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本病缺乏眼观病变,严重的病例仅表现为脑膜水肿,脑实质充血、水肿和点状出血,尤其是间脑和脊髓呈喷雾状出血点与局灶性坏死。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局限于脑和脑髓的灰质。基本特征是,病程初期(1天或1天以内),脑灰质和软化病灶中有局灶性嗜中性白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尤其是静脉的内皮细胞肿胀,常见透明血栓或由嗜中性白细胞组成的栓子;血管周围出血、水肿,并由淋巴细胞与嗜中性白细胞浸润而形成管套。2天后嗜中性白细胞逐渐消失,管套转为淋巴细胞性,呈典型的非化脓性脑炎,且有局灶性的弥温性小胶质细胞增生。
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与坏死性病变最为严重,主要分布在基底神经节、海马回,脑干,有时出现明显的栓塞性血管炎,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充血,水肿。病程较长时,有明显的修复和炎症消散过程,形成非特异性疤痕组织与脑膜增厚。
诊断与疫情报告
诊断马脑脊髓炎(东部)最确切的方法是病毒分离。一般都能从马脑组织中分离到马脑脊髓炎(东部)病毒,即使存在高滴度的抗体,也往往能从脑组织分离到马脑脊髓炎(东部)病毒,除非从出现临床症状到病马死亡超过5天。
血清学试验有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蚀斑头号数中和试验。
马脑脊髓炎(东部)未列为我国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我国尚无此病,一旦发现病畜,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现已有商品化的马脑脊髓炎(东部)病毒灭活疫苗供使用。致弱的马脑脊髓炎(东部)病毒活疫苗尚不满意。美国准许使用的疫苗为下列组合而成的疫苗:马脑脊髓炎(东部)和马脑脊髓炎(西部)疫苗;马脑脊髓炎(东部)、马脑脊髓炎(西部)和委内瑞拉马脑炎疫苗;马脑脊髓炎(东部)和委内瑞拉马脑炎疫苗。另外,破伤风类毒素和灭活的流感病毒已被加入马脑脊髓炎(东部)和马脑脊髓炎(西部)疫苗;或者马脑脊髓炎(东部)、马脑脊髓炎(西部)和委内瑞拉马脑炎疫苗中组成联苗。
在疫区除了进行必要的预防接种工作,还必须加强饲养管理工作,增强马匹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早期采用对症治疗具有一定效果,可减少病死率。
被病马污染的马厩、马场、诊疗环境饲养管理用具及诊疗器械要进行严格消毒。对检出的病马和可疑病马,必须远离健康马厩分别隔离,以防扩大传染。及时处理病马是消灭传染源的重要一环。病马必须进行扑杀后深理或焚烧。
马脑脊髓炎(西部)
马脑脊髓炎(西部)是由西方型马脑脊髓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马传染病。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马脑脊髓炎病毒(西部)属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病毒为等轴对称,有囊膜的球形粒子,大小基本上与东方型马脑脊髓炎病毒相同,其多数物理化学特征亦相同。
东方型马脑脊髓炎病毒以及西方型马脑脊髓炎病毒各毒株之间(包括南北美州的各个毒株),可能存在细微的抗原性差异,但在实验室内多次传代之后,这种抗原性差异有消失的倾向。西方型马脑脊髓炎病毒与东方型马脑脊髓炎病毒的鉴别以及与委内瑞拉马脑脊髓炎病毒的鉴别,最好依靠中和试验,包括交叉保护试验和交叉蚀斑抑制试验。
西方型马脑脊髓炎病毒呈蚊-鸟式传播。
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来说温带地区通常在夏初开始零星发生,夏秋流行,11月中旬以后停息。流行暴发与蚊的密度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11月后开始霜冻、蚊死亡、疾病也就停止发生。
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
西方型马脑脊髓炎病毒能引起马的亚临床感染或轻度发病,致死率在30%以下。临床症状与东方型马脑脊髓炎相同。
西方型马脑脊髓炎病变比东方型轻,血管周围管套和炎性细胞结节的分布与东方型相似,可能有较多的白质炎症性损伤。小脑浦肯野氏细胞受损显著,有些严重的白质症灶可融合为囊性空腔。当轻度感染时,脑内出现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受损白质区出现斑状脱髓鞘和囊腔形成。
诊断与疫情报告
诊断马脑脊髓炎(西部)最确切的方法是病毒分离。但马脑脊髓炎(西部)病毒则不易从马脑组织中分离到。脑组织是分离病毒的首选组织,但也曾从其它器官如肝、脾中分离到病毒。
血清学试验有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蚀斑头号数中和试验。
