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败血症,或慢性皮肤疹块性传染病。主要侵害架子猪。猪丹毒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对养猪业危害很大。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猪丹毒杆菌为纤细小杆菌。在动物组织里呈短的断头发状,菌体平直或稍弯曲。经人工培养基培养后为细小杆菌,老龄培养物呈细长弯曲丝状。本菌不运动,不产生芽胞,无鞭毛和夹膜,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在血清琼脂培养基上长出露滴状、透明小菌落。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不良,肉汤培养基中呈轻度浑浊,管底有少许黏稠沉淀物。明胶穿刺培养呈试管刷状生长,不液化。用猪丹毒杆菌选择培养基作培养。
实验动物以小白鼠和鸽最敏感,兔的易感性低,豚鼠的抵抗力很强。
本病主要发生于猪,其他家畜如牛、羊、狗、马和禽类等也有病例报告、人也可以感染本病,称为类丹毒,取良性经过。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病猪的粪尿和口、鼻、眼的分泌物均含有丹毒杆菌。猪丹毒杆菌主要存在于带菌猪的扁桃体、胆囊、回百瓣的腺体处和骨髓里。主要经消化道传染。本病也可以通过损伤皮肤及蚊、蝇、虱等吸血昆虫传播。屠宰场、加工场的废料、废水及腌制熏制的肉品等常常引起本病的发生。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潜伏期短的1天,长的7天。
急性型:常见,精神不振、体温42~43℃不退,以突然爆发,死亡高。不食、呕吐,结膜充血,粪便干硬,附有黏液,小猪后期下痢。耳、颈、背皮肤潮红、发紫。临死前腋下、股内、腹内有不规则鲜红色斑块,指压退色后而融合一起。常于3~4天死亡。
亚急性型(疹块型):病较轻,1~2天在身体不同部位,尤其胸侧、背部、颈部至全身出现界限明显,圆形、四边形,有热感的疹块,俗称“打火印”,指压退色。疹块突出皮肤2~3毫米,大小约1至数厘米,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口渴、便秘、呕吐、体温高,也有不少病猪在发病过程中,症状恶化而转变为败血型而死。病程约1~2周。
慢性型: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变而来,也有原发性,常见关节炎,关节肿大、变形、疼痛、跛行、僵直。溃疡性或椰菜样疣状赘生性心内膜炎。心律不齐、呼吸困难、贫血。病程数周至数月。
急性型猪丹毒肠黏膜发生炎性水肿,胃底、幽门部严重,小肠、十二指肠、回肠黏膜上有小出血点,体表皮肤出现红斑,淋巴结肿大、充血,脾肿大呈樱桃红色或紫红色,质松软,包膜紧张,边缘纯圆,切面外翻,脾小梁和滤胞的结构模糊。肾脏表面、切面可见针尖状出血点,肿大。心包积水,心肌炎症变化,肝充血,红棕色。肺充血肿大。
疹块型:以皮肤疹块为特殊变化。
慢性型:溃疡性心内膜炎,增生,二尖瓣上有灰白色菜花赘生物,瓣膜变厚,肺充血,肾梗塞,关节肿大,变形。
诊断与疫情报告
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尸体检查进行综合诊断,必要时进行病原学检查。
1.病原学诊断:采血直接涂片镜检,如发现革兰氏染色阳性纤细杆菌,散布于组织间隙,有时在白细胞内成丛排列,可作出初步诊断。分离培养,取病料培养于鲜血琼脂,培养48小时后,长出针尖大的小菌落,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发微蓝色,菌落周围形成狭窄的绿色溶血环。动物试验,将病料(或培养物)用生理盐水制成1:5~10的乳剂,分别接种于小鼠(皮下0.2毫升)、鸽子(胸肌内1毫升)和豚鼠(皮下1毫升)。如病料中有本菌,小鼠、鸽子于2~5天死亡,尸体内可检出大量革兰氏染色阳性纤细杆菌,而豚鼠则无反应。
