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动物疫病诊断与防治
30344100000035

第35章 多种动物共患病(9种)(1)

魏氏梭菌病

魏氏梭菌病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可感染多种动物,以导致犊牛肠毒血症、绵羊羔痢疾、仔猪坏死性肠炎以及兔肠炎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该菌通常感染2月龄~10月龄且膘情较好的牛、羊,在其消化道产生大量原毒素,经胰蛋白酶激活变为毒素,从而进入血液,引发的疾病发生非常突然,与家畜“猝死症”有密切联系。

病原及流行病学物占

本菌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及酶类。根据魏氏梭菌所合成分泌的主要毒素,可以将其分为A、B、C、D、E型,其中A型能够感染到人,形成气肿疽,死亡率不一,B、C、D型特别与动物的肠道感染关系密切。

两端钝圆,粗大杆菌,单在或成双排列,短链较少,无鞭毛,不能运动,在动物机体里或含血液的培养基中可形成荚膜,无芽孢,革兰氏阳性。

牛乳培养基中“暴烈发酵”,即接种培养8~10小时后牛乳被酸凝,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使凝块变多孔的海绵状,严重时被冲成数段甚至喷出试管外。

厌氧菌,对营养要求、厌氧要求不高。部分菌可使牛肉块变成为粉红色。在普通培养基上均易生长,在葡萄糖血琼脂上的菌落特征:圆形、光滑、隆起、淡黄色、直径2~4毫米、有的形成圆盘形,边缘成锯齿状。多次传代后,表面有辐射状条纹的“勋章”样且菌落周围有棕色溶血区。有时为双环溶血,内环透明,外环淡绿色。

本病多数在秋末冬初尤其在气候变化异常,阴雨潮湿的条件下流行且本病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均可发病。在仔猪和种猪中发生率高于育肥猪,仔猪可暴发流行,常整窝发病,病死率20%~70%,种猪和育肥猪呈零星散发,中猪和成猪常突然发病,病程极短,如救治不及时很快死亡,也有不见任何先兆症状突然死亡。

本病常见于1~3日仔猪,1周龄以上仔猪发病率要减少,育肥猪、成年猪多发于90~180日龄,很多病例来不及治疗而死亡,且猪场一旦发生本病不易清除。

牛以零星散发为主,多发于7月龄至4岁龄,孕母牛发病率高。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体温升高到39~40.5℃,呼吸60~80次/分钟,脉搏90~11次/分钟。病程短、死亡快、发病后一般在几分钟、几十分钟或几小时内死亡。腹部臌胀明显,耳尖,蹄部,鼻唇部发绀,食欲减少,废绝,精神沉郁。

表现神经症状,乱冲乱撞,转圈,倒地,口流白沫或红色泡沫,四肢划动,全身肌肉颤抖,抽搐,怪叫,呻吟。呼吸困难。也有不具任何先兆症状者突然死亡。

粪便呈深绿色或褐色。有时见有血便,并有特殊恶臭味,污染肛门周围、后肢、尾部皮毛。仔猪表现为红色下痢,与大肠杆菌合并感染时拉黄色、黄红色、土灰色稀粪,脱水消瘦,部分猪呕吐,体质弱。

以全身实质器官出血为突出特征,反刍动物以瓣胃、肠管最为明显。尤以空肠段最为显著。腹股沟、肠系膜淋巴结出血,红白相间,呈大理石样变水肿多汁。胸腹腔积液且呈黄色。心肌变软变薄,心肌表面有树枝状充血,心包积液,心内外膜、心耳充血。肠腔充气,特别是小肠臌气,肠壁松弛,使肠黏膜变得薄而透明,浆膜有出血斑,空肠与回肠充满胶冻状液体。部分黏膜坏死形成溃疡。盲肠黏膜有出血斑点。内有稀粪且有气体。胃充满内容物及气体,胃黏膜脱落,胃浆黏膜血管充血。肝肿大,质地脆易碎,病程长者呈土黄色。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脾肿大2~3倍,甚至肿大破裂,周边也有出血点。肾淤血,有的有白斑。肺充血,出血,气管环充血。且气管或支气管中常带有白色或红色泡沫。有些病例生前咯血。

