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动物疫病诊断与防治
30344100000018

第18章 马病(13种)(3)

1.食醋熏蒸:每立方米用食醋2~5毫升,在火炉上加热,每次熏蒸30~40分钟,每天1~3次。

2.大蒜汁溶液喷鼻:将大蒜1千克去皮捣成泥状,加水500毫升拌匀,用2~3层纱布包紧挤压,挤出大蒜汁,临用时配成20~30%大蒜汁液,用橡皮球注入器或小型喷雾器向两侧鼻孔各喷15~20毫升,每天1~2次。

马梨形虫病

马梨形虫病又称马巴贝斯虫病,是由驽巴贝斯虫(旧称马焦虫)和马巴贝斯虫(旧称马纳氏焦虫)寄生于马红细胞引起的血液原虫病。以高热、贫血和黄疸为主要症状。

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点

为大型虫体,长2~5微米,直径1.3~3.0微米,成对裂殖子后端相连,是驽巴贝斯虫感染的诊断特征。我国已查明的驽巴贝斯虫的传播媒介蜱有草原革蜱、森林革蜱、银盾革蜱、中华革蜱。

马巴贝斯虫为小型虫体,长度不超过红细胞半径。呈圆形、椭圆形、单梨形、阿米巴形、钉子形、逗点形、短杆形等多种形态。典型的形状为四个梨形虫体以尖端相连成十字形,每个虫体有一团染色质块。红细胞的染虫率达50%~60%。

主要的传播者有6种革蜱、8种璃眼蜱和4种扇头蜱。蜱传播本病为经卵传递,也可经蜱变态过程传递,染病母马也可经胎盘传递给驹。虫体侵人马体后在红细胞内以二分裂法或出芽生殖法繁殖。

马耐过巴贝斯虫后,带虫免疫可长达7年之久,但免疫力随着时间的进展而逐渐下降。马巴贝斯虫与驽巴贝斯虫之间不产生交叉免疫。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本病的潜伏期为10~21天。

病初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流泪,眼睑水肿。出现明显的贫血和黄疸,血红蛋白尿。病后期常发生便秘,干硬的粪球上附有黄色黏液。鼻腔、阴道和第三眼睑的黏膜上出现出血点。病畜迅速消瘦和虚弱。病程一般为7~12天,病死率通常不超过10%,有时可达50%。

尸体消瘦、黄疸、贫血和水肿。心包和体腔积水;脂肪变为胶胨样,并黄染;脾肿大,软化,髓质呈暗红色;淋巴结肿大;肝肿大,充血,褐黄色,肝小叶中央呈黄色,边缘带黄绿色;肾呈黄白色,有时有溢血,肠黏膜和胃黏膜有红色条纹。

诊断与疫情报告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采耳静脉血作涂片,甲醇固定、姬姆萨染色,使用油镜检查出典型的虫体即可确诊。

血清学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马梨形虫病在我国为二类动物疫病,一旦发现病畜,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尚无适用的生物制品。

搞好环境卫生,做好灭蜱工作。严重病例扑杀。有治疗价值的患病动物,隔离治疗,可用三氮脒、咪唑苯脲、锥黄素等药物治疗。

1.三氮脒(贝尼尔、血虫净):肌肉注射,马一次量3~4毫克/千克体重。本品毒性大、安全范围较小,应用治疗量也会出现起卧不安,频频排尿,肌肉震颤等不良反应,连续应用时应谨慎。

2.咪唑苯脲:按2~3毫克/公斤体重,配成10%溶液皮下或肌肉注射效果很好。

3.锥黄素 按3~4毫克/公斤体重,配成0.5%~1%溶液静脉注射,症状未见减轻时,间隔24小时注射一次。

对于本病可以进行早期预防,可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可在3~6月份实行药物预防注射,利用克虫丁按每10公斤体重0.2毫繁荣昌盛进行皮下注射。利用0.04%除癞灵液对畜体进行灭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和预防措施。

