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原来这样说
27255600000010

第10章 寻觅良将,走向成功

“原典”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孟子·滕文公上》

“古句新解”

尧把得不到舜这样人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和皋陶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忧虑。所以把天下让给人容易,为天下发现人才却很难。

在这里,孟子强调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道理,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也是如此,身为管理者善于指挥千军万马,不如善点数将,善于发现真正有用的人才。

比尔·盖茨能让微软名震全球,正是因为他有着过硬的用人本领。他当机立断,用人不疑,他干脆、利落,有胆有谋,他是个帅才,是一个相当精明的现代企业领导人。

1981年底,微软公司已经控制了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并决定进军应用软件这个领域。比尔·盖茨雄心勃勃,认定微软公司不仅能开发软件,还要能成为一个具有零售营销能力的公司。他的打算不错,但人呢?微软公司在软件设计方面,人才济济,不乏高手,可市场营销方面卓越性人才却属软肋。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微软别说要进入市场,就连门都找不到。

盖茨虽然看到了光明的前途,却感到寸步难行,但盖茨还是迈出了非凡的一步:挖人才。

他四处打听,八方网罗,经过最后的探测,锁定了肥皂大王尼多格拉公司的一个大人物——营销副总裁罗兰德·汉森。

“汉森是个营销专家,对软件他完全是个门外汉。”盖茨的幕僚有点不放心。

“那又如何呢?只要给他机会,他一定会干得很出色。”盖茨看中的是汉森对市场营销的丰富知识和经验。

盖茨挖来汉森,委以营销方面的副总裁这一重任,负责微软公司广告、公关和产品服务,以及产品的宣传与推销。

汉森上任后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给微软公司这群只知软件、不懂市场的精英们上了一堂统一商标的课。在汉森的力陈之下,微软公司决定,从这以后,所有的微软产品都要以“微软”为商标。于是,微软公司的不同类型产品,都打出“微软”品牌。时隔不久,这个品牌在美国、欧洲,乃至全世界,都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牌。

汉森确实不懂软件,但他懂得市场,他能用品牌去打开销路而占领市场。这一点当然令盖茨得意,但一个一个的烦恼也接踵而来。

随着市场的日益扩大,尤其是海外市场的开发,微软公司的经营规模日益增大,公司第一任总裁吉姆斯·汤恩年近半百,渐显江郎才尽,跟不上微软的快速疾走。

好在汤恩有自知之明主动提出辞掉总裁的职务,盖茨费尽心机,又找到了坦迪电脑公司的副总裁谢利。

他直截了当地对谢利说:“到微软来吧,我们不会亏待你的。”

“我能干什么?”谢利答道。

“做我们的司令——总裁。”

谢利一来,就对微软的人事管理大刀阔斧地进行调整。他把鲍默尔提升为负责市场业务的副总裁,更换了事务用品供应商,削减了20%的日常费用……

谢利掌管下的微软在许多地方开始“硬”起来,不过,好戏还在后头。

1983年,为了抢在可视公司之前开发出具有图形界面功能的软件,占领应用软件市场,微软启动了“视窗”项目,并宣布在1984年底交货。

谁知,直到1984年过了大半年了,“视窗”软件仍然没有开发出来,以致新闻界把“泡泡软件”的头衔“赠给”了视窗。

个性强烈的盖茨愤怒至极。

在这进退维谷的时候,谢利经过一番仔细调查,找到了病根:除了技术上的难度以外,开发“视窗”的组织和管理十分混乱。谢利又一次大刀阔斧地整顿:更换“视窗”的产品经理,把程序设计高手康森调入研究小组,负责图形界面的具体设计;至于盖茨嘛,他“现在的任务”则是集中精力考虑“视窗”的总体框架和发展方向。

谢利的这一番部署切中要害,“视窗”的开发立竿见影,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进展神速。最终在1985年年底,微软向市场推出“视窗”Windows1.0版,随后是“视窗”3.0版。

当然,在两位助手的帮助下,微软从1995年8月Whidows95发布起,正式把微软推向计算机业的巅峰。而1992年IBMOS/22销量仅100万套,Windows3.0却达到1000万套。

借助强大的市场优势和金钱实力,微软屡屡实施“吸功大法”,将许多其他公司创造的新技术新功能纳入自己的产品,尤其是Windows之中,使其成为无所不能的百宝箱。这种形势下,弱小的软件公司的确无法与微软一起参与这场游戏。

这就是伟大的微软!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能求得一位良将,那将是企业的一个新的转折点。这就是企业用人的学问,比尔·盖茨正是掌握这一学问,才使微软走上了一条辉煌的道路。

正如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所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输粮草,保供给,治国安民,我不如萧何”;“亲临前线,挥兵杀敌,我又不如韩信”。但刘邦的长处就是能把这些人聚扰起来,让他们发挥各自的能力和长处,为自己服务。现代企业的管理者要以他们为榜样,招贤纳士,寻求良才,为企业创造灿烂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