,有人作祭文以嘲之曰:
公少读书不成,学击剑又不成。学医自谓成,行医三年,无问之者。公忿,公疾,公自医,公卒。呜呼!公死矣!公竟死矣!公死而天下之人少死矣!
四句排比,活画其人,井然有序。“呜呼”以下,感慨系之,亦祭文之定格;末句妙议,乃点睛之笔。全篇抑扬变换,一波三折,叙事写人,感叹议论,言简而意赅,深得为文之法。
大概或者也许是
某校学生把该校校长的口头禅集在一起,编成一诗,以讽其说话总是模棱两可。
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恐怕不见得。
然而个人以为是,但是我们不敢说。
四季不宜
怕读书者,视四季俱不宜,有人做诗嘲之云:
春季岂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
秋多蚊虫冬又冷,一心收拾到明年。
吃菜比人大不同
一人贪吃,上桌如风卷残云,盘中菜顷刻而尽,同桌有一文士,笑吟诗云:
三生有幸与君逄,吃菜比人大不同。
象箸飞来忙似箭,银牙咬去快如风。
眈眈虎视魂先出,投投雅抓手不空。
更有高招人不觉,眼睛不住望盘中。
颠倒歌
自古以来,民间流传着许多颠倒歌,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是非颠倒的怪事。汉代的民歌是这样唱的: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大意是说:被举荐的秀才,腹内空空,不懂得诗书;被推举的孝廉,与父分居,不赡养老人;自称寒素清白一尘不染的人,却是浊如泥污的伪善者;那些居于大宅高堂的所谓良将,却是胆小如鸡的怕死鬼。
后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也用颠倒歌来诉说自己的不满,反对社会的不公:
泥瓦匠,住草房;
纺织娘,没衣裳;
卖盐的,喝淡汤;
种田的,吃米糠。
编凉席的,睡光床,
当奶妈的,卖儿郎。
强烈的对比,产生十分有力的讽刺效果。
集俗语诗
清代有人把七字的俗语集在一起,编了一些绝句诗,借以反映社会和讽刺人世,摘录几首如下:
其一:
小人得志乱癫狂,不管旁人说短长。
千丈麻绳终有结,一身做事一身当。
其二:
今日人心最不平,不图来世有人生。
黄狼钻在鸡棚里,吸尽黄河洗不清。
其三:
寅年要吃卯年粮,光打精来精打光。
东手接来西手去,一双空手见阎王。
其四:
创业容易守业难,日求三饱夜求安。
得闲且过今朝事,坐吃山空海要干。
其五:
事无难易在诚心,哪怕山高水又深。
如把工夫加十倍,何忧铁尺不成针。
其六:
火烧尾巴尚从容,灯尽油干命运终。
开好天窗说亮话,外头好看里头空。
其七:
终日奔波假作忙,前人种树后人凉。
吃了黄连无处话,好似雪上又加霜。
其八:
满地黄金又白银,横财不赋命穷人。
当光吃净谁来问,少了铜钱断六亲。
百姓遭殃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张之洞担任湖北省总督,官署设在江夏(今武汉市)城里。这年农历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的万寿(清朝称皇帝、皇太后的生日为万寿)。
为了表示热烈庆贺,全城各个衙署都大肆铺张,到处悬灯结彩,火树银花,彻夜不熄,耗费的国库银两数以万计。
张之洞还请来了各国驻鄂领事,大摆筵宴款待。又召集军界、学界的乐队,演奏西洋音乐,齐唱新编的《爱国歌》助兴。
当时,张之洞的一位幕僚,素有“怪人”之称的名士辜鸿铭也在席上陪宴,他对张的亲信梁鼎芬说:“满街都在唱《爱国歌》,怎么听不到有人唱《爱民歌》呢?”
梁鼎芬说:“您何不试编一首?”辜鸿铭捋了捋髭须,略一沉思,便对梁说:“我已经有了妙词四句,您是否愿意听一听?”
梁一面点头回答“愿听”,一面挥手示意,让客人们安静下来。只听辜鸿铭用高朗的福建官话吟诵道:
天子万年,
百姓花钱;
万寿无疆,
百姓遭殃!
四句诗刚刚诵毕,顿时满堂哗然。那位总督大人张之洞,更是惊愕得张大了嘴巴,久久合不拢来。
尼姑嫁人
饶州有尼姑还俗,嫁一士人张生,乡人戴宗送以诗云:
短发莲扣绿未匀,袈装脱却着红裙。
于今嫁与张郎去,赢得僧敲月下门。
劝知足
世上人多不知足,一位士人做诗云: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来。
衣食两般皆满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和住宅,出入无轿缺马骑。
嘲贪食者
数人同桌而食,一人特别贪吃,饭未到而菜先空,席中一人叹道:
菜来饭未到,饭来菜已空。
可怜饭与菜,何日得相逢?
