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动物疫病诊断与防治
30344100000031

第31章 蜂病(6种)(2)

药物治疗可在1千克糖浆中加土霉素5万U或链霉素20万U,或红霉素5万U,进行饲喂喷脾,隔天1次,每次每框蜂100克,共治3~4次。

小蜂巢甲虫侵染病

小蜂巢甲虫侵染病是由蜂巢小甲虫引起蜜蜂的一种寄生虫病害。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病原为蜂巢小甲虫。通常为黑色,有时为浅褐色,其体色随日龄增长不断加深。一般体长6毫米,宽3毫米,背部有小突刺,个体间差别不大,个体大小与幼虫期食物供应有关。较小的个体可穿过笼蜂运输箱的纱网或底板纱窗的铁丝网。蜂巢小甲虫的触角很有特点,缩到头部下面,如果伸展开,可看到末端有很多小节,为棒状触角,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

蜂巢小甲虫在非洲很多国家存在。蜂巢小甲虫幼虫有较明确的头壳和足,一般为乳白色,但有时在其产生的粘液中爬行时呈浅棕色。蜂巢小甲虫幼虫可产生粘液,这些粘液能驱避蜜蜂,不驱避苍蝇,粘液是蜂巢小甲虫出现较明显的标志物。

有避光的特性。它们一般隐藏在蜂箱的角落、巢框上梁和箱壁的中间、打开的巢房或底板的碎屑下面。

生活史

不成熟的蜂巢小甲虫幼虫有避光特性,而成熟的幼虫受光吸引而爬出蜂箱。它们大多在傍晚离开,进入到蜂箱周围几英尺范围内的泥土里,挖出几英寸深的洞,幼虫便静止不动。在地下小洞中,幼虫化蛹。起初,蛹是白色的,随后身体不同部位的颜色逐渐变深。蛹期结束后,新的蜂巢小甲虫成虫从泥土中钻出,约一星期后性成熟,如果不受蜜蜂的阻止,雌虫开始在蜂箱裂缝或幼虫脾缝隙里产卵。温度显著影响蜂群中蜂巢小甲虫。高温促进蜂巢小甲虫的生殖力和发育率,导致危害蜂群的蜂巢小甲虫群体增强。

诊断与疫情报告

把巢框竖立起来,抓着上面的框角抖动巢脾,抖掉一半或四分之三的蜜蜂即可(在继箱上面抖脾以防蜜蜂在地上爬行)。抖蜂时大部分蜂巢小甲虫都待在巢房里,在别的蜂箱或较方便的地方铺上报纸,使巢脾水平置于报纸上方。轻敲巢脾,蜂巢小甲虫便落到报纸上。蜜蜂散开时,便可看到蜂巢小甲虫。

发现蜂巢小甲虫时,在手指尖上涂抹蜂蜜使手指有点粘性,当蜂巢小甲虫落在纸上时,轻轻按下手指使它们粘到指尖上,然后放进广口瓶里用于鉴定。

小蜂巢甲虫侵染病未列入我国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我国尚无此病,发生疫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没有疫苗。

蜂巢小甲虫较趋向于聚集到较弱的蜂群。维持强群是控制蜂巢小甲虫繁殖的做法之一。在蜂群较弱,易受到攻击时,蜂巢小甲虫会骤然爆发。防治同大蜂螨。

蜜蜂热厉螨侵染病

蜜蜂热厉螨侵染病是由亮热厉螨(小蜂螨)和柯氏热厉螨引起蜜蜂幼虫的一种寄生虫病。小蜂螨是典型的巢房内寄生虫,主要危害蜂幼和蜂蛹。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小蜂螨中文学名为亮热厉螨,属寄螨目厉螨科热厉螨属。

