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动物疫病诊断与防治
30344100000036

第36章 多种动物共患病(9种)(2)

仔猪白痢以10~30日龄仔猪排乳白或灰白色带有腥臭的糨糊状粪便为特征。病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乳白色的浆状、糊状粪便,腥臭、黏腻。病程2~7天,能自行康复,死亡少。

猪水肿病以全身或局部麻痹、共济失调和眼睑部水肿为主要特征。发病突然,体温无明显变化,摇摆和共济失调,有的病猪做圆圈运动或盲目乱叫,突然前冲;各种刺激或捕捉时,叫声嘶哑,倒地四肢乱动呈游泳状;常见眼睑、结膜、齿龈水肿,有时水肿波及颈、腹皮下;病程数小时至7天,致死率90%。

禽大肠杆菌病潜伏期为数小时至3天,病禽急性表现为呆立一旁,缩颈嗜眠,口、眼、鼻孔处常附黏性分泌物,排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呼吸困难,食欲下降或废绝,病死率5~10%。慢性表现为长时间的下痢,病程达十余天。

仔猪黄痢病变尸体严重脱水。胃黏膜红肿,胃充满乳汁,内有凝乳块。肠壁变薄,黏膜肿胀、充血、出血。肠系膜淋巴结有弥漫性小点状出血,肝、肾有小的凝固性坏死灶。

仔猪白痢病变尸体外表苍白、消瘦、脱水,胃肠道有卡他性炎症。

猪水肿病病变胃大弯和贲门部胃壁水肿,切开水肿部呈胶冻样;上下眼睑、结肠系膜及淋巴结水肿;心包、胸腔、腹腔有较多积液,暴露空气后形成胶冻状。

禽大肠杆菌病病变

急性败血型:常见病型,病变为肠浆膜、心外膜、心内膜有明显小出血点;肠壁黏膜有大量黏液,脾肿大数倍,心包腔有多量浆液。

气囊炎型:气囊增厚,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被覆,呈灰白色,由此继发心包炎和肝周炎,心包膜和肝被膜上附有纤维素性伪膜;心包膜增厚,心包液增量、混浊;肝肿大,被膜增厚,被膜下用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和坏死灶。

滑膜炎型:多见于肩、膝关节,关节明显肿大,滑膜囊内有不等量的灰白色或淡红色渗出物,关节周围组织充血水肿。

全眼球炎型:眼结膜充血、出血,眼房液混浊。

卵泡炎、输卵管炎和腹膜炎型:产蛋期鸡感染时,卵泡坏死、破裂,输卵管增厚,有畸形卵阻滞,卵破裂溢于腹腔内;有多量干酪样物,腹腔液增多、混浊,腹膜有灰白色渗出物。

脐炎型:幼雏脐部受感染时,脐带口发炎,多见于蛋内或刚孵化后感染。

肉芽肿型:生前无特征性症状,主要以肝、十二指肠、盲肠系膜上出现典型的针头至核桃大小的肉芽肿为特征,其组织学变化与结核病的肉芽肿相似。

诊断及疫情报告

根据临诊特征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细菌学和血清学诊断。但应注意,在正常动物的消化道中存在大肠杆菌,而且在动物死亡后容易侵入组织,故从动物个别组织,尤其是肠内容物中分离出大肠杆菌,不能作出诊断,尚需结合其他情况,必要时还需进一步鉴定分离出大肠杆菌的血清型,综合判断。

大肠杆菌病为我国三类动物,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通报同级卫生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目前对该病的预防多采用多价灭活疫苗或弱毒疫苗。由于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具有多种血清型,因此难以获得对各血清型都具保护力的疫苗。而应用相应血清型的菌株制备疫苗,可起到预防和控制本地区大肠杆菌病的作用。

1.仔猪大肠杆菌病三价灭活疫苗,用于预防大肠杆菌引起的新生仔猪腹泻(仔猪黄痢)。接种妊娠后期母猪,新生仔猪通过初乳而获得被动免疫,预防仔猪黄痢。母猪在分娩前40日和15日肌肉注射5毫升。2℃~8℃保存,有效期12个月。

2.仔猪大肠杆菌病K88、K99双价基因工程灭活疫苗,用于预防仔猪黄痢。接种妊娠后期母猪,新生仔猪通过初乳而获得预防仔猪黄痢的母源抗体。母猪在临产前21日左右,耳根皮下注射3毫升。2℃~8℃保存,有效期12个月。

为做好综合预防工作,应加强饲养管理,平时做好圈舍的环境卫生和消毒隔离工作,保持圈舍清洁;母猪临产前7~10天内在母猪饲料中添加磺胺类或喹诺酮类等药物进行预防;注意产房的卫生消毒工作和临产猪猪体、乳房、阴部等部位的消毒。禽首先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注意控制温湿度和通风,减少空气中细菌污染,禽舍和用具经常清洗消毒,种禽场应加强种蛋收集、存放和整个孵化过程的卫生消毒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因素,避免诱发大肠杆菌病的发生与流行。免疫预防和药物预防有重要意义。

