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猪感染猪囊虫病,如虫量较少,侵害轻微,而猪抵抗力又较强时,常不表现明显症状。感染严重的猪,临床表现营养不良,生长受阻,消瘦,贫血和水肿,前肢僵硬,叫声嘶哑,短时干咳,呼吸急促。小猪常吃食正常,但生长缓慢。有的眼底或舌下有突起结节,有的两肩明显外张,臀部不正常,呈肥胖宽阔的狮体形状,个别猪逐渐瘦弱、衰竭、死亡。如虫体寄生在脑部,能引起神经症状,还会破坏大脑的完整性,降低机体的防御能力,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若寄生在眼部,会引起视力障碍,严重者可失明;寄生于眼睑或舌部表面时,寄生处呈现豆状肿胀。
剖检轻症病猪无明显临诊表现,重症病猪发育迟缓并因肌肉水肿而使肩部、臀部、前胸、后躯及四肢异常肥大,体中部窄细,猪体呈哑铃状。严重感染的猪肉,呈苍白色而湿润。除在各部分肌肉中可发现囊尾蚴外,亦可在脑、眼、肝、脾、肺甚至淋巴结与脂肪内找到;初期囊尾蚴外部有细胞浸润现象,继之发生纤维性变,约半年后囊虫死亡并逐渐钙化。
诊断及疫情报告
猪囊尾蚴病的生前临床诊断较困难,根据其临床特点可按以下方法进行。一是听病猪喘气粗,叫声嘶哑;二是看病猪肩胛、颜面部肌肉宽松肥大,眼球突出,整个猪体呈哑铃形;三是检查舌部,眼结膜和股内侧肌,可触摸到颗粒磁硬结节。确诊需进行剖解或免疫学检查。
如在眼睑和舌的边缘以及舌下系带部位发现因幼虫寄生而造成的豆状结节,可基本确诊。宰后检验一般靠肉眼发现囊虫,按照规程规定,主要检验部位为咬肌、深腰肌和膈肌,其他可检部位为心肌、肩胛外侧肌和股内侧肌。
实验室诊断可采取粪便检查;压片检查;免疫学检查(应用间接血细胞凝集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猪囊尾蚴病为我国二类动物疫病,一旦发现病畜,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通报同级卫生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尚无可用的疫苗。近年来,国内外有人用猪囊尾蚴匀浆制成抗原对猪进行免疫接种,获得了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还有人用囊尾蚴培养液制成抗原,也获得了88.9%保护力。
在该病可能存在的地区,人、畜要定期服药预防,仔猪断奶后驱虫1次,以后每隔1~2个月驱虫1次;种公猪每年驱虫1次,因多数驱虫药会损伤精子,需选用高效低毒的药物驱虫;母猪在妊娠期内不宜驱虫,以免损伤胎儿。搞好粪便的管理与处理,做到人有茅厕猪有圈,改变“连茅圈”养猪和利用人、鸡的生粪便喂猪的不良习惯。病人、病猪排出的粪便应挖坑深或泥封进行生物热处理,以杀死幼虫、虫卵,切断传染源,防止污染。生肉、熟肉、蔬菜分放,切勿混淆;切肉的砧板、刀具也应有别或经彻底洗刷、消毒后再用,以防造成污染而引起感染。加强肉品卫生检验。
猪囊尾蚴病的治疗:
1.吡喹酮,按50毫克/千克体重给药,每天1次,混于饲料内服用,连用3天;也可接60~100毫克/千克体重给药,与液体石蜡1:5比例制成混悬液,分多点肌肉注射。
2.丙硫咪唑,按60~65毫克/千克体重给药,用橄榄油或豆油制成6%混悬液肌肉注射。也可按20毫克/千克体重给药,1次口服,隔48小时再服1次,连用3次即可治愈。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猪群发生以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症状为特征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原体为动脉炎病毒属的成员,是一种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呈球型,直径为55~60纳米。病毒有2个血清型,即美洲型和欧洲型,我国分离到的毒株为美洲型。病毒对酸、碱都较敏感,尤其很不耐碱,一般的消毒剂对其都有作用,但在空气中可以保持3周左右的感染力。
在自然流行中,仅猪感染发病,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可感染,但不同年龄的猪,其易感性有一定差异。母猪和仔猪较易感,发病症状较严重。
患病猪和隐性感染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病猪的分泌物、排泄物都可带毒排毒,耐过猪只可长期带毒。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主要感染途径为呼吸道,空气传播、接触传播、精液传播和垂直传播为主要的传播方式,病猪、带毒猪和患病母猪所产的仔猪以及被污染的环境、用具都是重要的传染源。此病在仔猪中传播比在成猪中传播更容易。当健康猪与病猪接触,如同圈饲养,频繁调运,高度集中,都容易导致本病发生和流行。猪场卫生条件差,气候恶劣、饲养密度大,可促进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流行。老鼠可能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的携带者和传播者。
临症症状及病理变化
各种年龄的猪发病后大多表现有呼吸困难症状,但具体症状不尽相同。
母猪染病后,初期出现厌食、体温升高、呼吸急促、流鼻涕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少部分(2%)感染猪四肢末端、尾、乳头、阴户和耳尖发绀,并以耳尖发绀最为常见,个别母猪拉稀,后期则出现四肢瘫痪等症状,一般持续1~3周,最后可能因为衰竭而死亡。怀孕前期的母猪流产,怀孕中期的母猪出现死胎、木乃伊胎,或者产下弱胎、畸形胎,哺乳母猪产后无乳,乳猪多被饿死。