小蜂螨发育周期分卵、幼螨、若螨和成螨4个阶段。由卵到成螨需5天时间。

卵近圆形或椭圆形,乳白色。幼螨在卵内形成,呈白色、椭圆形,具3对足。若螨乳白色,椭圆形体表具细小刚毛,4对足;后期若螨体呈卵圆形。成螨雌性卵圆形,体长约1.02毫米,体宽约0.53毫米,前端较尖后端钝圆,棕黄色;雄螨略小于雌螨,体长约0.95毫米,体宽约0.56毫米,浅棕色。

小蜂螨多寄生在蜜蜂幼虫体外,其生长繁殖过程均在封盖的巢房内完成。新生成螨随蜂羽化出房,或从死亡幼蜂巢房盖的穿孔处爬出,再潜入其他蜂幼房内寄生繁殖。

成螨寿命在蜜蜂繁殖期为9~10天,最长的19天,但若蜂群断子,仅能存活1~3天。小蜂螨具趋光习性。

小蜂螨在我国南方一年四季都可见到。在北方,每年6月前很少发生,7~8月在寄生率成直线上升,9~10月达最高峰,11月以后随气温下降,蜂王停止产卵而减少。

本病主要通过转地放蜂、迷巢蜂、盗蜂、合并或调换子脾等途径传播。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本病潜伏期,《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60天(冬季除外,因随国家不同而不同)。

主要使蜂幼和蛹严重受害。可见幼螨死在巢房内,腐烂变黑。蛹不能羽化,或羽化后的幼蜂发育不良、翅膀残缺不全,在巢门前或场地上乱爬。轻者造成大量残疾蜂,削弱群势,降低蜂蜜、蜂王浆的产量;重者使所有子脾上的幼虫和蜂蛹死亡、腐烂,直至全群覆灭。

诊断与疫情报告

根据小蜂螨趋光习性,可用眼科镊子揭开封盖巢房,在强光下仔细检查,如发现有小蜂螨,即可确诊。

经目测或检查蜜蜂碎渣识别热厉螨侵袭。幼虫形态不规则,死亡或成畸形,蜜蜂翅膀变形,在蜂箱口爬行,尤其是在蜂巢上有快速跑动、棕红色大而长的螨虫时,可诊断有小蜂螨存在。打开蜂幼虫室,见到有未成熟或成虫螨虫可作出早期诊断。用各种化学制剂处理,螨虫就会从蜂巢和蜂体上掉落,就可用目测法或漂浮法检查碎渣。

蜜蜂热厉螨侵染病为我国三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尚无适用的疫苗。

实行检疫,严防场间传播。对已感染的蜂群可采用药物治疗。一是升华硫,先用两层纱布将升华硫包扎好,再抖落封盖子脾上的蜜蜂,用药包轻轻涂擦封盖子脾的房盖,每7天一次,连续涂药2~3次,即可控制小蜂螨的危害。涂擦时巢脾要保持适当的倾斜度,防止药粉掉入未封盖的巢房内,使幼虫中毒。二是二氧化硫,硫磺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对小蜂螨危害严重的蜂群,把封盖子脾上的蜜蜂抖落后集中到继箱内,叠加在空箱上。而后把3克硫磺放不易燃烧的容器内,点燃放入空箱体内,密闭熏治2~3分钟,立即把子脾放回原群。应用上述方法防治小蜂螨时,要先做试验,取得经验后再大面积应用,以免造成损失。

瓦螨病

本病由雅氏瓦螨引起蜜蜂的一种体外寄生虫病。它主要危害成年蜂,也危害蜜蜂幼虫。每年秋季是其发展的高峰期。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雅氏瓦螨又称大蜂螨,属寄螨目瓦螨科,是蜜蜂的体外寄生螨之一。

瓦螨发育周期须经过卵、幼螨、前期若螨、后期若螨、成螨5个不同虫态。雌螨发育期为6~9天,即雌螨卵经24小时孵化为6足幼螨,经48小时左右变为8足的前期若螨,之后脱皮成为后期若螨,再经3天发育成成螨。雄螨发育期为6~7天。

