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动物疫病诊断与防治
30344100000013

第13章 羊病(11种)(2)

在疫区内健康羊用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苗接种,6月龄以下皮下或肌肉注射3毫升,6月龄以上的成年山羊,皮下或肌肉注射5毫升。注射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年。对新引进的羊只必须隔离检疫1个月以上。确认健康后方可混入大群。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注重羊舍卫生,避免寒冷、潮湿刺激和羊群过分拥挤,最关键的是防止引入病羊和带菌羊。

可用下列药物治疗:

2.5%海达注射液,2毫米/10千克体重,肌肉注射,每天2次肌注,磺胺噻唑钠0.2~0.4克/千克体重,配成4%溶液,皮下注射,每天1次。

土霉素、氯霉素或四环素,按40~80毫克/千克体重,每天分3次内服或肌肉注射。

绵羊地方性流产(绵羊衣原体病)

绵羊地方性流产又称绵羊衣原体病或母羊地方性流产,是由流产亲衣原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以发热、流产、死产和产下生命力不强的弱羔为特征。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流产亲衣原体,旧称鹦鹉热衣原体,属衣原体科亲衣原体属。直径为0.2~1.5微米,革兰氏染色阴性。病原体抵抗力不强,对热敏感,-70℃下可以长期保存。对四环素族、红霉素等敏感。2%的来苏水溶液5分钟能将其灭活。

流产亲衣原体的动物感染谱非常广泛,现已查明可以感染17种哺乳动物和140多种禽类。本病原体的宿主特异性比较小,同一菌株往往可以引起多种动物的不同疾病。在家畜可引起羊、猪、牛的流产、肺炎、关节炎、眼结膜炎;牛的脑脊髓炎、肠炎;马和猫的肺炎等。病原在牛羊之间、禽类之间可以互相传染,衣原体大多数来源于鸟类和家禽,禽源菌株对人的传染性比较强,但在其他哺乳动物衣原体病中不一定起重要作用。

病畜和隐性感染或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体随分泌物、排泄物以及流产胎儿等排出体外,污染饲草,饲料及饮水等,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染。也可通过交配而传播,从睾丸炎和附睾炎的公羊的泌尿生殖系统及精液中可分离出衣原体。

本病主要发生于分娩和流产的时候,在怀孕的30~120天的感染母羊可导致胎盘炎、胎儿损害和流产。对于羔羊、未妊娠母羊和妊娠后期(分娩前一个月)的母羊感染后,呈隐性感染,直到下一次妊娠时发生流产。

不同品种的成年母羊均可发病,尤以两岁母羊发病最多。易感羊与流产母羊接触后,到下一个产羔期其流产率最高。密集饲养的羊发病率高于草原粗放的羊。

临床症状及病理病化

通常在妊娠的中后期发生流产,观察不到前期症状,临床表现主要为流产、死产或产下生命力不强的弱羔羊。流产后可发生胎衣滞留,阴道排出分泌物达数天之久,有些病羊可因继发感染细菌性子宫内膜炎而死亡。羊群第一次暴发本病时,流产率可达20%~30%,以后流产率下降,流产过的母羊,一般不再发生流产。

在本病流行的羊群中,可见公羊患睾丸炎及附睾炎。在山羊流产的后期,曾见有角膜炎及关节炎。

流产胎儿的肝脏充血、肿胀,有的在其表面呈现很多白色针尖大的病灶。皮肤、皮下、胸腺及淋巴结等处有点状出血、水肿、尤以脐部、鼠蹊部、背部和脑后为重。体腔内有血色渗出物。

感染母羊的主要病变是胎盘炎,患病胎盘的子叶及绒毛膜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子叶的颜色呈暗红色或粉红色或土黄色。绒毛膜由于水肿而整个或部分增厚。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为灶性坏死、水肿、脉管炎及炎性细胞浸润,在组织切片中的细胞浆内可见有衣原体。

诊断与疫情报告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1.病原检查:直接涂片镜检(改良马基维罗氏法、姬姆萨法);抗原检测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抗体试验、聚合酶链反应、组织切片法和病原分离(通过鸡胚培养或细胞培养,通常采用后一种)。

2.血清学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使用最为广泛,可做免疫或感染动物检测)、间接微量免疫荧光试验(较为费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样品采集:无菌采取病、死羊的病变脏器、流产胎盘、胎儿、排泄物、血液、渗出物。

绵羊地方性流产为我国三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可用感染的卵黄囊或细胞培养物制成灭活苗,并加入全菌体或其碎片。另一方法是采用化学诱变温度敏感突变株。目前,这两种疫苗已投入商业化生产,在配种前经肌肉或皮下注射预防流产。每种疫苗在疫病控制中都有一定的作用,但都有不能完全保护。

羊衣原体病灭活疫苗系用羊衣原体(强毒株)接种鸡胚培养,收获培养物,甲醛溶液灭活后,加矿物油佐剂混合乳化制成。每只羊皮下注射3毫升。免疫期,绵羊为24个月,山羊为7个月。疫苗切忌冻结,冻结的疫苗严禁使用。2℃~8℃保存,有效期24个月。

