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动物疫病诊断与防治
30344100000012

第12章 羊病(11种)(1)

炎/脑炎

山羊关节炎/脑炎是由山羊关节炎脑炎病毒引起的山羊持续性感染,是一种慢病毒传染病。临床症状以山羊羔脑脊髓炎和成年山羊多发性关节炎为特征。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山羊关节炎脑炎病毒属于反录病毒科、慢病毒属。其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性与绵羊梅迪-维斯纳病毒或进行性肺炎病毒颇为相似。

本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在pH7.2~7.9之间稳定,pH4.2以下很快被灭活;56℃1小时可以完全灭活奶和初乳中的病毒,但在4℃条件下则可存活4个月左右。对多种消毒剂如甲醛、苯酚、乙醇溶液等敏感。

本病呈地方流行性,传染源为病山羊和潜伏感染山羊。易感动物为山羊,自然情况下不感染绵羊,易感性无年龄、性别和品系差异。带毒母羊所生羔羊,当年发病率16%~19%,病死率80%以上。主要通过乳汁,其次是感染羊排泄物(如阴道分泌物、呼吸道分泌物、唾液和粪便等)经消化道感染。群内水平传播需相互接触12个月以上。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临床可分三型:脑脊髓炎型、关节炎型和间质肺炎型。各型独立发生,少数有交叉。

脑脊髓炎型:主要见于2~4月龄羔羊,发病有明显季节性,多于3~8月发生。潜伏期53~151天,患羊精神沉郁,跛行,后肢不收。进而四肢僵硬,共济失调,一肢或数肢麻痹,横卧不起,四肢划动。有的病例眼球震颤,惊恐,角弓反张,头颈歪斜和转圈运动,经半月到1年后死亡,有的终生留有后遗症。少数病例兼有肺炎或关节炎症状。

关节炎型:主要发生在1周岁以上成年山羊,病程1~3年。典型症状是关节肿大和跛行,即所谓“大膝病”。膝关节和跗关节也不例外,病情渐进性加重或突然发生,病初关节周围软组织水肿、湿热、波动、疼痛及轻重不一的跛行,进而关节肿大如拳,活动受限,常见前肢跪地行走。有时病羊肩前淋巴结和腘淋巴结肿大。个别病例环枕关节囊和脊椎关节囊高度扩张。透视检查,关节囊腔扩大,周围软组织水肿,严重者关节骨骼密度降低,关节软骨及周围软组织坏死、纤维化或钙化。滑液浑浊呈黄色或粉红色。

间质性肺炎型:比较少见,无年龄差异,病程3~6个月。患羊进行性消瘦、咳嗽,呼吸困难,胸部叩诊有浊音,听诊有湿啰音。

病变主要定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四肢关节及肺脏,其次是乳房。

中枢神经主要见于小脑和脊髓的白质,偶尔见于中脑。当从前庭核部位将小脑和延脑横断,常见一侧脑白质中有棕红色病灶。镜检,病灶区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网状纤维增生形成管套,管套外围星状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增生,神经纤维有程度不一的脱髓鞘变化。

肺脏轻度肿大,质地坚硬,呈灰白色,表面散在灰色小点,切面可见大叶性或斑块状突变区,支气管周围淋巴结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有时支气管充满浆液及黏液。镜检,细支气管和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增生浸润,甚至形成淋巴小结。肺泡上皮增生,肺泡间隔增厚。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肺泡萎缩及纤维化。

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肿胀,有波动,皮上浆液渗出,关节囊肥厚,滑膜常与关节软骨黏连。关节腔扩大,充满黄色或粉红色液体,其中悬浮纤维蛋白条索或血凝块。滑膜表面光滑,有时可见突起的小结节。长久病例,透过滑膜常见软组织中有钙化斑。镜检,滑膜绒毛增生折叠,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单核细胞灶状聚集。严重者,滑膜及周围软组织发生纤维蛋白性坏死、钙化和纤维化。