卵为卵圆形,呈乳白色。幼螨在卵内形成,足3对。若螨呈卵圆形或椭圆形,4对足全部长齐,体表出现刚毛;前期若螨呈乳白色,后期若螨体背有褐色斑纹。成螨期雌螨为棕褐色,呈横椭圆形,体长约1.17毫米,体宽约1.77毫米;雄螨略小,呈卵圆形,体长约0.85毫米,体宽约0.72毫米,不能营寄生生活。

瓦螨分蜂体自由寄生、潜入封盖子房繁殖两个生活阶段。在自由寄生期,常寄生于工蜂和雄蜂的胸部和腹部,吸食蜜蜂体液,一般寄生4~13天,在封盖前潜入蜂幼房,在封盖2天后产卵。

在繁殖期,雌螨在封盖的子房内与雄螨交配、产卵。雄螨在交配后不久死去,雌螨则随羽化的蜜蜂出房,并寄生在新蜂体上。雌螨在夏季可生存2~3个月,冬季可生存5个月以上,一生有3~7个产卵周期,每个产卵周期可产1~7卵。

瓦螨生命力很强,在脱离蜂巢的常温环境中可活7天。成螨可在蜂体上越冬。瓦螨喜寄生于雄蜂幼虫,在雄蜂幼虫房的寄生率比工蜂幼虫房高5倍以上。

瓦螨通过蜜蜂相互接触在蜂群中传播,迷巢蜂、盗蜂或换箱、换脾、合并蜂群可造成蜂间传播。

瓦螨自春季蜂王开始产卵起,就开始繁殖,4~5月螨的寄生率较高(15%~20%);夏季蜂群进入增殖盛期,蜂螨寄生率保持相对稳定状态(10%左右);秋季蜂群势下降,但蜂螨继续繁殖,并集中在少量子脾和蜂体上,因而寄生率急剧上升,9~10月达最高峰(50%左右)。直到蜂王停止产卵、群内无子脾时,蜂螨才停止繁殖。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潜伏期为9个月。

受侵蜂群,最明显特征是在蜂箱巢门附近和子脾上,可见到衰弱、没有健全翅膀的畸形蜜蜂。

若螨、成螨均以蜜蜂、蜜蜂幼虫和蛹的体液为食,致使蜂幼、蜂蛹死亡,或发育不良、翅足残缺不全;成蜂体质衰弱、采集力下降、寿命缩短。严重的死蜂、死蛹遍地,幼蜂到处乱爬,群势迅速削弱,甚至全群覆灭。

诊断与疫情报告

肉眼直接检查:打开蜂箱,提出蜂脾,用拇指和食指捉住蜜蜂,仔细观察胸腹部有无成螨寄生;挑开蜂盖的雄蜂房、工蜂房若干,用镊子拉出幼虫或蛹,观察有无螨的存在。

药物检查:在箱底放一张硬纸,用常用治螨药熏治,第二天早晨抽去硬纸,查落螨情况。也可捉50~100只蜜蜂,放入500毫升玻璃瓶内,用棉花蘸取0.5毫升乙醚迅速放在瓶内,密封熏5分钟,然后把蜜蜂轻轻倒在白纸上,蜜蜂苏醒后飞回巢,再检查瓶内和白纸上有无螨。

瓦螨病为我国三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尚无适用的疫苗。

根据蜂螨繁殖于封盖房,寄生于蜂体的特点,利用各种断子时期,进行治疗。一般是抓住越冬阶段内没有子脾,蜂螨寄生在成蜂体的有利时机治蜂螨。主要是在气温稍高的越冬初期、越冬末期和复壮阶段初期进行。越冬初期可治4~5次,越冬末期和复壮阶段初期再治1~3次,经两期治蜂螨,一般到第2年的8月份以前,本病就不会太严重。

治疗蜂螨的药物较多,常交替使用,以防蜂螨产生抗药性。具体参见蜂螨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