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动物疫病诊断与防治
30344100000025

第25章 禽病(14种)(3)

严格的防疫和消毒是预防本病的积极措施,不从疫区引进种蛋种鸭,坚持自繁自养的方针。

种鸭在产蛋前2~4周注射弱毒疫苗。孵化室及栏舍应定期应用复合酚消毒剂消毒。应从健康种鸭场引进种蛋、雏鸭或种鸭,并作严格隔离观察。

发生本病后,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扩散。扑杀病鸭和同群鸭,并深埋或焚烧。受威胁区的雏鸭群应用抗血清注射,必要时注射灭活疫苗。污染场地、工具等应彻底消毒。

早期治疗应用康复鸭或高免鸭血清或蛋黄匀浆,每鸭注射0.5~1毫升,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禽霍乱

禽霍乱又叫禽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鸡、鸭、鹅和火鸡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由于病禽常发生剧烈下泻,所以通称为禽霍乱。本病常呈现败血性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但也常出现慢性或良性经过。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本病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菌体呈卵圆形或短小球杆状,宽约0.25~0.4微米,长约0.6~2.5微米,革兰氏染色阴性,不形成芽胞,无鞭毛,不能运动。急性病例取病禽的血液、肝脏、脾脏涂片用姬姆萨氏、瑞氏或美蓝染色,可见菌体两端着色深,呈明显的两极染色。人工培养后,这种特性消失。从病禽新分离的毒株具有有荚膜,体外培养后很快消失。本菌为需氧兼性厌氧菌。

本菌对一般消毒药物抵抗力不强,1%石炭酸,1%漂白粉,5%石灰乳作用1分钟即可杀死。在自然干燥的情况下,很快死亡。在冬季寒冷天气,死禽体内的病菌能生存2~4个月,土壤中可生存5个月之久。

本病对各种家禽,如鸡、鸭、鹅、火鸡等都有易感性,但鹅易感性较差,各种野禽也易感。禽霍乱造成鸡的死亡损失通常发生于产蛋鸡群,因这种年龄的鸡较幼龄鸡更为易感。16周龄以下的鸡一般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但临床也曾发现10天发病的鸡群。自然感染鸡的死亡率通常是0~20%或更高,经常发生产蛋下降和持续性局部感染。断料、断水或突然改变饲料,都可使鸡对禽霍乱的易感性提高。

禽霍乱怎样传入鸡群,常常是不能确定的。慢性感染禽被认为是传染的主要来源。细菌经蛋传播很少发生。大多数农畜都可能是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带菌者,污染的笼子、饲槽等都可能传播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在禽群中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病禽口腔、鼻腔和眼结膜的分泌物进行的,这些分泌物污染了环境,特别是饲料和饮水。粪便中很少含有活的多杀性巴氏杆菌。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2~9天,人工感染常在24~48小时发病。按病程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

最急性型:常见于流行初期,以产蛋高的鸡最常见。病鸡无前驱症状,晚间一切正常,吃得很饱,次日发病死在鸡舍内。

急性型:此型最为常见,病鸡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羽毛松乱,缩颈闭眼,头缩在翅下,不愿走动,离群呆立。病鸡常有腹泻,排出黄色、灰白色或绿色的稀粪。体温升高到43~44℃,减食或不食,渴欲增加。呼吸困难,口、鼻分泌物增加。鸡冠和肉髯变青紫色,有的病鸡肉髯肿胀,有热痛感。产蛋鸡停止产蛋。最后发生衰竭,昏迷而死亡,病程短的约半天,长的1~3天。

慢性型:由急性不死转变而来,多见于流行后期。以慢性肺炎、慢性呼吸道炎和慢性胃肠炎较多见。病鸡鼻孔有黏性分泌物流出,鼻窦肿大,喉头积有分泌物而影响呼吸。经常腹泻。病鸡消瘦,精神萎顿,冠苍白。有些病鸡一侧或两侧肉髯显著肿大,随后可能有脓性干酪样物质,或干结、坏死、脱落。有的病鸡有关节炎,常局限于脚或翼关节和腱鞘处,表现为关节肿大、疼痛、脚趾麻痹,因而发生跛行。病程可拖至一个月以上,但生长发育和产蛋长期不能恢复。

鸭发生急性霍乱的症状与鸡基本相似,常以病程短促的急性型为主。病鸭精神萎顿,不愿下水游泳,即使下水,行动缓慢,常落于鸭群的后面或独蹲一隅,闭目瞌睡。羽毛松乱,两翅下垂,缩头弯颈,食欲减少或不食,渴欲增加,嗉囊内积食不化。口和鼻有黏液流出,呼吸困难,常张口呼吸,并常常摇头,企图排出积在喉头的黏液,故有“摇头瘟”之称,病鸭排出腥臭的白色或铜绿色稀粪,有的粪便混有血液。有的病鸭发生气囊炎。病程稍长者可见局部关节肿胀,病鸭发生跛行或完全不能行走,还有见到掌部肿如核桃大,切开见有脓性和干酪样坏死。