公猪感染后表现咳嗽、打喷嚏、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和运动障碍、性欲减弱、精液质量下降、射精量少。
生长肥育猪和断奶仔猪染病后,主要表现为厌食、嗜睡、咳嗽、呼吸困难,有些猪双眼肿胀,出现结膜炎和腹泻,有些断奶仔猪表现下痢、关节炎、耳朵变红、皮肤有斑点。病猪常因继发感染胸膜炎、链球菌病、喘气病而致死。如果不发生继发感染,生长肥育猪可以康复。
哺乳期仔猪染病后,多表现为被毛粗乱、精神不振、呼吸困难、气喘或耳朵发绀,有的有出血倾向,皮下有斑块,出现关节炎、败血症等症状,死亡率高达60%。仔猪断奶前死亡率增加,高峰期一般持续8~12周,而胚胎期感染病毒的,多在出生时即死亡或生后数天死亡,死亡率高达100%。
剖检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死猪,主要眼观病变是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并伴有细胞浸润和卡他性肺炎区,肺水肿,在腹膜以及肾周围脂肪、肠系膜淋巴结、皮下脂肪和肌肉等处发生水肿。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鼻黏膜上皮细胞变性,纤毛上皮消失,支气管上皮细胞变性,肺泡壁增厚,膈有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母猪可见脑内灶性血管炎,脑髓质可见单核淋巴细胞性血管套,动脉周围淋巴鞘的淋巴细胞减少,细胞核破裂和空泡化。
诊断与疫情报告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作实验诊断。
1.病原分离和鉴定:从病猪的血清、腹水和组织器官中分离病毒,并采用特异性抗血清免疫染色来鉴定病毒。
2.血清试验: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试验和血清中和试验。
病料采集:采集流产死胎、新生仔猪的心、肺、脑、肝、肾、扁桃体、脾、外周血白细胞、支气管外周淋巴结、胸腺和骨髓等,制成匀浆用于病毒分离;也可采取发病母猪的血清、血浆、外周白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本病应与其它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应与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猪瘟、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病、猪脑心肌炎、猪血凝性脊髓炎以及其他细菌性疾病进行区分。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为我国二类动物疫病,一旦发现病畜,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目前国内外已推出商品化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弱毒疫苗和灭活苗,国内也有正式批准的灭活疫苗。然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弱毒疫苗的返祖毒力增强的现象和安全性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担忧。国内外有使用弱毒疫苗而在猪群中引起多起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暴发,因此,应慎重使用活疫苗。虽然灭活疫苗的免疫效力有限或不确定,但从安全性角度来讲是没有问题的,因此在感染猪场,可以考虑给母猪接种灭活疫苗。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灭活疫苗(Ch-1a株),用于预防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2~8℃保存,有效期为10个月。免疫期为6个月。颈部肌肉注射。母猪,在怀孕40日内进行初次免疫接种,间隔20日后进行第2次接种,以后每隔6个月接种1次,每次每头4毫升;种公猪,初次接种与母猪同时进行,间隔20日后进行第2次接种,以后每隔6个月接种1次,每次每头为4毫升;仔猪,15~21日龄接种1次,每头2ml毫升。屠宰前21日不得进行接种。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建立稳定的种猪群,不轻易引种。禁止从疫区引进种猪。引进猪要进行严格检疫,防止本病传入。引入后必须建立适当的隔离区,做好监测工作,一般需隔离检疫4~5周,健康者方可混群饲养。
建立健全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定期对猪舍和环境进行消毒,保持猪舍、饲养管理用具及环境的清洁卫生,一方面可防止外面疫病的传人,另一方面通过严格的卫生消毒措施把猪场内的病原微生物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降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感染猪群的发生率和继发感染机会。
对发病猪场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扩散。对流产的胎衣、死胎及死猪都做好无害处理,产房彻底消毒。
对有临床症状猪只进行隔离治疗:
1.葡萄糖生理盐水100毫升、利巴韦林100毫克(1毫升)、头孢拉定1克、地塞米松2毫升混合静注;
2.葡萄糖生理盐水100毫升、科特壮3毫升、维生素C2毫升混合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