由于本病的病程很短,发病后常来不及治疗。但如能在一窝内发现1头猪后立即对全窝作预防性药物治疗,可减少损失。对本菌有效的药物有、庆大霉素、黄连素、奇异霉素、左旋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与甲氧苄氨嘧啶合用等,但只能起到暂时减少损失的作用,且本菌易产生抗药菌株,须随时注意更换敏感药品。以上药物按体重规定剂量,最好口服,连用4~5天,每天2~3次。

李氏杆菌病

李氏杆菌病是由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在家畜中,羊的李氏杆菌病最为常见,本病也发生于猪和家兔,其次为牛、家禽、犬和猫,马极为少见。人可感染发病。许多野兽、野禽和啮齿动物尤其是鼠类都易感染,且常为本菌的贮存宿主。饲喂青贮饲料偶可引起本病。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小杆菌,长1~3微米,宽约0.5微米,在抹片中单个散在、两个并列或排列成V形。本菌对pH5.0以下缺乏耐受性,对食盐和热耐受性强,巴氏消毒法不能杀灭,但一般消毒药易使其灭活。

各种动物均可感染,兔对本病的易感性较高。患病和带菌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患病动物的粪、尿、乳汁、精液以及眼、鼻、生殖道分泌物,均可分离到李氏杆菌。本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和破损的皮肤感染。污染的水和饲料是主要传播媒介。本病多为散发,有时呈地方流行性。冬季缺乏青饲料,天气骤变,内寄生虫等均可成为致病因素。

症状症状及病理变化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约为2~3周,有的感染后不表现出明显症状,有的短期轻热和全身不适。一般幼龄动物以败血症为主,年龄较大的动物多呈脑炎症状,成年动物症状多不明显,妊娠动物常发生流产。

羊:体温升高,行动缓慢,精神沉郁、呆立,咀嚼吞咽迟缓。眼球突出,视力减弱至丧失。结膜炎,流泪,头颈偏于一侧,走动时向一侧转圈,有时呈角弓反张。后期,病羊昏迷,倒地不起,一般经3~7天死亡,成年羊症状不明显,妊娠母羊常发生流产,小羔羊常发生急性败血症而死亡。

牛:以神经症状为主,有轻热、流鼻、不安等症状。头部是一测性麻痹,弯向对侧,作圆圈运动,病牛可昏迷至死,妊娠母牛症状不明显,但常发生流产。

猪:发病后体温一般正常,意识障碍,运动失常。作圆圈运动,肌肉震颤、强硬,颈部尤为明显。有的阵发性痉挛,有的四肢发生麻痹不能起立,一般经1~4天衰竭而死。妊娠母猪常无明显症状而发生流产,仔猪多发生败血症,也有的表现为全身衰弱、僵硬、咳嗽、腹泻、呼吸困难及神经症状等。

马:主要表现为脑脊髓炎症状。

家禽:一般没有特殊症状,主要为败血症,表现精神沉郁、停食、下痢、短时间内死亡。病程较长的可能有神经症状。

有神经症状的病畜,脑膜和脑有充血、炎症或水肿,脑脊髓液增加,稍浑浊,含较多细胞,脑干变软,有小脓灶,血管周围有以单核白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肝可能有小病灶、小坏死灶或广泛坏死。表现败血症的病畜,有败血症变化。流产的母畜可见到子宫内膜充血以至广泛性坏死,胎盘子叶常见有出血和坏死。

诊断与疫情报告

脑炎型李氏杆菌病,可根据典型的病理组织变化做出诊断。败血型李氏杆菌病的诊断,必须从病变脏器取材、培养、检查细菌。子宫炎型的诊断,只有在胎儿和胎膜中找到细菌,才能确诊。李氏杆菌病时脑脊液中的淋巴细胞明显增多,据此,可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鉴别。病料涂片用丙酮固定后,作荧光抗体直接法染色。李氏菌呈现具有荧光的球菌与双球菌形态特征。

李氏杆菌病为我国三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通报同级卫生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尚无可适用的疫苗。

