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衣原体病
禽衣原体病又名鹦鹉热、鸟疫,是由鹦鹉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以呼吸道和消化道病变为特征,不仅会感染家禽和鸟类,也会危害人类的健康,给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危害。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衣原体是介于立克次体和病毒之间的一种病原微生物,以原生小体和网状体两种独特形态存在。原生小体是一种小的、致密的球形体,不运动,无鞭毛和纤毛,是衣原体的感染形态。网状体是细胞内的代谢旺盛形态,通过二分裂方式增殖。网状体比原生小体大,渗透性差,在发育过程中能合成自己的DNA、RNA和蛋白质。将感染组织的压印涂片经适当固定后,用姬姆萨染色呈现深紫色,圆形,单个或纵状排列。用5%碘和16%碘化钾酒精溶液染色感染衣原体的组织切片或感染衣原体的单层细胞培养物,可以看到包涵体。衣原体可以在鸡胚、细胞培养物和常用的哺乳动物细胞中生长繁殖,也能在小白鼠、豚鼠中培养。四环素、氯霉素和红霉素对衣原体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青霉素抑制能力较差。衣原体对杆菌肽、庆大霉素和新霉素不敏感。衣原体对能影响脂类成分或细胞壁完整的化学因子非常敏感,容易被表面活性剂如季胺类化合物和脂溶剂等灭活。70%酒精、3%双氧水、碘配溶液和硝酸银等几分钟便可将其杀死。
衣原体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呼吸道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其次是经口感染。吸血昆虫也可传播该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秋冬和春季发病最多。饲养管理不善、营养不良、阴雨连绵、气温突变、禽舍潮湿、通风不良等应激因素,均能增加该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该病是一种世界性疾病,流行范围很广,已发生于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感染禽类近140多种。衣原体的感染在我国普遍存在。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鸡对鹦鹉衣原体引起的疾病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只有幼年鸡发生急性感染,出现死亡,真正发生流行的较少。急性病鸡发生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肝脏肿大。大多数自然感染的鸡症状不明显,并且是一过性的。鸭衣原体病是一种严重的、消耗性的并常致死的疾病。幼鸭发生颤抖、共济失调和恶病质,食欲丧失并排出绿色水样肠内容物,在眼及鼻孔周围有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随着病程的发展,病鸭消瘦,死于痉挛。发病率为10%~80%,死亡率为0~30%,这取决于感染时的年龄、是否并发沙门菌病。
剖检病变为胸肌萎缩,全身性浆膜炎明显。常伴有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肝脏大、肝周炎和脾肿大。有些肝脏和脾脏有灰色或黄色坏死灶。
鹅发生衣原体病时,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与鸭相似。感染衣原体的火鸡症状是恶病质、厌食,体温升高。病禽排出黄绿色胶冻状粪便,严重感染的母火鸡产蛋率迅速下降。死亡率4%-30%。剖检病变为心脏肿大,心外膜增厚、充血,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肝脏肿大,颜色变淡,表面覆盖有纤维素。气囊膜增厚,腹腔浆膜和肠系膜静脉充血,表面覆盖泡沫状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
诊断与疫情报告
本病的诊断必须进行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必要时进行动物接种和血清学试验。可通过间接补体结合反应、间接血凝反应或酶标抗体法来检出抗体。采取发病初期和康复后的双份血清,测出的抗体效价有意义。
怀疑为衣原体病时必须与巴氏杆菌病区别开来,特别是火鸡的巴氏杆菌病其症状和病理变化与衣原体病相似。火鸡的衣原体病还易与大肠杆菌病、支原体病、禽流感等相混淆,因而在诊断上应注意鉴别,以免误诊。
禽衣原体病尚未列入我国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疫苗与防治
该病尚无有效疫苗,预防应加强管理,建立并严格执行防疫制度。经常清扫环境,鸡舍和设备在使用之前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严格禁止野鸟和野生动物进入鸡舍。发现病禽立即淘汰,并销毁被污染的饲料,禽舍用2%甲醛溶液、2%漂白粉或0.1%新洁尔灭喷雾消毒。清扫时应避免尘土飞扬,以防止工作人员感染。
引进新品种或每年从国外补充种禽的场家,尤其是从国外引进观赏珍禽时,应严格执行国家的动物卫生检疫制度,隔离饲养,周密观察。
