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荧光抗体法本法是一种快速而特异性高的检出病毒抗原诊断方法。把发生病变的喉头和气管黏膜组织制作冰冻切片或涂抹标本进行检查。在感染后2~5日出现包涵体的最盛期,上皮细胞内可看到大量病毒存在。
传染性喉气管炎列入我国二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常用的是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活疫苗,系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K317株接种SPF鸡胚培养,收获感染的鸡胚液,加适当稳定剂,经冷冻真空干燥制成。用于预防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适用于5周龄以上鸡。免疫持续期为6个月。采用滴眼法接种疫苗,每只鸡滴眼1滴(0.03毫升)。蛋鸡须在5周龄经第一次接种后,在产蛋前再接种1次。-15℃以下保存,有效期12个月。
本病的传播主要在鸡之间水平传播,所以必须作到引鸡时严格隔离检疫,平时做好防疫消毒、卫生管理等工作。一旦有病毒侵入养鸡场,如果不注意可导致本病长期存在。因为发病的鸡耐过后,还有相当数量的带毒鸡,能长期持续排毒,所以被本病感染的鸡群应迅速处理,禁止轻易移动鸡只,并对污染鸡舍、用具等彻底消毒1个月后方可引入鸡只。
对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只能对症治疗。在本病流行时,用高免血清作紧急接种。
禽支原体病(鸡毒支原体)
禽支原体病(鸡毒支原体)是由鸡毒支原体感染引起禽的呼吸道症状为主的慢性呼吸道病,其特征为咳嗽、流鼻液、呼吸道罗音和张口呼吸。疾病发展缓慢,病程长,成年鸡多为隐性感染,可在鸡群长期存在和蔓延。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国,也是危害养鸡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鸡毒支原体,呈细小球杆状,用姬姆萨氏染色着色良好。
本菌为好氧和兼性厌氧,在液体培养基分解葡萄糖产酸。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培养3~5d可形成微小的光滑而透明的露珠状菌落,能凝集鸡和火鸡红细胞。
本支原体接种7日龄鸡胚卵黄囊中,只有部分鸡胚在接种后5~7天死亡,如连续在卵黄囊继代,则死亡更加规律,病变更明显。
鸡毒支原体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对热敏感,45℃1小时或50℃20分钟即被杀死,经冻干后保存4℃冰箱可存活7天。
鸡和火鸡对本病有易感性,4~8周龄鸡和火鸡最敏感,纯种鸡比杂种鸡易感。病鸡和隐性感染鸡是本病的传染源。本病的传播有垂直和水平传播两种方式。病原体可通过飞沫和尘埃经呼吸道传播,也可以通过饮水、饲料、用具传播。另外,配种时也能传播。
本病在鸡群中传播较为缓慢,但在新发病的鸡群中传播较快。根据所处的环境因素不同,病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如拥护,卫生条件差,气候变化,通风不良,饲料中维生素缺乏和不同日龄的鸡混合饲养,均可加剧病的严重性和促使死亡率增高。如继发感染时,能使本病更加严重,其中主要有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鸡嗜血杆菌和大肠杆菌等。带有鸡毒支原体的雏鸡,在用气雾和滴鼻法进行新城疫弱毒疫苗免疫时,能激发本病的发生。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寒冷季节流行严重,成年鸡则多表现散发。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人工感染潜伏期为4~21天。幼龄鸡发病,症状比较典型,表现为浆液或浆液黏液性鼻液,鼻孔堵塞、频频摇头、喷嚏、咳嗽,还见有窦炎、结膜炎和气囊炎。当炎症蔓延下部呼吸道时,则喘气和咳嗽更为显著,有呼吸道罗音。病鸡食欲不振,生长停滞。后期因鼻腔和眶下窦中蓄积渗出物则引起眼睑肿胀,症状消失后,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成年鸡很少死亡。幼鸡如无并发症,病死率也低。
产蛋鸡感染后,只表现产蛋量下降和孵化率低,孵出的雏鸡生活力降低。
火鸡感染火鸡支原体时,常呈窦炎、鼻侧的窦部出现肿胀,有的病例不出现窦炎,但呼吸道症状显著,病程可延长数周至数月。雏火鸡有气囊炎。滑液膜支原体引起鸡和火鸡发生急性或慢性的关节滑液膜炎,腱滑液膜炎或滑液囊炎。
单纯感染鸡毒支原体的病例,眼观变化见鼻道、气管、支气管和气囊内含有混浊的黏稠渗出物。气囊炎以致气囊壁变厚和混浊,严重者有干酪样渗出物。
自然感染的病例多为混合感染,可见呼吸道黏膜水肿,充血、肥厚。窦腔内充满黏液和干酪样渗出物。有时波及肺和气囊,如有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时,可见纤维素性肝被膜炎和心包炎。火鸡常见到明显的窦炎。