严格防疫制度。不从有病地区引入羊、牛或其他家畜。驱除鼠类和其他啮齿动物。由于本病可感染人,故畜牧兽医人员应注意保护。

对发病畜禽要隔离治疗,消毒场地、用具,消除传染源,防止病菌传播。本病的治疗可用链霉素,病初也可大剂量应用广谱抗生素。

对病牛用磺胺甲基嘧啶治疗,按每日0.15~0.2克/千克体重,疗效良好。

类鼻疽病

类鼻疽(又称伪鼻疽)是由类鼻疽假单胞菌引起的一种热带亚热带地区人畜共患传染病。以受侵害器官化脓性炎症和特征性肉芽肿结节为特征。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病原为类鼻疽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两极着染,一端有鞭毛,能运动,不形成芽孢和荚膜。在形态上与鼻疽杆菌有共同抗原。对多种抗生素有天然抗药性,但对四环素、强力霉素、卡那霉素、头孢甲羧酚、磺胺和甲氧苄胺嘧啶(TMP)敏感。在自然环境如水和土壤中可以存活1年以上,在个别水样可存活20个月,在自来水中也可存活28~44天。

啮齿动物对本病最为易感,马、骡、绵羊、山羊、牛、猪、狗、猫、猴和猩猩等均可感染,人也易感。主要通过消化道、皮肤及呼吸道感染。本菌在自然界中有较强的生存力。本病流行有明显的地区性和一定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新几内亚、西非、马达加斯加、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高温多雨季节多发。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动物自然感染潜伏期不清。

猪:常呈暴发或地方流行。病猪发热,咳嗽,运动失调,关节肿胀,鼻眼流脓性分泌物,公猪睾丸肿胀。仔猪呈急性经过,病死率高;成年猪多取慢性经过。

山羊和绵羊:均表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眼鼻有分泌物和神经症状。有的绵羊表现跛行,或后躯麻痹,呈犬坐姿势。山羊多呈慢性经过,常在鼻黏膜上发生结节,流黏脓性鼻液。公山羊的睾丸、母山羊的乳房常出现顽固性结节。

马和骡:常取慢性或隐性经过,无明显临床症状。急性病例,表现高热,呼吸困难,有的呈肺炎型(咳嗽、听诊浊音或啰音),有的呈肠炎型(腹泻、腹痛及虚脱),有的呈脑炎型(痉挛、震颤、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慢性病例,鼻黏膜出现结节和溃疡,有的体表出现结节,破溃后形成溃疡。

牛:多无明显症状。当脊髓(胸、腰部)形成化脓灶和坏死时,可出现偏瘫或截瘫等症状。

犬和猫:病犬常有高热、阴囊肿、睾丸炎、附睾炎、跛行,伴有腹泻和黄疸。猫表现呕吐和下痢。

以受侵害器官化脓性炎症和结节为特征。急性感染,可在体内各部位发现小脓肿和坏死灶;亚急性和慢性感染病变限于局部,常见于肺脏,其次是肝、脾、淋巴结、肾、皮肤,其他如骨骼肌、关节、骨髓、睾丸、前列腺、肾上腺、脑和心肌也可见到病变。

诊断与疫苗报告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疑似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1.病原检查:采取病料,用含头孢霉素和多黏菌素的选择培养基培养分离,或通过接种中国仓鼠或豚鼠来分离病菌。对培养出的可疑菌用抗鼻疽阳性血清进行凝集试验,或用类鼻疽单克隆抗体做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免疫荧光抗体试验。

2.血清学检查:凝集试验、间接血凝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免疫电泳。

对感染群体检测可采用鼻疽菌素、类鼻疽菌素同时点眼,并用鼻疽抗原同时进行上述血清学检查。

类鼻疽为我国三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通报同级卫生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目前尚无预防本病的有效菌苗。

加强饲料及水源管理,做好畜舍及环境卫生工作,消灭啮齿动物。流行地区应查清本病的地理分布和流行规律,制订相应的防控措施。非疫区要加强检疫,严防引入疫畜,一旦发生疫情,应严格扑杀无害化处理,被污染的场所、用具等彻底消毒。

治疗可选用四环素、强力霉素、新生霉素或磺胺二甲基嘧啶与甲氧苄氨嘧啶合用等,可用到临床上容许的最大剂量。

放线菌病

放线菌病是由各种放线菌引起的牛、猪及其他动物以及人的一种非接触性慢性传染病。以特异性肉芽肿和慢性化脓灶,脓汁中含有特殊菌块(称“硫磺颗粒”)为特征。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病原有牛放线菌、伊氏放线菌、林氏放线菌和猪放线菌等。

牛放线菌是牛、猪放线菌病的主要病菌,主要侵害牛的骨骼和猪的乳房。伊氏放线菌是人放线菌病的主要病菌。猪放线菌主要对猪、牛、马易感。林氏放线杆菌主要侵害牛、羊的软组织。

病菌在病灶脓汁中呈特殊结构,形成肉眼可见的帽针头大、黄色小菌块(称菌芝,或“硫磺颗粒”)。组织压片经革兰氏染色,其中心菌体为紫色,周围放射状菌丝呈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