诊断与疫情报告

根据临床症状及病变即可初步诊断,确诊应作细菌学检查。

1.镜检:取病料涂片,用革兰氏法染色后镜检,如见有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菌端钝圆,有荚膜,中心或偏端形成芽胞,再结合临床症状即可做出初步诊断。

2.分离培养:粪便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后,加热到80℃,约10分钟后取上清液,接种厌氧肝肉汤培养基中,如分离到此阳性杆菌,再转移到血琼脂平板上,厌氧培养。

3.动物试验:取厌氧肝肉汤培养基0.7毫升接种豚鼠、幼兔,如果均在24小时内死亡,剖检病变与自然死亡基本相同,可诊断为阳性。

4.将被检材料接种肉肝汤培养基及紫奶培养基,置37℃温箱厌氧培养经6~8小时,肉肝汤变得混浊并产生大量气体。紫奶培养基中牛乳凝团成多孔的海绵状凝块即“暴力发酵”。

此外,也可用中和试验、对流免疫电泳等血清学方法诊断本病。

魏氏梭菌病为我国二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通报同级卫生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目前已有多价魏氏梭菌灭活苗。魏氏梭菌,巴氏杆菌二联苗等疫苗,可选择使用。

1.肉毒梭菌中毒症(C型)干粉灭活疫苗,于预防牛、羊、骆驼及水貂的C型肉毒梭菌中毒症。每瓶加20%氢氧化铝胶盐水100毫升,完全溶解后,绵羊皮下注射1毫升;牛皮下注射2.5毫升;骆驼皮下注射5毫升;水貂皮下注射0.5毫升。免疫期为12个月。2℃~8℃保存,有效期24个月。

2.肉毒梭菌中毒症(C型)灭活疫苗,于预防牛、羊、骆驼及水貂的C型肉毒梭菌中毒症。绵羊皮下注射4毫升;牛皮下注射10毫升;骆驼皮下注射20毫升;水貂皮下注射2毫升。免疫期为24个月。2℃~8℃保存,有效期36个月。

3.羊快疫、猝狙(羔羊痢疾)、肠毒血症三联四防干粉灭活疫苗,预防羊快疫、猝狙(羔羊痢疾)、肠毒血症。不论羊只年龄大小,均肌肉或皮下注射1毫升,免疫持续期为12个月。2℃~8℃保存,有效期24~60个月。

4.羊快疫、猝狙(羔羊痢疾)、肠毒血症三联灭活疫苗,预防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不论羊只年龄大小,均肌肉或皮下注射5毫升,预防快疫、猝狙、免疫期为12个月;预防羊肠毒血症,免疫期为6个月。2℃~8℃保存,有效期24个月。

5.羊梭菌病多联干粉灭活疫苗,用于预防绵羊或山羊羔羊痢疾、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黑疫、肉毒梭菌中毒症和破伤风。免疫期为12个月。肌肉或皮下注射,不论羊只年龄大小,每只羊均接种1毫升。2℃~8℃保存,有效期24个月。

6.仔猪红痢灭菌疫苗,用于免疫妊娠后期的母猪,新生仔猪通过吮食初乳而获得被动免疫,预防仔猪红痢。母猪在分娩前30日和15日肌肉注射5~10毫升。2℃~8℃保存,有效期18个月。

由于猝死,该病往往得不到救治。既使发病较缓,因其主要是毒素作用造成的损害,也很难治疗。只有早期发现,及早使用魏氏梭菌抗毒素血清才有治愈可能。对本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一旦在当地确诊有该病的发生,应使用疫苗进行预防。加强饲养管理,消除诱发因素,精料不宜过多饲喂。严格执行各项兽医卫生防疫措施。发现疫情立即封锁,处理病畜,严禁尸体乱扔。烧毁垃圾、彻底消毒可完全控制本病的流行。