乳腺除乳房炎病例外,乳房大体结构正常。少数病例肾脏表面有灰白小点。

诊断与疫情报告

根据病史、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定隐性感染动物比较困难,主要通过血清学试验。美国的检疫手段是琼脂扩散试验,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主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两种方法检验结果基本一致,而且准确简便,适用于田间大批血样的分析测定。采用琼脂扩散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山羊群检疫2次(隔6个月),几乎能查出所有患畜。

病料采集:无菌取周围血或刚挤下的新鲜奶或抽出关节液,立即进行实验。以无菌手术收集病变组织,置于灭菌HBSS或细胞培养液中待用。

山羊关节炎/脑炎为我国二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目前无特效疗法,也无疫苗。主要加强饲养管理和定期血清学检查。对患病动物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规定处理,扑杀病畜。

在疫区种羊要进行剖腹产和分娩后立即将羔羊同母羊隔开,人工饲喂牛乳,无病羊乳或消毒母乳(56℃1小时),建立无本病羔羊群,定期进行血清学检疫,若发现阳性个体应立即剔除,并对环境、用具、饮水、饲料以及器械进行彻底消毒。一年内连续2次检疫阴性,而且前12个月内未同感染羊接触者,可看作健康羊留作种用,可疑羊只应继续隔离观察,半年后再检疫一次。继续可疑者,若群内有阳性病畜就判为阳性,否则判为阴性。

接触传染性无乳症

接触传染性无乳症是由无乳支原体引起绵羊和山羊的一种传染病。表现为乳腺炎、关节炎和角膜结膜炎。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病原为无乳支原体。这种微生物非常多形。在一昼夜培养物的染色涂片中,可以发现大量的小杆状或卵圆形微生物。有时两个连在一起呈小链状。在两天的培养物中,见有许多小环状构造物。在四天培养物内呈大环状、丝状、大圆形,类似酵母菌和纤维物的线团。本菌对各种消毒药物抵抗力较弱,10%石灰乳、3%克辽林消毒时,都能很快将其杀死。

病羊和病愈不久的羊,能长期带菌,并随乳汁、脓汁、眼分泌物和粪尿排出病原体。本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染,也可经创伤、乳腺传染。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分为乳房炎型、关节型和眼型三种类型。有的呈混合型。根据病程不同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接触感染时潜伏期为12~60天;人工感染时为2~6天。

急性病的病期为数天到一月,严重的于5~7天内死亡。慢性病可延续到3~5个月以上。

乳房炎型:泌乳羊的主要表现为乳腺疾患。炎症过程开始于一个或两个乳叶内,乳房稍肿大,触摸时感到紧张、发热、疼痛。乳房上淋巴结肿大,乳头基部有硬团状结节。随着炎症过程的发展,乳量逐渐减少,乳汁变稠而有咸昧。继因乳汁凝固,由乳房流出带有凝块的水样液体。以后乳腺逐渐萎缩,泌乳停止。有些病例因化脓菌的存在而使病程复杂化,结果形成脓汁,由乳头排出。

患病较轻的,乳汁的性状经5~12天而恢复,但泌乳量仍很少,大多数羊的挤乳量达不到正常标准。

关节型:不论年龄和性别,可以见到独立的关节型,或者与其他病型同时发生。泌乳绵羊在乳房发病后2~3周,往往呈现关节疾患,大部分是腕关节及跗关节患病,肘关节、髋关节及其他关节较少发病。最初症状是跛行逐渐加剧,关节无明显变化。触摸患病关节时,羊有疼痛发热表现,2~3天后,关节肿胀,屈伸时疼痛和紧张性加剧。病变波及关节囊、腱鞘相邻近组织时,肿胀增大而波动。当化脓菌侵入时,形成化脓性关节炎。有时关节僵硬,躺着不动,因而引起褥疮。