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对该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剂量为每100千克饲料中加20克~30克。红霉素每100千克饲料中加5克~10克或1升水中加0.1克~0.2克,连用3~5天,效果明显。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冠状病毒属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融性的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疾病。以气管罗音、咳嗽和打喷嚏为其特征。此外,幼鸡可出现流鼻涕,在蛋鸡群则通常发生产蛋量下降。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能在10~11胚龄的鸡胚中生长,自然病例病毒初次接种鸡胚,多数鸡胚能存活,少数生长迟缓。但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对鸡胚的毒力增强,至第10代时,可在接种后的第10天引起80%的鸡胚死亡。
大多数病毒株在56℃15分钟失去活力,但对低温的抵抗力则很强,在-20℃时可存活7年。一般消毒剂,如1%来苏儿、1%石炭酸、0.1%高锰酸钾、1%福尔马林及70%酒精等均能在3~5分钟内将其杀死。
病鸡是传染源。病毒可经由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主要经过呼吸道传染,也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及饲养管理用具,经过消化道而传染。
本病仅发生于鸡。各种年龄的鸡都易感,但雏鸡发病最严重,死亡率也高。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人工感染发病试验表明,相对4~6周龄鸡而言,2周龄的小鸡最易感、症状最严重、排毒时间最长、抗体滴度最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传染性极强。如果鸡群过于拥挤、鸡舍寒冷、通风不良、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饲料供应不足等,均可促进本病发生。秋冬季节易流行。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18~36小时,自然感染的潜伏期长。病鸡无明显症状,常常突然发病,出现呼吸道症状,并迅速波及全群。雏鸡表现为伸颈、张口呼吸、咳嗽,有特殊的呼吸声响,随着病情发展,全身症状加重,精神沉郁、不食、羽毛松乱、翅膀下垂、怕冷,常挤在一起。成年鸡发病时,主要是呼吸困难、咳嗽、打喷嚏、气管罗音和流鼻涕。蛋鸡产蛋量下降,并产软壳蛋、畸形蛋或粗壳蛋,感染侵害肾脏毒株的病鸡可出现肾炎、肠炎、并见急剧下痢。
病鸡的支气管、鼻腔和窦中有浆液性、黏液性和干酪样渗出物,气囊可能混浊含有黄色干酪样渗出物。在大的支气管周围可见小面积的肺炎。产蛋鸡卵泡充血、出血或变形,甚至在腹腔内可见液体状的卵黄物质。输卵管萎缩,其长度和重量明显减小或发生囊肿。肾病理变化型,呼吸道无明显病理变化,主要病理变化是引起肾肿大、苍白,肾小管和输尿管被尿酸盐结晶充盈并扩张,肾脏外观呈花斑状。
诊断与疫情报告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的确诊需作病毒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
1.病毒分离与鉴定:可取急性早期病鸡气管(粘液)、肺、肾等组织,制成10%的悬液(含青、链霉素各1000~2000U/毫升,置4℃处理1小时),接种9~11日龄鸡胚尿囊,37℃培养32~36小时。经电镜形态观察、血凝试验、动物试验和病毒中和试验鉴定病毒。
2.血清学诊断:琼脂扩散试验较为准确,一般要采取发病后期血清,或于早期及晚期各采血清1份作对比试验,更有诊断意义。中和试验一般采取变量病毒恒量血清法或恒量病毒变量血清法进行。间接血凝试验可用20倍浓缩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胚液致敏红细胞(绵羊或家兔的)与被检血清进行微量凝集试验。
在临床上应与新城疫、传染性喉气管炎及传染性鼻炎等相区别,新城疫一般要比传染性支气管炎更为严重,在雏鸡中有时可见神经症状,而产蛋鸡群产蛋量的下降要比患本病时更为明显;传染性喉气管炎在鸡群中的扩散与本病相比很少发生于雏鸡,而本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鸡;传染性鼻炎的病鸡常见面部肿胀,而在本病则很少见。此外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与能引起肾病理变化的某些传染性法氏囊病相比,法氏囊病理变化不明显。
传染性支气管炎列入我国二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常用的疫苗有活苗(弱毒苗)和灭活苗两种。弱毒疫苗是经鸡胚连续传代致弱的毒株,能使呼吸道产生良好的局部免疫。某些弱毒疫苗可能在鸡群中反复传代而存在毒力返强的风险,但只要免疫程序得当,可以达到活疫苗的安全使用。使用灭活疫苗可以避免活疫苗免疫带来的问题。灭活疫苗必须逐鸡接种,而且除非预先使用活疫苗,否则接种一次灭活苗免疫常常不能有效保护鸡群。现已有与新城疫联合的二联弱毒疫苗和二联灭活疫苗,有的国家还有多价灭的疫苗,包括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呼吸孤病毒和减蛋综合征-76抗原。
目前对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但发病的鸡群可使用抗菌药物,以防止继发感染。
通常采用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鸡舍环境卫生,保持通风良好,定期进行消毒等措施有利于本病的防制。此外,主要是采取免疫接种的方法来预防本病。