诊断与疫情报告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但进一步确诊须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检查。
作病原分离时,可取气管或气囊的渗出物制成悬液,直接接种支原体肉汤或琼脂培养基;血清学方法主要用于以血清平板凝集试验最常用,其他还有血凝抑制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禽毒支原体病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鼻炎、曲霉菌病等呼吸道传染病极易混淆,应注意鉴别。
禽支原体病(鸡毒支原体)列入我国二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控制鸡毒支原体感染的疫苗有灭活疫苗和活疫苗两大类。灭活疫苗为油乳剂,可用于幼龄鸡和产蛋鸡。活疫苗主要源于F株和温度敏感突变种S6株。
1.鸡支原体弱毒活疫苗(MG),系用鸡支原体弱毒株抗原加适当稳定剂,经冷冻真空干燥制成。该苗适用于5周龄以上健康鸡群的免疫接种,以预防MG临床症状的发生。可采用滴眼、喷雾法免疫。滴眼每只鸡滴眼1滴(0.03毫升)。喷雾免疫,剂量加倍。喷雾器距离鸡高度控制在30~40厘米之间。本疫苗不能与其他活毒疫苗同时免疫,最少间隔1周以上。免疫前后1周不能给鸡群使用抗菌药物,特别是青霉素、土霉素和磺胺。疫苗加稀释后,应放冷暗处,须在1~2小时内用完。-15℃以下保存,有效期12个月。
2.鸡毒支原体活疫苗,系用鸡毒支原体(弱毒F株)接种适宜培养基培养,收获培养物,加适当稳定剂,经冷冻真空干燥制成。用于预防鸡毒支原体引起的禽类慢性呼吸道疾病。可用于1日龄鸡。免疫期为9个月。滴眼接种。接种前2~4日、接种后20日内应停止鸡毒支原体病的治疗药放。不要与鸡城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同时免疫,最少间隔5日左右。用过的疫苗瓶、器具和未用完的疫苗等应进行消毒处理。-15℃以下保存,有效期12个月;2℃~8℃保存,有效期6个月。
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引起鸡抵抗力下降的一切因素。感染本病的鸡多为带菌者,很难根除病原,故必须建立无支原体病的种鸡群。在引种时,必须从无本病鸡场购买。
发生本病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扩散。病鸡隔离、治疗或扑杀,病死鸡应深埋或焚烧。种蛋必须严格消毒和处理,减少蛋的带菌率。
一些抗生素对本病有一定的疗效。目前认为泰乐菌素、壮观霉素、链霉素和红霉素对本病有相当疗效。抗生素治疗时,停药后往往复发,因此应考虑几种药轮换使用。
禽支原体病(滑液支原体)
禽支原体病(滑液支原体)又称传染性滑膜炎,是由滑膜支原体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该病以侵害关节滑液,腱鞘膜和气囊为主,其特征为关节、腱鞘和脚掌肿胀,气囊有干酷物。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滑膜支原体的菌体为多形性球状或杆状体。其他与鸡毒支原体相似。不耐热,低温能长时间存活。常用消毒药可将其杀死。
自然感染鸡、火鸡和珍珠鸡,鸭、鸽等也可感染。急性感染4~16周龄鸡,10~24周龄火鸡,成年鸡少见感染。发病率5~15%,死亡率1~10%。慢性感染可持续终生,平均感染达50%。通过污染空气中飞末或尘埃,经呼吸道感染;被污染的工具、衣服及车辆等均能机械地传播本病病原;也可经卵垂直传播,感染的雏鸡可在幼鸡群中传播本病。水平传播与鸡的密度有关,人为因素在传播中也很重要。
滑膜支原体引起鸡的关节病变和亚临诊呼吸道症状。造成鸡的生长发育不良,种鸡的产蛋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均下降,形成重大经济损失。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潜伏期5~10天。
病雏鸡食欲、饮欲良好,但精神不振,生长停滞,消瘦,脱水,鸡冠苍白,严重时呈紫红色;常腹泻,粪便含有大量白色尿酸盐并带青绿色。同时,跗关节肿胀,跛行,瘫痪。胸骨脊部有时出现起泡或硬结,继而软化为囊肿。在全身症状有所好转后,关节肿胀与跛行持续很久。病菌主要侵害跗关节和爪垫,严重时引起渗出性滑膜炎、滑液囊炎和腱鞘炎。
成鸡发病时,无明显症状,生长缓慢,贫血,消瘦,排黄色稀粪。关节轻微肿胀,体重减轻,产蛋减少20~30%。经呼吸道感染的鸡在4~6周时,可表现轻度啰音或咳嗽,喷嚏,流鼻涕等,或无症状。
火鸡发病时与鸡的症状相似。跛行最明显,跛行的火鸡可一个或多个关节,常有热而波动的肿胀,偶有胸骨滑液囊增大。严重感染的火鸡体重减轻。
病理变化主要见脾、肝、肾肿大,气囊有时混浊增厚。受侵害关节常见腱鞘炎、滑膜炎和骨关节炎。受害关节腔内、滑液囊、肌腱鞘(龙骨也有)有灰白色渗出物或干酪样物质,有时关节腔内干燥无滑液,跗关节、足掌肿胀,足趾下有时溃破,结痂。胸部常见囊肿。重症在头顶和颈上方出现干酪样物。受影响的关节色黄红,有时关节软骨糜烂。