马鼻肺炎

马鼻肺炎是由马疱疹病毒1型和4型引起马属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以发热、白细胞减少、呼吸道卡他为特征。妊娠母马感染本病时,易发生流产,故有马病毒性流产之称。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马疱疹病毒1型又称马流产病毒,4型又名马鼻肺炎病毒,均为疱疹病毒科甲亚科水痘病毒属成员。

本病原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不能在宿主体外长时间存活,能被很多表面活性剂灭活,0.35%的甲醛溶液可迅速灭活病毒。

传染源为病马和带毒马。本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消化道以及交配也可传染。仅马属动物感染,疫区以1~2岁马多发,3岁以上马呈隐性感染。本病在易感马群中有高度传染性,一般常呈地方流行性,幼驹断乳期多发。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本病潜伏期为2~10天。

病畜表现为发热,呼吸道卡他,流鼻液,结膜充血、水肿。无继发感染1~2周可痊愈。有的继发肺炎、咽炎、肠炎、屈腱炎及腱鞘炎。临床分为两型。

鼻腔肺炎型:多发生于幼龄马,潜伏期为2~3天,发热、结膜充血、浮肿、下颌淋巴结肿大,流鼻液,伴有中性粒细胞减少。无继发感染一周可痊愈。如并发肺炎、咽炎、肠炎,可引起死亡。

流产型:见于妊娠母马,潜伏期长,多在感染1~4个月后发生流产。少数足月生下的幼驹,多因异常衰弱、重度呼吸困难及黄疸,于2~3天内死亡。

鼻腔肺炎患驹上呼吸道黏膜炎性充血和糜烂。肺脏充血水肿,肝脏、肾脏及心脏实质变性,脾脏及淋巴结肿胀、出血。

流产胎儿以可视黏膜黄染、肝包膜下灶性坏死和检出细胞核内包涵体为主要病理特征。胎儿体表外观新鲜,皮下常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出血,可视黏膜黄染。心肌出血,肺水肿和胸水、腹水增量。肝包膜下散在针尖大到粟粒大灰黄色坏死灶。组织学检查,可在坏死灶周围细胞、小叶间胆管上皮细胞和肺细支气管上皮内,发现嗜酸性核内包涵体。肺脏可见支气管上皮细胞坏死。肺泡上皮细胞核内有包涵体,脱落的支气管上皮细胞使很多细支气管堵塞。脾淋巴组织呈现以细胞核破裂为特征的坏死,类似变化也见于淋巴结和胸腺。

诊断及疫情报告

在秋冬季节,马群中发生传播快速、症状温和的上呼吸道感染时,首先应考虑到本病,但应与马腺疫、马流行性感冒、病毒性动脉炎相区分,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1.病原检查:取鼻黏膜细胞,制成抹片,做HE染色,显微镜检查嗜酸性核内包涵体,或应用免疫荧光法直接检查流产马胎儿组织中的特异性抗原。从急性病例采取鼻汁,用周龄仓鼠肾、猪胎肾、马或驴胎肾以及皮肤细胞等,分离培养病毒。

2.血清学检查:病毒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马鼻肺炎在我国为三类动物疫病,一旦发现病畜,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已有商品化的弱毒苗和灭活苗。疫苗能有效降低母马流产率,并能缓和小马临床呼吸症状,但不能取代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由于疫苗的免疫保护期相当短,每隔一定时间就应再免。加强免疫的时间和剂量,应根据其各自生产厂家的说明书,以及不同疫苗所制定的免疫程序来确定。

我国目前尚无疫苗生产,既没有自己的弱毒疫苗株,也没有引进生产国外现成的疫苗。在欧美一些国家,疫苗已列入为繁殖育成马场的常规防疫措施。

执行一般性卫生防疫措施,加强妊娠马的饲养管理,不与流产母马、胎儿和鼻肺炎患畜接触。对流产母马要及时隔离(至少6周)防止接触传播。流产的排泄物、胎儿污染的场地、用具要严格消毒。