1.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IBH120),用于健康鸡群的正常免疫接种和紧急免疫接种,以预防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可采用滴鼻、点眼或饮水免疫法。滴鼻免疫,每只鸡滴鼻1~2滴(0.03毫升)。饮水免疫剂量加倍,其饮水量根据鸡龄大小而定,一般5~10日龄鸡每只5~10毫升;20~30日龄鸡每只10~20毫升;成鸡每只20~40毫升。-15℃以下保存,有效期12个月。
2.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IBH52),用于健康鸡群的加强免疫接种,以预防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可采用滴鼻、点眼或饮水免疫法。滴鼻免疫,每只鸡滴鼻1~2滴(0.03毫升)。饮水免疫剂量加倍,其饮水量根据鸡龄大小而定,一般3~4周龄鸡每只10~20毫升;成鸡每只20~40毫升。-15℃以下保存,有效期12个月。
3.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IBN),用于健康鸡群的正常免疫接种和紧急免疫接种,以预防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可采用滴鼻、点眼或饮水免疫法。滴鼻免疫,每只鸡滴鼻1~2滴(0.03毫升)。饮水免疫剂量加倍,其饮水量根据鸡龄大小而定,一般5~10日龄鸡每只4~6毫升;20~30日龄鸡每只6~12毫升;成鸡每只20~40毫升。-15℃以下保存,有效期12个月。
4.鸡新城疫、产蛋下降综合征、传染性支气管炎三联灭活疫苗,适用于健康种鸡和蛋鸡群在开产前2~4周进行免疫接种,以预防新城疫、产蛋下降综合征及呼吸型、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种鸡40~42周龄加强免疫,利于雏鸡获得高水平母源抗体。每只鸡颈背部下1/3处皮下或胸部肌肉注射0.5毫升。2℃~8℃保存,有效期12个月。
5.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三联灭活疫苗,用于健康种鸡,以预防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免疫期为4个月。开产前1个月左右每只鸡颈部皮下或肌肉注射0.5毫升。2℃~8℃保存,有效期12个月;20℃以下保存,有效期6个月。
6.鸡新城疫、产蛋下降综合征、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四联灭活疫苗,用于健康种鸡和蛋鸡群,开产前2~4周接种,以预防新城疫、产蛋下降综合征、呼吸型、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种鸡40~42周龄加强免疫,利于雏鸡获得高水平母源抗体。蛋鸡开产前2~4周、种鸡种鸡40~42周龄接种,每只鸡颈部下1/3处皮下或胸部肌肉注射0.5毫升。2℃~8℃保存,有效期12个月。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是由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特征是病鸡呈现呼吸困难和咳出血性渗出物。喉部和气管黏膜肿胀、出血并形成糜烂。病初,患部细胞的胞核内有包涵体。传播快,死亡率高。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本病的病原为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属,该病毒核酸型为双股DNA。有囊膜。病毒大量存在于病鸡的气管组织及其渗出物中,肝、脾和血液中含量少。病毒容易在鸡胚中繁殖,使鸡胚感染后2~12天死亡。该病毒的抵抗力弱,对一般消毒剂都敏感,如3%来苏儿或1%苛性钠溶液1分钟即可杀死病毒,而低温冷冻后的病毒在冰箱中可存活10年之久。
病鸡和康复后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经呼吸道及眼内感染。以飞沫感染为主,鸡之间水平传播,也能通过污染的鸡舍、器具和人等感染。
在自然条件下,本病主要侵害鸡,鸡的品种、性别、日龄和季节等对本病的感受性没有差别,但以成年鸡的症状最为特征,野鸡、孔雀、幼火鸡也可感染。本病在易感鸡群内传播很快,感染率90~100%,病死率5~70%,一般平均10~20%之间。本病最早是1925年在美国发现,到目前世界各国均有发生。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潜伏期在自然感染后6~12天,气管内感染的为2~4天。急性感染的特征性症状为流涕和湿性罗音,随后出现咳嗽和喘气。严重病例以明显的呼吸困难和咳出血样黏液为特征。病程随病变的严重程度有所不同,多数鸡在10~14天内康复。
气管和喉部组织病变为主要特征。喉部气管黏膜肿胀、出血、糜烂,并常带有黄白色纤维索性干酪样假膜。取发病后2~3天病鸡的气管上皮作涂片,用姬姆萨染色,可见喉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内有典型的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诊断与疫情报告
依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当症状不典型,难以与其他疾病相区别时,可作实验检查。
1.病毒的分离。以病鸡的气管分泌物或组织悬液作为接种材料。
(1)鸡接种在气管内或气囊内。如有本病病毒存在时,接种后1~3天出现呼吸道症状,2~5天出现典型的喉头和气管病变。
(2)鸡胚鸡胚的尿囊膜有高度的感受性,可以形成明显的病班,可见到核内包涵体团块。
(3)细胞培养在鸡或鸡胚肾细胞上能良好增殖。感染细胞由于融合性变化而形成台胞体,所以形成明显的细胞病变,台胞体内可见到核内包涵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