火鸡关节肿胀不如鸡的常见,但切开关节时,常见纤维素性及脓性分泌物。呼吸道病变多种多样。
诊断与疫情报告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但进一步确诊须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检查。
用于诊断禽滑液支原体感染的血清平板凝集试验。方法是用7号针头在洁净检测板上滴加抗原2滴(约0.025毫升),然后滴加等量被检血清,充分混合,涂成直径约2厘米大小的液面,摇动检测板,在2分钟终了时判定结果。出现明显凝集颗粒或凝集块,为阳性;不出现凝集,为阴性;介乎二者之间,为可疑。本试验须在22℃以上条件下进行。抗原使用前必须摇匀,血清应无污染,抗原和待检血清不能冻结。
禽支原体病(滑液支原体)虽未列入我国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但作为禽支原体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目前国内尚无成功的疫苗上市,国外已有滑液囊支原体灭活苗和滑液囊支原体H株活疫苗用于生产,价格较高。滑液囊支原体H株疫苗本身没有致病性,通过点眼方式免疫,可以永久性地定植于鸡体内,并能减少由野毒引起的垂直传播,对种鸡来说很有必要。
禽滑液囊支原体防治措施可参照鸡毒支原体。
控制原则:种鸡群要执行高度的生物安全措施,建立单一年龄,全进全出的鸡场,定期作常规血清学监测,对感染鸡进行扑杀。商品鸡群,用药控制,并使用灭活或活疫苗接种。
根除措施:减少经蛋传播,对种蛋要用有效的抗生素处理;种蛋浸泡于适当的抗生素溶液中,或将抗生素注入蛋内,或将蛋适当加热后孵化;其子代隔离状态下小群饲养,定期进行实验室监测,淘汰阳性鸡。
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具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和肝脏肿大、表面呈斑点状出血为特征。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属微RNA病毒科肠病毒属成员,引起鸭肝炎的病毒至少有3种。本病毒对乙醚、氯仿和胰酶有抵抗力,耐酸,对热也有抵抗力,1%甲醛和2%苛性钠2小时可灭活该病毒。病毒不凝集禽和哺乳动物红细胞,能在9日龄鸡胚和12~14日龄鸭胚的尿囊腔中增殖。
本病主要感染鸭,在自然条件下不感染鸡、火鸡和鹅。本病的传播主要通过与病鸭接触,经消化道与呼吸道感染,传染性极强。主要危害6周龄以下小鸭,特别是3周龄以下更易感,死亡率可达90%~95%。随着日龄的增长,易感性降低。成年鸭可感染而不发病,但可成为传染源。病后康复鸭仍可排毒1~2个月。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潜伏期一般为1~4天。临床上表现为病程短、发病急、死亡快等特点,往往在短时间内出现大批雏鸭死亡。感染雏鸭首先表现为精神沉郁,行动迟缓,跟不上群,然后出现蹲伏或侧卧,随后出现阵发性抽搐。大部分雏鸭在出现抽搐后数分钟或几小时内死亡,死亡鸭多呈角弓反张姿势。
主要的病理变化是肝脏肿大,质脆,色暗淡或发黄,有点状或淤斑状出血。胆囊肿胀,充满胆汁,有时见脾肿大,肾脏肿大。病理组织学变化的特征是肝组织的炎性变化。
诊断与疫情报告
根据该病发病日龄小、发病急而突然、传播迅速,再结合死前角弓反张姿势等临床表现,以及肝肿胀和出血灶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为鸭传染性肝炎。实验室检验进行确诊。
1.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取病鸭的肝脏制成悬液,接种于9日龄鸭胚尿囊腔,进行病毒分离。诊断该病的一个更敏感可靠的方法是将病料经皮下或肌肉接种于1~7日龄敏感鸭,复制出该病的典型症状和病变,并能从肝脏中分离到病毒。
2.血清方法:可用已知阳性血清做血清中和试验或琼脂扩散试验进行病毒鉴定。
鸭病毒性肝炎列入我国二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用弱毒活苗可预防鸭病毒性肝炎I型,给种鸭注射弱毒苗后,可通过卵黄将免疫抗体传递给新生鸭。活疫苗也可对鸭病毒性肝炎I型易感新生鸭进行主动免疫。给已接种过鸭病毒性肝炎I型活苗或曾暴露于鸭病毒性肝炎I型活病毒的种鸭接种鸭病毒性肝炎I型灭活苗也很有效,这些种鸭的后代具有母源抗体。也可以给鸭注射鸡的卵黄抗体进行被动免疫。已有鸭病毒性肝炎II型和III型弱毒疫苗。
鸭病毒性肝炎活疫苗,系用病毒性肝炎弱毒接种敏感鸡胚,收获感染胚液,加入适当稳定剂,经冷冻真空干燥制成。用于预防鸭病毒性肝炎,适用于3日龄以上的雏鸭。每只鸭肌肉注射1毫升,1月龄以下的雏鸭肌肉注射0.2毫升,1月龄以的雏鸭肌肉注射0.5毫升,首次免疫后间隔2~3周进行第二次免疫。-15℃以下保存,有效期24个月;4℃~10℃保存,有效期10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