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引起多种哺乳动物和人共患的寄生虫病。主要表现为发热、腹泻、呼吸困难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怀孕母猪可能流产、产弱胎或死胎,剖检以肺间质、淋巴结水肿为特征。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刚地弓形虫属真球虫目、弓形虫科、弓形虫属。

弓形虫发育需以猫及其他猫科动物为终末宿主。人、畜、禽以及许多野生动物为中间宿主。中间宿主吃下包囊、滋养体或卵囊均可感染,虫体进入宿主有核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急性者在腹水中常可见到游离的滋养体。

弓形虫发育阶段不同而形态各异。滋养体(又称速殖子)和包囊(或称组织囊)存在于中间宿主体内;裂殖子、配子体和卵囊存在于终末宿主(猫)体内。其中最常见的是速殖子和卵囊。

速殖子呈月牙形、弓形或香蕉形,主要出现于急性病例的腹水中。卵囊呈椭圆形,大小为11~14微米×7~11微米,见于猫科动物(家猫、野猫及某些野生猫科动物)中。

猫是各种易感动物的主要传染源。6个月以下的猫排卵囊最多。猫粪便中的卵囊可保持感染力达数月之久。卵囊污染饲料、饮水、蔬菜或其他食品并被动物或人摄食时即造成感染。带有速殖子包囊的肉尸、内脏和血液也是重要的传染源。孕畜或孕妇感染后可以经胎盘传给后代,哺乳期可通过乳汁感染幼畜,输血和脏器移植也可传播本病。食粪甲虫、蟑螂、蝇和蚯蚓可能机械性地传播卵囊。吸血昆虫和蜱等有可能传播本病。实验动物中,小鼠、豚鼠和家兔均易感。在自然界,猫科动物和鼠之间的传播循环是重要的天然疫源。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猪:常表现为急性型,体温升高达40~42℃,呈稽留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多便秘,有时下痢,呕吐。呼吸困难,咳嗽。有的四肢和全身肌肉强直。体表淋巴结,尤其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身体下部及耳部有淤血斑,或有大面积发绀。有的后躯麻痹,运动障碍、斜颈、癫痫样痉挛等神经症状。病程10~15天。

成年绵羊:呈隐性感染,妊娠羊发生流产。有神经症状,表现转圈运动、呼吸困难,有鼻漏。

牛:犊牛呈现呼吸困难,咳嗽、发热,精神沉郁,腹泻,排黏性血便,虚弱,常于2~6天死亡。母牛的症状表现不一,有的只发生流产;有的出现发热,呼吸困难,虚弱,乳房炎,腹泻和神经症状;有的无任何症状,可在其乳中发现弓形虫。

犬:表现发热、厌食,精神委顿,呼吸困难,咳嗽,黏膜苍白,妊娠母犬可能早产或流产。

猫肠外感染速殖子时与犬相似。急性病例主要表现肺炎症状,持续高热,呼吸急促和咳嗽等,也有出现脑炎症状和早产、流产的病例。

全身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肺出血,间质水肿;肝有点状出血和坏死灶;脾有丘状出血点;胃底部出血,有溃疡;肾有出血点和坏死灶;大小肠均有出血点。心包、胸腹腔积水;体表出现紫斑。

诊断与疫情报告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1.病原检查:

(1)触片镜检法采取发病动物血、脑脊液、尿、以及淋巴结穿刺液或死后采取心血、心、肝、脾、肺、脑、淋巴结以及胸腹水等病料涂片,自然干燥后,甲醛固定2~3分钟,姬姆萨氏染色20~30分钟(或瑞氏液直接染色3~5分钟),水洗干燥后镜检。如发现月芽形速殖子即可确诊。

(2)集虫检查法如脏器涂片未发现虫体,可取病料3~5克,研碎后加10倍生理盐水混匀,两层纱布过滤,500转/分钟离心3分钟,取上清液再2000转/分钟离心10分钟,取其沉淀作压滴标本或涂片染色检查。