成年鹅的症状与鸭相似,仔鹅发病和死亡较成年鹅严重,常以急性为主,精神萎顿,食欲废绝,拉稀,喉头有黏稠的分泌物。喙和蹼发紫,翻开眼结膜有出血斑点,病程1~2天即归于死亡。

最急性型无特征性病变。急性病例表现败血症的变化,但特征性的病变是肝稍肿、质变脆,呈棕色或黄棕色,肝表面散布有许多灰白色、针头大的坏死点。肠道以十二指肠和肌胃出血尤为显著,整个肠道呈卡他性和出血性肠炎,肠内容物是稀液状,混有血丝和黏液,肠黏膜潮红、发炎、肿胀,有暗红色出血点。慢性型病例特点为消瘦,冠及肉髯呈蓝色,胸肌暗色,心外膜及肠黏膜上有淤血。肝脏的病变具有特征性,肝稍肿,质变脆,呈棕色或黄棕色。肝表面散布有许多灰白色、针头大的坏死点。脾稍肿呈暗色。

诊断与疫情报告

根据病鸡流行病学、剖检特征、临床症状可以初步诊断,确诊须由实验室诊断。

(一)微生物学诊断?

1.涂片镜检:取病死禽心血、肝、脾等组织涂片,用美蓝或瑞氏染色法染色,显微镜检查,可见两极着色的卵圆形短杆菌。

2.细菌培养:病料分别接种鲜血琼脂、血液琼脂、普通肉汤培养基,置37℃温箱中培养24小时,观察培养结果。在鲜血琼脂平皿上,可长出圆形、湿润、表面光滑的露滴状小菌落,菌落周围不溶血,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在普通肉汤中,呈均匀混浊,放置后有黏稠沉淀,摇振时沉淀物呈辫状上升。

菌落可作荧光特性检查。培养物作涂片、染色、镜检,大多数细菌呈球杆状或双球状,不表现为两极着色。必要时可进一步作培养物的生化特性鉴定。

(二)动物接种试验

取病料研磨,用生理盐水作成1:10悬液(也可用24小时肉汤纯培养物),取上清液接种于小白鼠、鸽或鸡,0.2毫升/只,接种动物在1天~2天后发病,呈败血症死亡,再取病料(心血、肝、脾等)涂片、染色、镜检,或作培养,即可确诊。

(三)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下述疾病进行区分。鸡新城疫只感染鸡,病程较长,大多3天~5天死亡,常有神经症状,病鸡发出“咯咯”声,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明显出血,肠黏膜有纤维素性坏死灶,肝脏无坏死点,抗生素治疗无效。鸭瘟只感染鸭,患鸭流泪,头颈肿大,剖检可见头颈部皮下胶样液体浸润,口、咽、食管、泄殖腔有黄色假膜,肝脏坏死灶不规则,肠道有1~4处环形出血带,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

禽霍乱为我国二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预防本病多采用菌苗接种。多杀性巴氏杆菌菌苗是含有氢氧化铝胶或油作为佐剂的多价苗。至少要注射二剂量灭活苗。活苗能产生更好的免疫保护力,但由于免疫后可能产生肺炎和关节炎等副作用而很少应用。典型的多价菌苗由最常分离到的菌体血清1、3和4型多杀巴氏杆菌组成。菌苗的安全性及效力性试验常用本动物进行。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活疫苗(禽霍乱),系禽多杀性巴氏杆菌G190E40弱毒株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培养,收获培养物,加入适宜稳定剂,经冷冻真空干燥制成。用于预防3个月以上的鸡、鸭、鹅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免疫期为105天。鸡肌肉注射0.5毫升,鸭肌肉注射1.5毫升,鹅肌肉注射2.5毫升。接种前1周、接种后1日内应停止使用任何抗菌素类药物。2℃~8℃保存,有效期12个月。

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平时严格执行鸡场动物卫生防疫措施,以栋舍为单位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预防本病的发生是完全有可能的。一般从未发生本病的鸡场不进行疫苗接种。

鸡群发病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应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有效药物全群给药。磺胺类药物、红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喹乙醇均有较好的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剂量要足,疗程合理,当鸡只死亡明显减少后,再继续投药2~3天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对常发地区或鸡场,药物治疗效果日渐降低,本病很难得到有效地控制,可考虑应用疫苗进行预防,由于疫苗免疫期短,防治效果不十分理想。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本场分离细菌,经鉴定合格后,制作自家灭活苗,定期对鸡群进行注射,经实践证明通过1~2年的免疫,本病可得到有效控制。现国内有较好的禽霍乱蜂胶灭活疫苗,安全可靠,可在0℃下保存二年,易于注射,不影响产蛋,无毒副作用,可有效防制该病。

禽伤寒

禽伤寒是由鸡沙门氏菌引起禽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以发热、贫血、有的病鸡下痢为特征。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鸡沙门氏菌也称鸡伤寒沙门氏菌,为沙门氏菌属成员。本菌为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无芽孢菌,菌体两端钝圆、中等大小、无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