2.血清学诊断:取病猪耳尖血1滴或病死猪肝、脾、心血等少许,接种于猪丹毒血清抗生素诊断液中,37℃培养14~24小时,进行血清培养凝集试验。管底出现凝集颗粒或团快时即为阳性反应。或用异硫氰酸荧光黄标记猪丹毒免疫球蛋白制成的荧光抗体试验,可与病料抹片中的本菌发生特异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呈亮绿色的菌体。
猪丹毒病应注意与其他疾病特别是与猪瘟、猪肺疫、猪流行性感冒、猪弓形虫病、李氏杆菌病作区别诊断。
猪丹毒为我国二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在猪丹毒常发地区,每年春秋定期进行预防注射。目前使用的菌苗有两种,即猪丹毒弱毒菌苗和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还有一种叫猪丹毒GC系弱毒菌苗,既可以口服,也可以注射。
1.猪丹毒活疫苗,用于预防猪丹毒,供断乳后的猪使用。注射苗每头皮下注射1毫升。用于口服苗,每头2毫升。注射本苗7天后,对猪丹毒可产生较强的免疫力,免疫期为6个月。-20℃以下避光保存,有效期18个月。
2.猪丹毒、猪肺疫二联活疫苗,用于预防猪丹毒、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猪肺疫)。断乳半个月以上的猪,一律每头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期为6个月。免疫前7日和免疫后10日内均不能用抗生素。-15℃以下保存,有效期12个月;2℃~8℃保存,有效期6个月。
3.猪瘟、猪丹毒、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三联活疫苗,用于预防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丹毒免疫期为6个月。用法、用量、保存期详见猪瘟。
4.猪瘟、猪丹毒二联弱毒活疫苗,用于预防猪瘟、猪丹毒,猪丹毒免疫期为6个月。用法、用量、保存期详见猪瘟。
青霉素治疗效果最好。猪群中发生猪丹毒时,立即采取严格措施扑杀发病猪并进行无害化处理,猪圈、运动场、饲槽及用具等要彻底消毒。与病猪同群的未发病猪,用中等治疗量的青霉素注射,每天两次,连续注射3~4天。停药后,立即进行全群大消毒和注射疫苗。在免疫力产生之前,加强防疫管理。
猪肺疫
猪肺疫是由多种杀伤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猪巴氏杆菌病),俗称“锁喉风”,“肿脖瘟”。急性或慢性经过,急性呈败血症变化,咽喉部肿胀,高度呼吸困难。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多杀性巴氏杆菌属巴氏杆菌科巴氏杆菌属,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球杆菌或短杆菌。不形成芽胞,无鞭毛,不能运动,所分离的强毒菌株有荚膜,常单在。用病料组织或体液涂片,以瑞氏、姬姆萨或美蓝染色时,菌体多呈卵圆形,两极着色深,似两个并列的球菌。本菌为需氧及兼性厌氧菌。在血清琼脂上生长的菌落,呈蓝绿色带金光,边缘有窄的红黄光带,称为Fg型,菌落呈橘红色带金光,边缘或有乳白色带,称为F0型;不带荧光的菌落为Nf型。本菌对直射日光、干燥、热和常用消毒药的抵抗力均不强,但在腐败的尸体中可生存1~3个月。
传染源为病猪及健康带菌猪。病菌存在于急性或慢性病猪的肺脏病灶、最急性型病猪的各个器官以及某些踺康猪的呼吸道和肠管中,并可经分泌物及排泄物排出。
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染,也可经损伤的皮肤而传染。此外,健康带菌猪因某些因素特别是上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而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也可发生内源性传染。
各年龄的猪均对本病易感,尤以中猪、小猪易感性更大。其他畜禽也可感染本病。