(3)动物接种法小鼠对弓形虫有高度的易感性,取可疑病料研碎后作成混悬液,每只小鼠腹腔接种0.5~1.0毫升,连续观察20天,如小鼠出现背毛逆立,呼吸促迫或发生死亡,应立即采集腹腔液或脏器作压滴标本检查或涂片染色检查。

2.血清学检查:弓形虫病生前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有染色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中和试验或荧光抗体试验等,其中应用最广的为间接血凝试验,染色试验为弓弓形虫病特有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3.药物诊断性治疗:磺胺类药物对弓形虫有高度的敏感性。在没有特殊诊断条件的基层,对于疑为弓形虫病,可用磺胺类药物和抗菌增效剂治疗。如疗效明显,在排除细菌性疾病的情况下,可考虑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为我国二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通报同级卫生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已有免疫增效弓形虫灭活疫苗。我国弓形虫病核酸疫苗研究进展较快,许多实验室已将研制的疫苗用于动物试验,显示了一定的免疫效果。但由于弓形虫单价抗原的免疫活性较弱,制备的单基因疫苗免疫动物后产生的免疫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制备弓形虫复合基因已疫苗成为目前和今后的研究重点。通过寻找表达产物抗原性更强的候选基因和适宜的表达载体,构建多价、高效的复合基因疫苗,或含有基因佐剂的混合基因疫苗,提高弓形虫核酸的疫苗免疫保护效果。

畜舍应经常保持清洁,定期消毒。严格控制猫及其排泄物对畜舍、饲料和饮水等的污染。家畜流产的胎儿及其一切排泄物,包括流产现场均须严格处置;对死于本病和可疑的畜尸按《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处理,防止污染环境。不准用上述物品饲喂猫及其他肉食动物。消灭鼠类。发病初期可用磺胺类药物治疗。

1.磺胺甲氧吡嗪+甲氧苄胺嘧啶分别按30毫克/千克体重和10毫克/千克体重,每天1次口服。

2.12%复方磺胺甲氧吡嗪注射液按50~60毫克/千克体重,肌肉注射,每天1次。

3.磺胺-6-甲氧嘧啶按60~100毫克/千克体重,或配合甲氧苄胺嘧啶14毫克/千克体重,每天1次口服,可迅速性改善临床症状,并可有效地阻抑速殖子在体内形成包囊。

4.磺胺嘧啶+甲氧苄胺嘧啶(或乙胺嘧啶)分别按70毫克/千克体重和14毫克/千克体重(乙胺嘧啶为6毫克/千克体重),每天2次口服。

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多种动物不同疾病或病型的统称,包括动物的局部性或全身性大肠杆菌感染、大肠杆菌腹泻、败血症和毒血症等。主要侵害幼畜、雏禽和幼儿。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病原为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中等大小杆菌,有鞭毛,能运动,不形成芽孢,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大肠杆菌为埃希氏菌属,代表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寄生菌,绝大多数血清型不致病,少数血清型引起人、动物致病。大肠杆菌的抗原构造由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微荚膜抗原(K)组成,已发现的O抗原有170多种,H抗原有50多种,K抗原有100多种,这三种抗原相互组合可构成几千个血清型。

该菌60℃加热15分钟仍有部分细菌存活,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常用的消毒药如2%~3%的氢氧化钠溶液、0.5%的新洁尔灭等均易将其杀死。对磺胺类、链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敏感,但极易产生耐药菌株。

病畜(禽)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排出病菌,当仔畜吮乳、舐舔或饮食时,经消化道而感染。此外,牛也可以经子宫内或脐带感染,鸡也可经呼吸道感染,或病菌经入孵种蛋裂隙使胚胎发生感染。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肠道传染病,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病三种。

仔猪黄痢潜伏期8~24小时。仔猪出生数小时突然发病死亡,其他仔猪相继发病。主症为拉黄色水样粪便,内含凝乳小片,迅速消瘦、脱水、昏迷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