本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环境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在水中能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存活l~2个月,在冰冻的土壤中可存活过冬,在潮湿温暖处虽只能存活4~6周,但在干燥处则可保持8~20周的活力。该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60℃15分钟即可被杀灭。对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也不强,常规消毒药及其常用浓度均能达到消毒的目的。

病鸡和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病鸡的排泄物含有病菌,污染饲料、饮水、栏舍等可散播此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和通过感染种蛋垂直传播,也可通过眼结膜感染,带菌的鼠类、野鸡、蝇类和其他动物也是传播病菌的媒介。本病主要感染鸡,尤以1~5月龄青年鸡以及成年鸡最易感,雏鸡发病与鸡白痢不易区别。火鸡、鸭、珍珠鸡、孔雀、鹌鹑、松鸡、雉鸡也可感染。

本病多于春、冬两季发生。特别是饲养条件不良时较易发生。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潜伏期一般为4~5天。

以发热、贫血、下痢为特征。病鸡精神沉郁,鸡冠肉髯贫血、苍白、萎缩。体温升高1~3℃。有的病鸡下痢,排绿色或黄绿色稀粪。

急性病例常无明显病变,病程稍长的可见肝、脾、肾充血肿大。

亚急性、慢性病例,以肝肿大呈绿褐色或青铜色为特征。此外,肝脏和心肌有粟粒状坏死灶。母鸡可见卵巢、卵泡充血、出血、变形及变色,并常因卵子破裂引起腹膜炎。雏鸡感染后,肺、心和肌胃可见灰白色病灶。

诊断与疫情报告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1.病原检查:病料直接涂片镜检观察病菌、分离鉴定(接种普通肉汤、营养琼脂平板、SS或麦康凯琼脂平板、鲜血琼脂培养基分离培养;生化反应;动物接种试验)。

2.血清学检查: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

病料采集:无菌采取病、死禽的肝、脾、肺、心血、胚胎、未吸收的卵黄、脑组织及其他有病变组织。成年鸡取卵巢、输卵管及睾丸等。

禽伤寒为我国二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防治鸡伤寒沙门氏杆菌的疫苗既有活菌苗也有灭活菌苗,但应用最广泛的是用粗糙型9R菌株制备的菌苗,该菌苗仅用于鸡。

采取综合性措施是防制本病发生的主要手段。禽场应严格执行消毒卫生制度,实行全进全出,限制人员随便进入禽舍,防止昆虫、鸟类、鼠类进入。饲喂全价饲料,注意饮水清洁卫生,避免各种应激因素。种禽要加强检疫,发现病禽和血清学阳性禽,应予淘汰。受污染的禽场,可使用有效抗菌药物拌料或投放饮水中服用,作预防性治疗。

1.抗菌药物治疗:治疗鸡伤寒的常用药物与鸡白痢基本相同,有磺胺类、抗菌素类药物。在粉料中加入0.1%的磺胺嘧啶或磺胺二甲基嘧啶,连用2~3天,能减少死亡。在粉料中加入0.04%的喹乙醇治疗也有效。

2.中草药方剂治疗:白头翁50克,黄柏、秦皮、大青叶、白芍各20克,乌梅15克,黄连10克共研细末,混匀备用。连续用药7天,前3天按每只鸡每天1.5克,后4天每天1克,混入饲料中喂给,治疗禽伤寒有较好的效果。

通报性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低致病性禽流感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家禽和野禽)传染病。禽流感病毒感染后可以表现为轻度的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死亡率较低;或表现为较严重的全身性、出血性、败血性症状,死亡率较高。这种症状上的不同,主要是由禽流感病毒的毒力所决定的。

根据禽流感病毒致病性和毒力的不同,可以将禽流感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低致病性禽流感。

高致病性禽流感

禽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由H5和H7亚型毒株(以H5N1和H7N7为代表)所引起的疾病称为高致病性禽流感,最近国内外由H5N1亚型引起的禽流感即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危害巨大。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病毒基因组由8个负链的单链RNA片段组成,膜上含有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活性的糖蛋白纤突。根据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A、B、C三型,其型特异性由核蛋白(NP)和基质(M)抗原的抗原性质决定。A型流感病毒可见于人类、多种禽类、猪和马、其他哺乳动物,B型和C型一般只见于人类。根据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抗原特性,将A型流感病毒分成不同的亚型。目前有15种特异的HA亚型和9种特异的NA亚型。亚洲各国禽流感流行的由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H5N1所致。

流感病毒属分节段RNA病毒,不同毒株间基因重组率很高,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的频率快,其变异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抗原漂移可引起HA和(或)NA的次要抗原变化,而抗原转变可引起HA和(或)NA的主要抗原变化。单一位点突变就能改变表面蛋白的结构,因此也改变了它的抗原或免疫学特性,导致产生抗原性的变异体。而当细胞感染两种不同的流感病毒粒子时,病毒的8个基因组片段可以随机互相交换,发生基因重排。通过基因重排有可能产生高致病性毒株。基因重排只发生于同类病毒之间,它不同于基因重组。这也就是为什么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