最急性型猪肺疫,常呈地方流行性;急性型和慢性型猪肺疫多呈散发性,并且常与猪瘟、猪支原体肺炎等混合感染继发。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本病潜伏期1~5天,一般为2天左右。
最急性型:多见于流行初期,常突然死亡。病程稍长者,表现高热达41~42℃,结膜充血、发绀。耳根、颈部、腹侧及下腹部等处皮肤发生红斑,指压不全褪色。最特征症状是咽喉红、肿、热、痛,急性炎症,严重者局部肿胀可扩展到耳根及颈部。呼吸极度困难,口鼻流血样泡沫,多经l~2天窒息而死。
急性型:为常见病型。主要呈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除败血症状外,病初体温升高达40~41℃,痉挛性干咳,有鼻漏和脓性结膜炎。初便秘,后腹泻。呼吸困难,常做犬坐姿势,胸部触诊有痛感,听诊有哕音和摩擦音。多因窒息死亡。病程4~6天,不死者转为慢性。
慢性型:主要呈现慢性肺炎或慢性胃肠炎。病猪持续咳嗽,呼吸困难,鼻流出黏性或脓性分泌物,胸部听诊有哕音和摩擦音。关节肿胀。时发腹泻,呈进行性营养不良,极度消瘦,最后多因衰竭致死,病程2~4周。
最急性型病变:黏膜、浆膜及实质器官出血和皮肤小点出血,肺水肿,淋巴结水肿,肾炎,咽喉部及周围结缔组织的出血性浆液性浸润最为特征。脾出血,胃肠出血性炎症,皮肤有红斑。
急性型病变:除了全身黏膜、实质器官、淋巴结的出血性病变外,特征性的病变是纤维素性肺炎,有不同程度肝变区。胸膜与肺黏连,肺切面呈大理石纹,胸腔、心包积液,气管、支气管黏膜发炎有泡沫状黏液。
慢性型病变:肺肝变区扩大,有灰黄色或灰色坏死,内有干酪样物质,有的形成空洞,高度消瘦,贫血,皮下组织见有坏死灶。
诊断与疫情报告
本病的最急性型病例常突然死亡,而慢性病例的症状、病变都不典型,并常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单靠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难以确诊。
1.临床诊断:本病发病急、高热,呼吸高度困难,口鼻流出泡沫,咽喉部炎性水肿,或呈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剖解咽喉部、颈部有炎性水肿和出血变化,气管有多量泡沫,肺和胸膜有炎症变化,淋巴结肿大,切面红色,脾无明显病变,再结合流行病学,可初步诊断。
2.病原诊断:取静脉血(生前),心血各种渗出液和各实质脏器涂片染色镜检。如见有多量革兰氏阴性、两极着色的小杆菌,即可作出诊断。
3.鉴别诊断:应注意与急性猪瘟、咽型猪炭疽、猪气喘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丹毒、猪弓形虫等病相区别。猪肺疫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与猪瘟或其他传染病混合感染,采取病料做动物试验,培养分离病源进行确诊。
猪肺疫为我国二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进行预防接种,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每年定期进行有计划免疫注射。目前生产的猪肺疫菌苗有猪肺疫灭活菌苗、猪肺疫弱毒菌苗。
1.猪多种杀伤性巴氏杆菌病活疫苗(猪肺疫I),预防猪多种杀伤性巴氏杆菌病(猪肺疫),免疫持续期为10个月。本苗只能口服,严禁注射。不论猪只大小,一律口服1头份。口服疫苗前后2小时,禁止吃酒糟,抗生素滤渣发酵饲料。2℃~8℃保存,有效期12个月。
2.猪多种杀伤性巴氏杆菌病活疫苗(猪肺疫II),预防猪多种杀伤性巴氏杆菌病(猪肺疫),免疫持续期为6个月。皮下或肌肉注射,每头1毫升。-15℃以下保存,有效期12个月;2℃~8℃保存,有效期12个月。
3.猪多种杀伤性巴氏杆菌病活疫苗(猪肺疫III),预防猪多种杀伤性巴氏杆菌病(猪肺疫),免疫持续期为6个月。本苗只能口服,严禁注射。不论猪只大小,一律口服1头份。口服疫苗前后2小时,禁止吃酒糟,抗生素滤渣发酵饲料。2℃~8℃保存,有效期12个月。
