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学识渊博,技术高超,脑子活,点子多,但就是富不起来,其原因是缺乏胆识,不敢冒险,明明看准了的事情,却不敢下决心去干,明明想好了的点子,却不敢付诸实践。总是优柔寡断。前怕狼后怕虎,最终自然是想得多,干得少,这种人是注定富不起来的。
高收入意味着高风险
大多数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有个共同点,他们有勇气,敢想敢干敢冒险。
个人资产超过36亿元人民币的新疆首富孙广信,在他27岁开始创业时,身上仅有3000元,那是他全部的复员费。
27岁,是这个亿万富翁人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的孙广信,经历看起来似乎很平常。
1962年,他出生在新疆乌鲁木齐一个多民族的大杂院。父亲是当年从山东走西口“盲流”到新疆的鞋匠。家中兄妹5人,除他之外,连个高中毕业生都没有。高考未果的他,去了部队,并考上了军校,成了家中惟一有干部身份的人。27岁复员,他开始了自己的商业旅程。
1989年,孙广信开始用行动在商场书写今天被称为“西部神话”的财富故事。起初是替别人推销推土机。
他主动找上门去,以个体户的名义要替内地的一个厂推销推土机。“卖一台,给我1%的手续费;卖不掉分文不取。”一出门就是20多天,睡9角钱一晚的大通铺,10个月走了10多万公里,卖出103台。这是该厂家在新疆10年的总销售量。
初战告捷,给了孙广信极大鼓舞。按常人的思维,他一定会继续从事原来的工作,但孙广信却认为,推土机的市场毕竟有限,不利于自己未来的发展。于是,第二年,年仅28岁的孙广信辞去了推土机的推销工作,以67万元盘下了在乌鲁木齐倒闭的“广东酒家”,经营当时鲜见的粤菜。有人认为他的行为难以理解,有人认为他的举动过于冒失,但富有冒险精神的孙广信不仅以口味正宗的粤菜成为乌鲁木齐餐饮业大王,而且他把这个酒家变成了交流商业信息的中心。孙广信说:“当时有人花4000元请一桌,我分析,花这么多钱请客的,起码要赚4万元。请客的,吃饭的,到底什么来头?”
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他从顾客那里捕捉到了石油设备贸易的商机,于是他又转战进出口贸易。仅1992年,他们17个人的公司就进121成交8700万美元,占当年新疆进出121贸易额的1/6。这年,他30岁。第二年,他又发现,房地产业将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于是他在别人还举棋不定的时候,投身进入了房地产业,盖出了当时乌鲁木齐最高的写字楼“广汇大厦”。38岁时,他旗下的“广汇石材”在上海上市。现在,乌鲁木齐每7套商品房中就有4套是由他的广汇公司开发的。而他自己财富的50%来自房地产。孙广信最新运作的项目是把新疆天然气液化后运到华东地区销售。“要干就要干第一”,这就是孙广信成功致富的信条!
要想发家致富就得敢想敢干!许多人也想致富,也能敏锐地发现致富的机会,但就是不敢行动,畏首畏尾,害怕风险,结果一个个致富的机会从他们身边溜走。对于经商而言,不敢冒险实际上是最大的风险。
1987年5月,深圳发展银行以自由入股的方式,首次向社会发售人民币普通股79.5万股。人们对此抱有什么态度呢?按香港《信报》的说法,是“极为麻木”,“观望者居多,投入者寥寥。”大多数人抱着怀疑、观望的态度,发行部门甚至把股票送上门也没有人认购。由于购买者屈指可数,结果花了几个月时间,也仅完成发行计划的5%。
在经济高度发展的深圳,素以经济头脑和市场意识超前于全国的“深圳人”,最初竟然也把股票错看成变相债券,认为发行股票是要向市民们“转嫁”政府或企业的经济危机。因此,他们面对政府与新闻媒体的大肆宣传充耳不闻,以沉默与冷淡,对待着这次中国发展史上罕见的一次致富(更准确地说是暴富)的机会。1988年上半年,发展银行第二次发行股票时,还是门可罗雀;年底,“万科”股票上市时,竟有150万股受人冷落,只好由承包销售股票的证券公司全部包下来。
应了美国沙普林博士的话,给予中国人致富的第三次机遇——股票金融从天而降。令人惋惜的是,在这次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致富机遇面前,绝大多数人反应迟钝,白白失去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而极少数有胆识、有远见、有魄力的人,在这次机遇里迅速完成了资本裂变阶段而成为现代富豪。
据说,1987年买发展银行股票最多的是一位貌不惊人、“浑身上下不过二三十元”的老者,他好像漫不经心地一举认购了8万元证券公司推销不出去的股票。文章作者给这位老者算了一笔账:估计到1990年5月,只要这位老者未抛出股票,加上数次分息和优先认股,便可不费举手之劳就能身价倍增,起码市值人民币300万元以上……然而,过了没有多久,有人再次给这位老者算账时发现,他手中股票的实际市价已达600万元以上。
美国的百万富豪寥寥无几,因为只有18%的家庭的一家之主是自己开公司的老板或专业人士。美国是自由企业经济的中心,自行创业却这么少?为什么许多很聪明又接受过很好教育的人不去想方设法谋求一个高薪水的工作?