遇盗
有贫士家徒四壁,盗入其室,无物可取,临去,贫士沉吟曰:
风高月黑衣迢迢,辜负诸兄走一遭。
尚有破书三五册,也堪拿去送儿曹。
小郎娶少妇
相传封建时代有山阴赵荔泉,九岁娶妻,新娘已二十岁,蒋箸超为之咏诗二首。
其一:
九岁儿童孔口黄,啼啼哭哭做新郎。
衣朱哪晓琴和瑟,逼着新娘吃奶浆。
其二:
谁家少妇不知春,父母缘何不谅人。
九岁儿郎知什么,白天犹自弄泥神
好了歌
清代伟大的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了一首好了歌。语言明白易懂,内容却丰富深远。对这首歌的评价是后人感兴趣的红学话题之一。
全文如下: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秀才与花农
从前,有个舞文弄墨的秀才,遇事就爱作打油诗来炫耀自己。这天赶集,他看见一个农民挑两篮花来卖,便上前摇头晃脑地胡诌起来:
小篮也是篮,大篮也是篮,
小篮放到大篮里,两篮共一篮。
花农一听,心想这算什么诗。看路旁有个棺材铺,便随口讽刺道:
秀才也是才,棺材也是材。
秀才放到棺材里,两材共一材。
秀才听后,十分没趣,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
监生进文庙
清朝末年,公开卖官爵。除正式考试由科举而取得功名者外,目不识丁的人只要有了银子就可以取得功名。“监生”这个功名就是卖银子的。不过,用银子买来功名,是被科举出身的举人们所瞧不起的。因此,文庙祭祀,监生们没有资格参加。
四川南溪县有一个土匪名陈元卿,便买了监生这份功名。有一次他钻进文庙,意欲参加“祀公大典”。被举人秀才发现了,群起哄他,有个解元还要打他。结果,这位监生抱头鼠窜逃出文庙。有人为此吟打油诗曰:
监生进文庙,孔子骇一跳;
颜渊喊出去,子路叫灌尿。
不知何事要商量
一位先生常穿团花马褂,逛荡街头,如有人问他:“何往?”他总说:“某大人找我商量事情。”其实并无此事。
于是有人以诗相讽:
团花马褂走街坊,无事居然有事忙。
直说太爷在请我,不知何事要商量。
五字皆错实可笑
从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偶然从一所村学门口经过。他听到村学老先生大声教学生:“都都平丈我。”他听了莫名其妙,不知这句话出于何处。
因此,他虚心地向那位老先生请教,才知道老先生把5个字都念错了。他向学生们纠正说,应该读成:“郁郁乎文哉。”那些学生一听,都吓跑了。
塾师不学无术,误人子弟甚矣!这位有学问的人见此情景,提笔在桌上写了一首打油诗:
都都平丈我,学生满堂坐;
郁郁乎文哉,学生都不来。
写完诗,大笑,拂袖而去。
江上吟诗赠“盗”
晚唐诗人李涉为人正直,洁身自好,曾任几年太学博士,因常写诗抨击权贵,讥讽朝廷,因此被罢黜官职。
在他坐船返乡的一天晚上,于皖口江上遇上一伙绿林豪客。首领听说是李涉博士,就带着歉意插剑入鞘说道:“我们众兄弟混迹江湖,劫富济贫,专杀贪官污吏。既然是李博士,我们知道你的为人,决不会为难你。不过,久闻李博士诗名,今日巧遇,请李博士留诗一章。”
李涉惊喜交集,顿时在脑海中浮现出近年来官家横征暴敛,逼得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的情景。于是,他欣然吟咏了一首七绝: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日不用相回避,世上如今半是君。
众豪客一听无限感慨,齐声呐喊:“谢李博士赠诗。”
唐寅续诗戏秀才
有一天早上,唐伯虎路遇两个酸秀才。那两人不知他是有名的大诗人,只顾胡扯乱谈。忽然前面有一盏灯,两人便要以灯为题,赋诗联句,一个秀才说:
远看一盏灯;
另一个秀才半天才憋出一句:
近看还是一盏灯。
第三句便没有词了。
唐伯虎笑着对他们说:“我替你们续两句如何?”
秀才问:“你能续什么好句?”
唐伯虎说:
一个糠布袋,一个死苍蝇。
两个秀才听了很是不满。又往前走,看见一座山,两个秀才又要做诗。一个说:
远看一座山;
另一个说:
近看山一座。
唐伯虎说:“我再给你们续两句吧!”