马脑脊髓炎(西部)也未列为我国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我国尚无此病,一旦发现病畜,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现已有商品化的马脑脊髓炎(西部)病毒灭活疫苗供使用。美国准许使用的疫苗为下列组合而成的疫苗:马脑脊髓炎(东部)和马脑脊髓炎(西部)疫苗;马脑脊髓炎(东部)、马脑脊髓炎(西部)和委内瑞拉马脑炎疫苗;马脑脊髓炎(东部)和委内瑞拉马脑炎疫苗。另外,破伤风类毒素和灭活的流感病毒已被加入马脑脊髓炎(东部)和马脑脊髓炎(西部)疫苗;或者马脑脊髓炎(东部)、马脑脊髓炎(西部)和委内瑞拉马脑炎疫苗中组成联苗。
在疫区除了进行必要的预防接种工作,还必须加强饲养管理工作,增强马匹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早期采用对症治疗具有一定效果,可减少病死率。
被病马污染的马厩、马场、诊疗环境饲养管理用具及诊疗器械要进行严格消毒。对检出的病马和可疑病马,必须远离健康马厩分别隔离,以防扩大传染。及时处理病马是消灭传染源的重要一环。病马必须进行扑杀后深理或焚烧。
马传染性贫血
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是由马传贫病毒引起的马、骡、驴的一种传染病。病的特征主要是以发热为主的贫血、出血、黄疸、心脏衰弱、浮肿和消瘦等症状。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马传贫病毒为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病毒在粪、尿中可生存2~5个月。病毒对温度的抵抗能力较弱,煮沸立即死亡。病毒对乙酸较为敏感。
本病主要通过吸血昆虫对健康马多次叮咬而传染。污染的针头、用具、器械等,通过注射、采血、手术、梳刷及投药等可引起本病传播。病马和带毒马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畜在发热期内,血液和内脏含毒浓度最高,排毒量最大,传染力最强。
本病主要是地方流行或散发。一般无严格的季节性和地区性,但在吸血昆虫较多的夏秋季节及森林、沼泽地带发病较多。在新疫区以急性型多见,病死率较高,老疫区则以慢性型、隐性型为多,病死率较低。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根据临床表现,常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隐性四种病型。
急性:高热稽留。发热初期,可视黏膜潮红,轻度黄染;随病程发展逐渐变为黄白至苍白;在舌底、口腔、鼻腔、阴道黏膜及眼结膜等处,常见鲜红色至暗红色出血点(斑)等。病马常出现心搏动亢进、节率不齐、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呈渐进性消瘦,后躯无力,摇晃、步样不稳,急转弯困难。
亚急性型:呈间歇热。一般发热39℃以上,持续3~5天退热至常温,经3~15天间歇期又复发。有的患病马属动物出现温差倒转现象。
慢性型:不规则发热,但发热时间短。病程可达数月或数年。临诊症状及血液变化,发热期明显,无热期减轻或消失,但心肌能和使役能力降低,长期贫血、黄胆、消瘦。
隐性型:无可见临床症状,体内长期带毒。
急性病例病变主要表现败血性变化,可视黏膜、浆膜出现出血点(斑),尤其以舌下、齿龈、鼻腔、阴道黏膜、眼结膜、回肠、盲肠和大结肠的浆膜、黏膜以及心内外膜尤为明显。肝、脾肿大,肝切面呈现特征性槟榔状花纹。肾显著增大,实质浊肿,呈灰黄色,皮质有出血点。
心肌脆弱,呈灰白色煮肉样,并有出血点。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并常有出血。
亚急性和慢性型以贫血、黄疸和单核内细胞增生反应明显。脾脏中度或轻度肿大,坚实,表面粗糙不平,呈淡红色;有的脾萎缩,切面小梁及滤泡明显;淋巴小结增生,切面有灰白色粟粒状突起。不同程度的肝肿大,呈土黄或棕红色,质地较硬,切面呈豆蔻状花纹(豆蔻肝);管状骨有明显的红髓增生灶。
诊断及疫情报告
马传贫病情比较复杂,应进行综合诊断。
1.流行病学诊断:了解近几年来引进马匹的时间、来源及活动范围;调查附近地区有无马传贫的流行,该地区马匹中马血孢子虫病、马锥虫病、钩端螺旋体病及鼻疽的流行情况等。在调查病马的既往病史时,要注意了解发病时间,以往有无发热史,是否曾与马传贫病马有过接触,可疑病马经用抗生素治疗的效果等。
2.临诊和血液学诊断:传贫病马的临诊症状和血液学变化随体温变化而异,进行临诊症状和血液检查,以观察临诊、血液变化与发热的关系。
3.病理学诊断:对自然死亡的病马或在发热期及退热后不久扑杀的病马尸体进行病理学检验,在本病诊断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4.血清学诊断: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免疫荧光抗体试验。
马传染性贫血为我国二类动物疫病,一旦发现病畜,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国际上无可使用的疫苗,国内有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和马传贫驴体反应疫苗。
1.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本品是将牛血清作营养液,培养驴的白细胞,增殖马传贫病毒,并经冻结或冻干后制成。冻结苗于-20℃~-25℃可保存1年,冻干苗于-15℃可保存2年。用于马、骡、驴传染性贫血病的预防。在注射疫苗的地区,每年在蚊虻活动季节前三个月或蚊虻活动季节后,注射一次马传贫弱毒苗,每次皮下注射2毫升,接种后2个月(驴)及3个月(马)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一年左右,保护率马为85%左右,驴几乎达100%。注射后补体结合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转为阳性。