许多人都承认自己也问过同样的问题,也明白这是影响他们成为富豪的重要原因,然而却很少有人去改变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勇气,缺乏冒险精神。希尔博士在他的书中写道:“我对2.5万个男女的失败作出过分析,发觉这些人的失败有31个主要因素,而‘缺乏决心’是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希尔博士所指的决心就是决策力、决断力、果敢判断、“孤注一掷”的精神,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魄力;与之相反的则是拖延,是举棋不定、优柔寡断、“不敢下注”的心态。
希尔博士说:“在分析过数百个富豪的性格之后,我发觉一个事实:他们每一个都有果断下决心的习惯;如果他们决定了的事需要改变,他们会缓缓地改变。相反,无法聚存金钱的人,几乎没有例外,全部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决定一件事,而且时常迅速地变更决定了的事情。”
敢冒常人不敢冒之险,敢做常人不敢做的事,这就是多数致富的人必备的魄力!
人无我有,敢于出手
李晓华,1951年出生于北京一个工人家庭。他的成长期正是处于“文化大革命”的政局动荡时期,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热潮中,他来到黑龙江的一个农场务农。
从小就胸怀大志的李晓华,当时以为自己的一生就此无所作为了。确实,人生成败是与客观条件密不可分,而对于人的行为或生存发展的条件来讲,时间与地点就像连体儿,天时地利相互依存。作为一个年轻人,产生这样的思想是合乎情理的。何况,人人自危,谁也不知自己将来的命运。
经过了8年的磨砺,回到北京后仍找不到正式工作,只好做些杂活维持生计。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李晓华认识到时机已来临,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对北京市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同时,他又仔细研究了有关营销学的书籍,为自己创业做好充分准备。在钻研“营销学”时,他对“人无我有”的经营策略较感兴趣。并体会到,在市场竞争中,经营者相互钻进市场空隙,是一种赢得市场的法术。任何商品的市场都是处于动态的,这种动是需求的变化,产品竞争及其相互作用的综合效应。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动,都可能导致市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缝隙,竞争者可从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人无我有”就是其中的一种钻缝战术,即当某个市场缺少某种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是缺少某一区域的规格型号产品时,经营者找准空隙及时将这些产品补上,必定可以夺得市场,获取利润。李晓华根据“人无我有”策略的思路,在20世纪80年代初南下广东。他发现率先改革开放的大都市有许多新产品,在北京是鲜为人见的。他从中发现了“喷泉果汁制冷机”,它可即时榨出鲜果汁供饮用,而且价钱也不贵,相信在北京会大受欢迎。于是,他筹集了几千元人民币买了一台“喷泉果汁制冷机”回京,在北京繁华的地方摆卖即榨鲜果汁,果然获得了成功,每天顾客络绎不绝,收入颇丰。
市场竞争是残酷的。一些商人发现李晓华的鲜榨果汁生意如此兴旺,也纷纷效仿。李晓华经过一两年的“人无我有”的经营运作后,对这一经营策略已驾轻就熟。他早就预感到竞争者必然会蜂拥而来。于是,他转卖了机器,又从南方购进录像带回北京销售。1984年广东的企业已大量加工生产录像带了,而当时北京则缺少这类产品,李晓华这一“人无我有”的经营又获得了更大的成功,因为他可以批量供货,比鲜榨果汁的生意不知大了多少倍,财富随之滚滚而来。
20世纪80年代末,李晓华注意到我国生产的101毛发再生精有奇效,在日本大受欢迎。于是,他再次运用“人无我有”策略,使101毛发再生精打入了日本市场。由于销售得法,他成为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的三家代理之一,这又为他开辟了一条生财之道。
多次的“人无我有”策略使李晓华的资本逐渐增多,他乘势把自己的业务纳入正规化轨道,并开始了贸易、纺织业、旅游业及房地产业等多元化经营。甚至把经营扩展至境外。他注意到1989年下半年香港房地产业的价格正急剧下跌。于是,凭着自己的眼光和勇气,他购买了一批物业。一年以后,香港房地产价格迅速回升,李晓华此举赢利甚丰。
要走钢丝就不能怕险
人生旅程上有些路段常常存在一些风险,胆小如鼠、天上掉下树叶也怕砸脑袋的人是不可能抢先通过这一路段的,因而更不可能采摘到前边树上所结的最肥硕最甘美的果实,落在后面跚跚而至者,只能摘一些青涩的小果子,甚至有更糟糕的,只能喝西北风——世上富人和穷人的差别也许正在于此。
当遇到严峻形势时,人们习惯的做法是小心谨慎,保全自己。而结果呢?不是考虑怎样发挥自己的潜能,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样才能减少自己的损失上。这种人的结果大都会以失败而告终。
任何领域的领袖,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顶尖人物,正是由于他们勇于面对风险之事。
李嘉诚是香港著名大商人,他就有着一颗善于利用风险发展自己的头脑。
1966年底,一度处于低迷状态的香港房地产业开始复苏。
但就在此时,内地的“文化大革命”浪潮开始波及香港。1967年,北京发生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香港掀起五月风暴。
“中共即将收复香港”的谣言四起,香港人心惶惶,触发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大移民潮。
移民者以有钱人居多,他们争相贱价抛售物业。自然,新落成的楼宇也备受冷落,整个房地产市场卖多买少,有价无市。地产商、建筑商焦头烂额,一筹莫展。
李嘉诚一直在关注、观察时势,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采取惊人之举:人弃我取,趁低吸纳。
李嘉诚在整个大势中逆流而行。
他相信世间事乱极则治、物极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