病症轻微时,跛行经3~4周而消失。关节型的病期为2~8周或稍长,最后患病关节发生部分僵硬或完全僵硬。

眼型:最初是流泪、羞明和结膜炎。2~3天后,角膜浑浊增厚,变成白翳。白翳消失后,往往形成溃疡,溃疡的边缘不整而发红。经若干天以后,溃疡瘢痕化,以后白色星状的瘢痕融合,形成角膜白斑。再经2~3天或较长时间,白斑消失,角膜逐渐透明。严重时角膜组织发生崩解,晶状体脱出,有时连眼球也脱出来。

一般认为,无乳症的主要病型是伴发眼或关节疾患(有时伴发其他疾患)的乳房炎型。

通常乳腺的一叶或两叶变得坚硬,有时萎缩,断面呈多室性腔状,腔内充满着白色或绿色的凝乳样物质,断面呈大理石状。在乳房实质内布有豌豆大的结节,挤压时流出酸乳样物质,在此情况下,可以发现间质性乳房炎和卡他性输乳管炎。

在关节型病例,由于皮下蜂窝组织和关节囊壁的浆液性浸润,并在关节腔内具有浆液性一纤维素性或脓性渗出物,所以关节剧烈肿胀。关节囊壁的内面和骨关节面均充血。关节囊壁往往因结缔组织增生而变得肥厚。滑液囊(主要是腕关节滑液囊)、腱和腱鞘亦常发生病变。

眼睛患病时,角膜呈现乳白色,眼前房液中往往发现浮游的半透明胶样凝块。严重时角膜中央出现大头针头大的白色小病灶,更剧烈时角膜中央发生界限明显的角膜白斑。角膜突出,呈圆锥状,其厚度常达3~4毫米。角膜中央常发现直径2~4毫米的小溃疡。极度严重时,角膜常常发生穿孔性溃疡,晶状体突出,有时流出玻璃体,有时并发全眼球炎。

诊断与疫情报告

根据病史、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从感染动物中分离致病支原体,采用生物化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如聚合酶联反应(PCR)进行鉴定。选择病料包括奶、眼和耳试子、关节液。

应用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能够快速检测血清中的抗体,但对慢性感染的的畜群不够敏感。

接触传染性无乳症在我国未列入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疫苗与防治

欧洲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和西亚广泛使用疫苗预防无乳支原体引起的传染性无乳症,但还没有哪一种疫苗被普遍采纳,而且尚没有用于疫苗制备和检验的标准方法。

注射氢氧化铝疫苗,可以获得良好预防效果。耐过接触传染性无乳症的羊为长期带菌者和排菌者,因而有在长时间内散布感染原的危险性,安全牧场在补充绵羊及山羊时必须特别谨慎。

发现疾病的牧场或羊群,必须采取下列措施:禁止到发病的牧场放牧,禁止分群、交换、出售,禁止发病区集中动物活动(市场、展览等)。隔离病羊和可疑病羊。流产的胎儿与胎膜,必须迅速深埋无害化处理。羊的圈舍及病羊所在的其他地方,都应进行清扫,并用石炭酸、3%来苏儿、2%苛性碱、3%~5%漂白粉等溶液消毒。被迫屠杀的病羊肉,须经仔细检查后方准利用,病羊的皮应用10%的新鲜石灰溶液消毒。

全身治疗

1.醋酰胺砷具有特效,可作成10%的溶液,每日3次,每次0.1~0.2克。

2.单用“九一四”或青霉素,或者“九—四”与乌洛托品合用,都有良好效果。

3.用红色素注射液10~20毫米、20%的乌洛托品15~20毫米或水杨酸钠20~30毫米,作静脉注射,均可获得可靠的效果。

4.羔羊按0.05克/千克体重应用生霉素的干燥粉剂,每天早、晚各内服一次,治愈率可达90%以上。

局部治疗

乳房炎:用1%碘化钾水溶液10~20毫米作乳房内注射,每天一次,4天为一疗程,或用0.02%呋喃西林反复洗涤乳房后,以青霉素20万~40万单位,溶解于1%普奴卡因溶液5~10毫米,每天乳房内注射一次,5天为一个疗程。