加强检疫监测,及时淘汰发病畜和检测阳性畜,病死畜、流产胎儿、污物应无害化处理,对污染场地进行彻底消毒。

本病药物治疗一般作用不大,因出现流产时,胎盘早已发生严重病变,胎儿己经受到损害,为防止细菌感染可试用抗菌素治疗。

梅迪-维斯纳病

梅迪-维斯纳病是由梅迪-维斯纳病毒引起成年绵羊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以病程缓慢、进行性消瘦和呼吸困难,以及中枢神经系统、肺和流向这些组织的淋巴结的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梅迪-维斯纳病毒是反录病毒科、慢病毒属成员。病毒在pH7.2~7.9之间最稳定,在pH值≤4.2以下易于灭活,在56℃经10分钟可被灭活。4℃条件下可存活4个月。该病毒可被0.04%甲醛或4%酚及50%乙醇灭活。对乙醚、胰蛋白酶及过碘酸盐敏感。

病羊和带毒羊为主要传染源,病羊、潜伏期带毒羊脑、脑脊髓液、肺、唾液腺、乳腺、白细胞中均带有病毒。病毒可长期存在并不断排毒。本病能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可通过吸入带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感染,或通过采食含有病毒的乳汁、饲料、饮水等感染。易感动物主要侵害羊,以绵羊最为易感,并且多见于2岁以上的绵羊。

本病多呈散发,但不同地方可呈地方性流行,在老疫区由于动物适应性变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抵抗力,感染率和发病率均大大降低,危害也随之减轻。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潜伏期2年以上。

临床症状可分为梅迪病(呼吸道型)和维斯纳病(神经型))两型。

梅迪病(呼吸道型):又称进行性肺炎。病程数月或数年。患病早期出现体重减轻和掉群,行动时呼吸浅表且快速。病重时出现呼吸困难和干咳。终因肺功能衰竭导致缺氧而死亡。

维斯纳病(神经型):病程可长达几个月或一年以上。多发生于2岁以上的绵羊,病初体重减轻,经常掉群,后肢步态异常,随病情加重而出现偏瘫或完全麻痹。

梅迪病(呼吸道型)病变:剖开胸腔可见肺不塌陷,肺各叶之间以及肺和胸壁有时发生黏连。病肺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呈淡灰黄色或暗红色,触感橡皮样,切面干燥。支气管淋巴结肿大,切面间质发白。组织学检查为间质性肺炎变化。

维斯纳病(神经型)病变:病程很长的病例可见后肢肌肉萎缩,少数病例的脑膜充血,白质切面有黄色小斑点。组织学检查脑膜下和脑室膜下出现淋巴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浸润和增生。重病的脑、脑干、桥脑、延髓和脊髓的白质广泛遭受损害,由胶质细胞构成的小浸润灶可融合成大片浸润区,并趋于形成坏死和空洞。

诊断与疫情报告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1.病原分离与鉴定:取有临床或亚临床症状的病例的外周血液或乳中白细胞与适当的绵羊或山羊细胞混合培养分离病毒。也可取感染组织来分离病毒。免疫标记、核酸识别试验和电镜可对病毒进行鉴定。

2.血清学检查: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国际贸易指定试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印迹和免疫沉淀试验(仅用于实验室)、奶抗体测定试验(可用于奶山羊群)。

病料采集:无菌取外周血或刚挤出的新鲜奶或抽出关节液,立即进行实验。以无菌手术收集病变组织,置于灭菌HBSS或细胞培养液中待用。

应注意与肺腺瘤病、细菌和寄生虫性肺炎相区别。

梅迪-维斯纳病为我国二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由于该病毒抗原较易发生变异,到目前为止尚无疫苗、本病无有效治疗方法。

主要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进行预防。有条件的应将病羊全群淘汰,从外地引进的羊要严格进行隔离检疫,禁止同原有的羊同群饲养。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卫生条件,畜舍通风良好等有助于增强畜群的抵抗力,减少感染机会。定期对畜群进行血清学检查,剔除阳性羊,控制活动范围等对该病的控制也有一定的效果。

培育健康幼羔,组建无梅迪病群。将阳性孕羊隔离饲养,在临产前将孕羊单独隔离,消毒后躯,无菌接羔(使羔羊分娩在灭菌的浴巾中),立即转移到清净羊场,喂以牛奶、鸡蛋、维生素A、D、E和矿物质等混合饲料饲养,如此可获得血清学、病毒学、病理学完全正常的后裔,从病羊群中培育健康羔羊,组建无梅迪病群。

内罗毕绵羊病

内罗毕绵羊病是由内罗毕病毒引起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点是发高热或出血性胃肠炎。此病最早发现于1910年东非的内罗毕与肯尼亚山之间的吉库犹地区,由蜱传播。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内罗毕病毒,为单股有囊膜的RNA病毒。