山上石头掉下来,两个脑瓜都砸破。
两个秀才听了,觉得十分恼火。再往前走,又看见一棵盛开梨花的梨树。一个秀才说:
远看一棵树;
另一个说:
近看两股杈。
唐伯虎续道:
一股叉着你,一股叉着他。
两个秀才大怒,拉唐伯虎去找县官评理。县官听了两个秀才的诉说后,问唐伯虎:“秀才讲的可是事实?”
唐伯虎说:“我是好心好意给他们续诗。”
县官又问:“你是怎么续的?”
唐伯虎说:“他们前两句是‘远看一盏灯,近看还是一盏灯’。我续的是‘清光驱暗影,长夜伴人行’。”
县官点头说:“这两句续得好。”
唐伯虎接着说:“后来他们又做了两句‘远看一座山,近看山一座’。我续的是‘幽谷生白云,飞瀑从天落’。”
县官鼓掌说:“好诗,妙极了!”
唐伯虎最后说:“他们做的梨树诗是,‘远看一棵树,近看两股杈’。我续的是‘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
县官一听,知道唐伯虎有学问,连忙下堂来,向他作揖致敬,把两个酸秀才呵斥一顿,赶走了。
邵康节的数字诗
宋代理学家邵康节曾写过一首五言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在这首别具一格的诗里,巧妙地运用了一至十这十个数字,寥寥几笔便描绘了景色宜人的乡村画面,成了一首绝妙的数字诗。
解放前,有人有感于乘坐公共汽车的困苦,就仿照上面那首数字诗,改动了几个字,对那破烂陈旧而速度又慢如蜗牛的电车进行了嘲讽:
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
上下六七次,八九十人推。
夏衍笑变历史教训
明末清初,有一首传诵一时的打油诗:
闻道头须剃,而今尽剃头。
有头皆要剃,不剃不成头。
剃自由他剃,头还是我头。
请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1974年,夏衍在狱中偶然想起,把它改为:
闻道人该整,而今尽整人。
有人皆可整,不整不成人。
整是由他整,人还是我人。
请看整人者,人亦整其人。
依样画葫芦
传说清朝时候,有一个文人路过太行山,在葫芦崖下歇息,在石壁上题诗一首:
人见太行愁,我见太行喜。
我不喜太行,家住太行里。
后来,又有一个文人路过这里,读完这首诗,他也想写一首诗作留念,但东想西想总想不出来,后来便在这个人的诗侧边这样写道:
人见葫芦愁,我见葫芦喜。
我不喜葫芦,家住葫芦里。
过路人看了这先后两首诗,都议论纷纷,不知是谁在这后一首诗上面加了批语:
葫芦崖下套诗文——依样画葫芦。
剥皮诗
“剥皮诗”即拟古,是旧瓶装新酒。它是按前人有影响的诗篇的骨架,改动部分诗句,赋予新的内容的一种诗体。它表现了一种艺术上的翻新,较原作为佳者亦不乏其例,仍不失为一种创作。有时,剥皮诗自成一格,能达到讽刺嘲弄的目的。
宋朝程颢有七绝《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清人仿拟此诗,只改动了6个字,戏作《惧内即景》诗,对怕老婆的人挖苦得入木三分。诗云:
云淡风轻近晚天,傍花随柳跪床前。
时人不识余心苦,将谓偷闲学拜年。
时文叹
清代诗人徐大椿的《时文叹》讽刺读书人可是别开生面,令人捧腹:
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
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变作欺人技。
三名承题,两句破题,
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
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
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
读的来肩背高低,口角口角嘘唏。
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
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
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的晦气。
讽僧诗
宋代诗人莫子山有一次游寺庙,想起一首唐人的绝句: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可他在与寺庙主持僧的交谈中发现其庸俗浅薄,不学无术,与昏醉者无异。临别时主持僧还让他做诗留念。莫子山便将那首诗颠倒了一下次序:
又得浮生半日闲,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终日昏昏醉梦间。
这样,由原诗是抒发作者忙中偷闲,在春尽时游寺庙的闲雅趣,变成了讽刺庸僧的诗。
绝句
杜甫有一首《绝句》传世: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胡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诗句简练,讽刺辛辣。
讽刺诗
讽刺诗贵在有味,辛辣嘲讽,入木三分,像重庆火锅,越辣越有味。讽刺诗贵在精巧别致,意味深长。
中国最早的讽刺诗可能要数《诗经》中的部分篇章,如《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皮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皮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另有无名氏一诗,也堪称讽刺诗之精品: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这些诗作一直流传至今,可见其生命之强。
不见泰山
欧阳修,北宋着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崇拜者众。
有一穷书生自恃读了几本诗书,会诌几句歪诗,因而不把欧阳修放在眼里。一日,这位穷书生听说欧阳修来到此地,就挟着几首自己的得意之作去会欧阳修。途中他遇见一株枇杷树,顿时来了雅兴,顺嘴诌了两句:
路旁一奇树,两朵大丫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