目前对马鼻肺炎感染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对经过温和的上呼吸道炎症,可不进行处置。为了预防继发细菌性肺炎或对发生并发症的马匹,应使用抗生素、磺胺等药物进行治疗(连续用药4~6天)。对流产母马,应妥善护理,停止使役,休息2~3周,直至完全恢复正常。

马病毒性动脉炎

马病毒性动脉炎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特征为病马体温升高,步态僵硬,驱干和外生殖道水肿,眼周围水肿,鼻炎和妊娠马流产。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马病毒性动脉炎病毒是一种有囊膜、单股RNA病毒,冠状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只有一个血清型。病毒对胰蛋白酶有抵抗力,但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敏感。病毒在低温条件下极稳定,在-20℃保存7年仍有活性。4℃保存35天。37℃仅存活2天。56℃30分钟使其灭活。

该病主要是通过呼吸系统和生殖系统传染。患病马在急性期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将病毒传给同群马或与其相接触的马。流产马的胎盘、胎液、胎儿亦可传播本病。长期带毒的种公马可通过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的方式把病毒传给母马。通过饲具、饲料、饲养人员的接触也能将病毒传给易感马。人工接种病毒于怀孕母马及幼驹,可使50%的幼驹死亡,母马则发生流产。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本病的典型症状是发热,一般感染后3~14天体温升高达41℃,并可持续5~9天。病马出现以淋巴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白细胞减少症,临诊病期大约14天。表现厌食、精神沉郁、四肢严重水肿,步伐僵直,眼、鼻分泌物增加,后期为脓性粘液,发生鼻炎和结膜炎。面部、颈部、臀部形成皮肤疹块。有的表现呼吸困难、咳嗽、腹泻、共济失调,公马的阴囊和包皮水肿,马驹和虚弱的马可引起死亡。怀孕母马流产,其流产可达90%以上。母马痊愈后很少带毒,而大多数公马恢复后则成为病毒的长期携带者。

死亡病例最主要的剖检变化是全身较小动脉管内肌层细胞的坏死,内膜上皮的病变导致特征性的出血和水肿以及血栓形成和梗死。常见大叶性肺炎和胸膜渗出物,发生全身性动脉炎的结果,所有浆膜和粘膜以及肺和中隔等都有点状出血。肾上腺上也有出血,在心、脾、肺、肾、怀孕母马的子宫、眼结膜、眼脸、膝关节或跗关节以下的皮下组织以及阴囊和睾丸内,均能发现出血及水肿变化。盲肠和结肠的粘膜坏死。恢复期病马的慢性损害包括广泛的全身性动脉炎和严重的肾小球性肾炎。

诊断及疫情报告

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和特征病变(即小动脉内膜发生变性、坏死、水肿和白细胞浸润)并结合流行情况可以作出诊断。确诊应通过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同时应注意与马传染性鼻肺炎、马流感、马副伤寒流产相区别。

马病毒性动脉炎未列为我国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我国尚无此病,一旦发现病畜,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国外已经有几种马病毒性动脉炎的实验性和商品化疫苗被研制出来,目前有两种商用组织培养苗。一种是经马和兔细胞培养物多次连续传代致弱后的弱毒疫苗,该疫苗允许用于公马、未孕母马和非种用马。另一种为灭活苗,该苗是将病毒在马细胞上繁殖后将培养物过滤,化学灭活,然后加可代谢分解的佐剂,混合而制成的,该苗可用于非种马和种马,不应用于孕马。

平时加强口岸检疫,严防本病传入,一旦发生本病,应立即采取隔离病马、对病马污染的环境彻底消毒、对出现并发症的马匹对症治疗等综合性防疫措施。特别是种公马,除对其加强护理外,还需隔离3~4周后才能参加配种。流产母马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流产胎儿污染环境,是造成疾病扩散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环境卫生的消毒也是杜绝本病的重要措施。

马鼻疽

马鼻疽是由鼻疽伯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但主要流行于马、骡、驴等马属动物中。以在鼻腔、喉头、气管黏膜或皮肤上形成特异性鼻疽结节、溃疡或斑痕,在肺、淋巴结或其他实质器官发生鼻疽性结节为特征。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