具尾扇蜱是内罗毕绵羊病的传染媒介。幼虫、若虫和成虫叮咬病毒血症绵羊,并将病毒转移到下一个生活期,通过叮咬敏感绵羊传播内罗毕绵羊病病毒。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主要发生于绵羊,偶尔可发生于牛。为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潜伏期2~5天,体温达到41℃~42℃,呼吸急速,伴随高度沉郁,食欲减退和不愿走动,站立时头低下,有结膜炎和呈血色样的鼻分泌物。体温升高约持续7~9天,然后突然下降到低于正常时发生死亡。其它症状为黏性、脓性鼻漏,呼吸快而感痛苦,出血性胃肠炎。病羊表现相当痛苦,常不自主地排出粪便。母羊阴门肿胀、充血,怀孕母羊流产,血液白细胞显著下降,母羊死亡率为20%~70%。

剖检可见到消化道黏膜出血、充血,淋巴结增大、水肿。

诊断与疫情报告

在有蜱存在的流行地区,根据临床症状和死后剖检即可怀疑为此病。但确诊需要依靠接种乳鼠(乳鼠出现脑炎死亡),并应用小鼠或培养的细胞作血清中和试验。或进行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内罗毕绵羊病在我国虽未列入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但发生疫情时,也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疫苗与防治

已制备了实验性疫苗。一类疫苗是由在成年鼠经35传代致弱的病毒。该苗在绵羊中使用产生严重的反应。另一类似的疫苗是用鼠脑传代的,但还没有在乌干达或别的地方使用。

内罗毕病组织培养适应株在转管培养中有很高的滴度,当用甲醇沉淀,灭活,加佐剂,间隔14天二次接种,发现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但这些疫苗没有进行正规的生产,临床使用的需求也很少。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内罗毕绵羊病呈地方性稳定状态。该病往往是从没有病地区的动物移到地方性流行地区而发生,如果限制动物移动可避免该病发生。传媒蜱的传播将导致疫区的进一步扩大。康复动物具有强的长时期免疫力,适应小鼠的弱毒疫苗可以试用于预防接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绵羊附睾炎

绵羊附睾炎是公羊常见的一种生殖器官疾病,大多呈进行性接触性传染,以附睾出现炎症并可能导致睾丸变性为特征。病变可能单侧出现,也可能双侧发病,双侧感染常不育。50%以上生殖功能丧失的公羊是由附睾炎造成的,该病常导致公羊死亡。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主要病原是绵羊布鲁氏菌,其次是精液放线杆菌。此外,还有羊棒状杆菌,羊嗜组织菌和巴氏杆菌。

公羊同性间性活动经直肠传染是主要传染途径,小公羊拥挤也是传染的主要原因。病原菌既可经血源造成感染,也可经上行途径造成感染。因布鲁氏菌引起流产的母羊在6个月内再出现发情,公羊交配后特别易感。

阴囊损伤可能引起附睾继发化脓性葡萄球菌感染。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感染公羊常伴有睾丸炎,呈现特殊的化脓性附睾炎——睾丸炎。有时单侧感染,有时双侧患病。阴囊内容紧张、肿大、剧痛,公羊叉腿行走,后肢僵硬,拒绝爬跨,严重时出现全身症状。发情期前后发病者常呈急性,老公羊偶然发病者多呈慢性。布鲁氏菌感染一般不波及睾丸鞘膜,炎性损伤常局限于附睾,特别是附睾尾。精液放线杆菌感染常出现睾丸鞘膜炎,睾丸肿大明显,肿胀部位常破溃,排出大量灰黄色脓汁,肿胀消退后附睾仍坚硬、肿大并粘连,坚硬部位多在附睾尾。

急性病例,附睾肿大与水肿,鞘膜腔内含有大量浆液。慢性病例,附睾增大但柔软。白膜和鞘膜可能一处或多处粘连,附睾内一处或多处有精液囊肿,内含黄白色乳酪样液体。睾丸通常正常。进行性慢性附睾炎,白膜和鞘膜有广泛而坚实的粘连,鞘膜腔完全闭塞。附睾肿大而坚实,切面可见多处精液囊肿。萎缩的睾丸可含有钙化灶。

诊断与疫情报告

附睾和睾丸的损伤可以从外部触诊并结合临床症状做出初步诊断。一般说来,触诊附睾炎所造成的损伤问题不大,困难的是病因的诊断。

确诊有以下几种方法:①精液中细菌培养检查。必须连续检查几份精液才能做出诊断。②补体结合试验。③感染公羊的尸体剖检和病理组织学检查。

绵羊附睾炎为我国二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在绵羊种布鲁氏菌病高发区免疫是中期控制本病的最经济和实用的方法。活的羊种布鲁氏菌疫苗是预防绵羊种布鲁氏杆菌的有效疫苗,经皮下或结膜以1个标准剂量免疫3~5月龄的公羊可以产生抵抗绵羊种布鲁氏菌的足够免疫力,结膜免疫的优点是它能降低由皮下免疫所产生的广泛和持续时间很长的血清学应答,因此提高了血清学试的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