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约翰大教堂坐落在曼哈顿岛阿姆斯特丹大道和112街交界处,乘坐1号和9号地铁可以抵达。据导游手册推荐:“绝对不可错过。”毕竟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教堂之一,并且是最大的新哥特式大教堂,规模甚至超过了可以容纳4万名会众的米兰大教堂。
美国是一个如此年轻的国家,而纽约又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的城市。相比之下,米兰大教堂就明显古老得多。回顾美国百余年历史,圣约翰大教堂被看作是最富盛名的历史纪念馆之一。
圣约翰大教堂的故事开始于1892年12月27日(圣约翰日),寇斯曼·亨利波特主教立下奠基石之时,而在此之前就制定了周密的建筑计划。地点选在一个周边林木环绕、气氛肃穆的孤儿院,这块地标价85万美元。筹资计划自1888年开始实施,最主要的赞助者是约翰皮埃尔庞特·摩根,这位杰出的银行家和铁路大亨捐赠了50万美元。
原来由设计师海因斯和拉法格敲定的计划,是建造一座拜占庭风格的新罗马式建筑。到1911年的时候,主持这项工程的拉法尔·瓜斯塔维诺以砖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完成了唱诗席和后殿的工程。
另一位建筑师登场了。这个名叫拉尔夫·亚当·克拉姆的波士顿人是欧洲哥特式的忠实拥护者,因此他改变了原先的设计,把整个建筑物的尺寸扩大了20%。报纸上发表了建筑者们希望得到经济资助的呼吁。一个大教堂的模型于1921年在中央大车站展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经济衰退妨碍了施工进度,但是并没有完全停工。中殿已经完工,并且在1941年11月30日举行落成典礼。准确地说,就在一周之后,日本偷袭了珍珠港,这一事件促使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圣约翰大教堂的建造也因此停工长达32年之久。
1972年当局作出了恢复施工的决定,但是十年之内却没有任何实际动作。期间在全美国都找不到任何能胜任这项工作的工匠,只好从英国引进人才。之后终于建成了两座塔楼。然而,由于随后90年代的经济衰退,工程再一次搁置下来。当时的纽约市长埃德·科赫是这样评价的,移民的母国用了500年时间来修建大教堂,相比之下,圣约翰大教堂的进度并不算糟糕。为了寻找“天堂入口”的设计者,1988年举行了一个国际性的招标,最后由雕塑家西蒙·威勒第获得委任权。
现在,大教堂的三分之二已经完工了。它主要采用了直至十九世纪末仍受到教会建筑青睐的新哥特式风格。若非因为它令人瞠目的规模,圣约翰大教堂就会成为此一类型的建筑中普通的一座了:它的占地面积相当于两个足球场那么大,体积则有巴黎圣母院和沙尔特大教堂加起来那么庞大。
尺度是最重要的。大教堂里的雕像有六米之高,大多刻画《圣经》里为人们熟知的形象:四使徒、《旧约》里的先知以赛亚、耶利米、但以理、以西结。在称颂圣贤的同时,也有一些雕像向世俗的英雄表示敬意: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威廉·莎士比亚、乔治·华盛顿,以及亚伯拉罕·林肯。
在这里我们见到更多的是盎格鲁-撒克逊血统的美国人自我展示的迹象。这里表现出来的差异值得敬重,大教堂里有为数众多的例子用来纪念那些在本质上更为世俗的功业和事迹,比如,在体育运动礼拜堂里,彩色玻璃窗显示着对那些在橄榄球、足球、棒球领域内的英雄的称颂,另外也模仿了西敏寺的诗人角。
在医生礼拜堂里,有一座圣坛献给那些死于爱滋病的病人,这就显得特别辛辣,因为圣约翰大教堂里最富盛名的艺术品是纽约雕刻家基斯·哈林的作品,而这位艺术家本身正是死于爱滋病。
主持圣约翰大教堂的主教是一名新教徒,但这并不妨碍他对摩门教徒、天主教徒、佛教徒、印度教徒和犹太教徒表达出的欢迎之意。十月份的第一个礼拜六,对于圣约翰大教堂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大约6000人会带着他们的各种狗、猫、金丝雀,甚至是金鱼在这里齐聚一堂。为了纪念亚夕西的圣法兰西斯,圣约翰大教堂会在这天举行特殊的仪式,为人们的宠物祈福,传闻这里还曾出现过一头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