关节炎:施用热罨布和消散性软膏(碘软膏、鱼石脂软膏等)。将生霉素与复方碘液结合应用,效果更好。

角膜炎:用弱硼酸溶液冲洗患眼,给眼内涂抹四环素可的松软膏,或每天用青霉素10万~20万单位作眼睑皮下注射,都有良好效果。

山羊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

山羊接触性胸膜肺炎是由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引起的一种特有的接触性传染病。以高热、咳嗽、纤维蛋白渗出性肺炎和胸膜炎为特征。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病原体为山羊支原体,也称山羊丝状霉形体,是一种多形性的需氧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常需要特殊的培养基才能生长。本病在3岁以下的羊,特别是半岁以下的羊更易发,病羊和带菌羊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感染。本病呈地方性流行,阴雨连绵、寒冷潮湿和营养不良易诱发该病。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潜伏期短者5~6天,长者3~4周,平均18~20天,临床上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最急性型:发病初期,体温升高至41~42℃,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急促并发出痛苦的咩叫。数小时后发生肺炎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并流浆液性带血的鼻汁,肺部叩诊呈浊音,听诊肺泡呼吸音减弱、消失、出现捻发音。12~36小时后,渗出液充满肺部并进入胸腔。病羊卧地不起,呼吸极度困难,可视粘膜发绀,目光呆滞,呻吟哀鸣,不久即窒息死亡。病程一般在4~5天,有的仅12~24小时。

急性型:最常见,病初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呆立不愿走动,继而出现短而湿的咳嗽,伴有浆液性鼻液。4~5天后咳嗽变干而痛苦,鼻液转为粘液—脓性,并呈铁锈色,粘附于鼻孔和上唇,结成棕色痂垢。多在一侧出现胸膜肺炎变化,叩诊呈浊音,听诊呈支气管呼吸音和摩擦音,胸壁敏感、疼痛。此时病羊高热稽留,食欲废绝,呼吸困难;痛苦呻吟,眼睑肿胀,流泪,有粘液脓性眼屎。口半开张,流泡沫状唾液。头颈伸直,弓背,腹肌紧张,妊娠母羊流产。病程7~15天,最后死亡。

慢性型:多见于夏季发病羊,病羊全身症状轻微,体温升高至40℃左右,病羊间有咳嗽腹泻。鼻涕时有时无,身体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肺泡呼吸音消失有胸膜摩擦音。叩诊胸部出现水平浊音,最后因呼吸困难、缺氧、衰竭死亡。

剖检羊尸,病变局限于羊肺,呈一侧或两侧纤维蛋白性肺炎病变。胸腔积有淡黄色液体,遇空气易凝固。

诊断及疫情报告

根据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不难诊断,如需确诊需做细菌学检验。用胸水或病肺涂片瑞氏染色后镜检,病菌呈现难以观察的紫色小点,而巴氏杆菌病可发现大叶性肺炎和全身性出血性败血变化,在病料的染色涂片中有两极染色的球杆菌。用血液琼脂分离时本病常无菌落出现。

山羊接触性胸膜肺炎在我国虽未列入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但发生疫情时,也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疫苗与防治

最早的预防山羊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实验性疫苗,是用高代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活菌制成。气管内接种证明无害,并可保护山羊抵抗攻毒。在肯尼来已研制出灭活疫苗,这种灭活疫苗已应用多年,系由山羊支原体山羊亚种悬浮于皂苷冻干而成。这种疫苗保存期至少14个月,最适剂量为0.15毫克菌体,免疫力在1年以上。6月龄以下的山羊羔,皮下或肌肉注射3毫升,6月龄以上的成年山羊,皮下或肌肉注射5毫升。本疫苗切忌冻结,高温和日光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