4.猪丹毒、猪肺疫二联活疫苗,用于预防猪丹毒、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猪肺疫)。用法、用量、保存期详见猪丹毒。
5.猪瘟、猪丹毒、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三联活疫苗,用于预防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丹毒免疫期为6个月。用法、用量、保存期详见猪瘟。
根据本病传播特点,防制首先应增强机体的抗病力。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可能降低抗病能力因素和致病诱因如圈舍拥挤、通风采光差、潮湿、受寒等。圈舍、环境定期消毒。新引进猪隔离观察一个月后健康方可合群。
发生本病时,应将病猪隔离、封锁、严密消毒。同栏的猪,用血清或用疫苗紧急预防。对散发病猪应隔离治疗,消毒猪舍。
对新购入猪隔离观察一个月后无异常变化合群饲养。治疗可采用以下药物:
(1)青霉素80~240万肌注,同时用10%磺胺嘧啶10~20毫升加注射用水5~10毫升肌注,12小时一次,连用3天。
(2)45千克以上猪用氯霉素2500毫克、链霉素3000毫克、10%氨基比林20毫升肌注,6小时1次,连用2次。
(3)庆大霉素1~2毫克/千克体重、四环素7~15毫克/千克体重,每日2次,直到体温下降为止。
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是由链球菌属中致病性链球菌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关节炎、哺乳仔猪下痢和孕猪流产等,本病传播快,死亡率高,对养猪业的威胁逐渐增大。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病原是一种圆形或卵圆形的球状细菌,呈链状排列,链的长短不一。本菌不形成芽胞,无鞭毛,不运动。有的种类在动物组织内或在含血清培养基上形成荚膜,革兰氏染色阳性,常用血液琼脂进行培养,观察溶血现象,本菌为兼性厌氧菌。
各种年龄、品种及性别的猪均易感染。患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猪的鼻波、唾液、尿、血液、肌肉、内脏、肿胀的关节内均可检出病原体。一般经咽部黏膜而感染,其淋巴肿脓多发生于架于诸,而链球菌性败血症多发生于仔猪,并且死亡率高,可达60%。成年猪也有发病,但死亡率较低。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多发。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潜伏期长短不一,多为2~4天。
败血症型:一般发生在流行初期,突然发病,往往昨天晚上未见任何症状,次日凌晨已死亡;体温升到41~42℃或以上,在数小时至1天内死亡;精神萎顿,腹下有紫红斑。急性病例,常见精神沉郁,体温41℃左右,呈稽留热,减食或不食,食欲废绝,心跳加快,眼结膜潮红,流泪,有浆液性鼻液,呼吸浅表而快。部分病猪在病的后期,耳尖、四肢下端、腹下可见有紫红色或出血性红斑,有跛行,病程2~4天。
脑膜脑炎型:多发生于哺乳仔猪和保育仔猪,与水肿病的症状相似。发病初期患猪体温升高,食欲废绝,便秘,有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液,继而出现神经症状,转圈,空嚼,磨牙,直至后躯麻痹,共济失调,侧卧于地,四肢作游泳状,颈部强直,角弓反张,甚至昏迷死亡。部分猪出现多发性关节炎、关节肿大,病程1~2天。
关节炎型:患猪体温升高,被毛粗乱,呈现关节炎症状,表现为一肢或几肢关节肿胀,高度跛行,甚至不能起立。病程2~3周。小部分哺乳仔猪也可发生,常常因抢不上吃奶而逐渐消廋。
化脓性淋巴结炎型:病猪淋巴结肿胀,坚硬,有热痛感,采食、咀嚼、吞咽和呼吸较为困难,多见于颌下淋巴结化脓性炎症,咽、耳下、颈部等淋巴结也可发生。一般不引起死亡,病程为3~5周,病猪经治疗后肿胀部位中央变软,皮肤坏死,破溃流脓,并逐渐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