2.马传贫驴体反应疫苗,本品是将致弱后的马传贫病毒,接种于驴体,经一定时间后,采集驴的血浆并经冻冻后制成。在-40℃~-60℃可保存半年。用于马、骡、驴传染性贫血病的预防。马、骡、驴不论品种、年龄、体重、妊娠与否,一律下注射2毫升。马在注射后3个月,骡、驴在注射后2个月,产生免疫力,免疫期2年。对新注苗地区的马,应连续接种3年,以后可隔年注射1次。
被病马污染的马厩、马场、诊疗环境饲养管理用具及诊疗器械要进行严格消毒。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检出阳性马要隔离进行扑杀处理。在不散毒的条件下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烧毁或深埋。
除了进行必要的预防接种工作,还必须加强饲养管理工作,增强马匹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对检出的传贫病马和可疑病马,必须远离健康马厩分别隔离,以防扩大传染。及时处理病马是消灭传染源的重要一环。传贫病马必须进行深理或焚烧。
马流行性感冒
马流行性感冒(简称马流感)是由马流感病毒引起马属动物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干咳、流浆液性鼻液、呈暴发流行、发病率高而死亡率低为特征。
病原及流行病学
马流感病毒为正黏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属成员,有两个血清型。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常用消毒药容易将其灭活,如甲醛、氧化剂、稀酸、卤素化合物(如漂白粉和碘剂)等都能迅速破坏其传染性。对热比较敏感,56℃加热30分钟、60℃加热10分钟、65℃~70℃数分钟即丧失活性。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患马是主要传染源,康复马和隐性感染马在一定时间内也能带毒排毒。本病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康复公马精液中长期存在病毒,因此也可通过交配而传染。
感染动物仅为马属动物,各种年龄、品种及性别的马都易感。
本病流行特征,新的发病区传播迅速,流行猛烈,发病率可高达60%~80%,但病死率低于5%以内。以秋末至初春多发。
临庆症状及病理变化
潜伏期为1~3日,可见发热、咳嗽、流鼻液、流泪。发热为39~41℃,一般在1~2日内下降,咳嗽初期频繁,以后减少,可持续1~2周。多取急性经过,死亡率一般不超过5%。
病变以上呼吸道(鼻、喉、气管及支气管)黏膜卡他性、充血性炎症变化为主。致死性病例可见化脓性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及胸膜炎病变,肠卡他性、出血性炎症,心包和胸腔积液,心肌变性,肝、肾肿大变性。全身淋巴结浆液性炎。
诊断与疫情报告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应与马传染性鼻肺炎、马病毒性动脉炎、马传染性支气管炎相区别。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1.病原检查:采取急性期限病马的鼻腔分泌物,加入青霉素、链霉素各1000U/毫升,置4℃冰箱1~2小时,以每分钟1500转离心15分钟,取上清液接种9~11日龄鸡胚羊膜腔和尿囊腔,置35℃温箱孵育3~4天,取出放普通冰箱冻死,分别收集羊水和尿囊液,进行血凝试验,如出现血凝,可与标准阳性血清作血凝抑制试验,以确定病性。分离培养(通过鸡胚和细胞培养分离感染病毒,前者更适合于病毒分离)、血凝抑制试验(可用于分离株定型)、神经氨酸酶定型试验(需特异性抗血清,一般实验室难以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用于检测病毒抗原)。
2.血清学检查:常用方法为血凝抑制试验。采取同一病马急性期血清和恢复期血清,分别用标准的马甲1型和马甲2型病毒株进行血凝抑制试验,如果恢复期血清的抗体效价比急性期血清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即可诊断为马流行性感冒。
马流行性感冒在我国为二类动物疫病,一旦发现病畜,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马流感病毒疫苗有亚型1和亚型2全病毒灭活疫,或亚单位苗,有加佐剂的,也有不加佐剂的。一种致弱的供鼻内接种的马流感活疫苗,近期在一些国家已经上市。赛马已经广泛使用马流感病毒疫苗。
预防接种马流感双价疫苗,第一年以3个月间隔接种2次,以后每年接种1次。
国内有马流行感冒二联苗,用血凝价640倍的马1型原苗1份加用血凝价1280倍的马2型原苗2份,混合后再加豆油或双脂佐剂1份,充分混悬乳化,每匹马皮下或肌肉注射豆油苗9毫升或双脂苗0.5毫升,第1年注射2次,间隔3个月,以后每年接种1次。
平时无需采取特殊的预防措施,流行发生时按一般传染病处理。马流感的转归良好,只要停止使役,注意护理,保持舍内清洁,无需药物治疗即能很快恢复。为防止并发病,可及时灌取解热消毒药板兰根、金银花等。
药物预防可试用以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