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动物疫病诊断与防治
30344100000044

第44章 猪病(13种)(3)

在耳后、颈侧、胸腹和四肢内侧有紫斑和出血点。可见败血症变化,各器官充血、出血明显,心包积液,脾脏肿大。鼻黏膜紫红色、充血及出血。喉头、气管充血,有大量泡沫、肺充血肿胀。血液凝固不全,脑、脑膜及脊、心、肾和所有浆膜有点状或片状出而。全身淋巴结肿大,呈黑紫色。关节周围肿胀、充血,滑液浑浊,重者关节软骨坏死,关节周围组织有多发性化脓灶。

诊断与疫情报告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作实验室诊断。

1.病料徐片检查:病猪的肝、脾、血液、淋巴液、脑、关节液等,均可作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成对、单个、短链、偶见数十个长链的球菌。

2.分离培养:应用鲜血琼脂培养基,大多数为β型溶血的链球菌,如有必要可进行血清学、生化反应和培养特性的鉴别。

3.试验动物:用病料(肝、腮、脑或血液),1:10是液或培养物皮下或腹腔接种兔,12~30小时死亡。也可小鼠皮下接种,15~56小时死亡。基实质脏器及血液中有大量链球菌存在。

本病应该注意与猪瘟、猪丹毒和猪肺疫相区别。临床上猪链球菌常与附红细胞体病、副猪嗜血杆菌、猪瘟、水肿病、毛首线虫等疾病发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

猪链球菌病为我国二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通报同级卫生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使用猪败血性链球菌病弱毒疫苗进行免疫预防,注射14天后产生免疫力;发病猪场可用猪链球菌ST171弱毒冻干苗对10日龄仔猪进行首免,60日龄进行第二次免疫。

在本病流行季节,可用药物预防,以控制本病的发展。可在每吨饲料中加人金霉素或四环素600-800克,连喂2周。发病猪场有病例发生时,可在每吨饲料中添加“加康”400克和阿莫西林150克,连用7~14天,效果明显,不仅可防治链球菌病,而且对其它细菌感染所引起的肺炎以及猪痢疾、回肠炎均有较好的疗效。

当发现本病爆发时,应立即隔离猪群,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猪舍及环境等用复合醛(1∶200倍稀释)进行消毒。粪便应采取堆积发酵处理。主要采取以控制传染源(病、死猪等家畜)、切断人与病(死)猪等家畜接触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将病猪及时隔离并进行治疗。对关节炎幼猪可用头孢噻呋或林可霉素进行治疗,按每千克体重10万单位加地塞米松2毫克肌肉注射,每日两次。对败血症及脑膜炎,应在发病早期使用大剂量的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较敏感的药物有氨苄青霉素、青霉素、链霉素、磺胺噻唑钠等。对发病严重、出现高热症状的病猪可用较大剂量的头孢噻呋或阿莫西林加氨基比林稀释后肌肉注射。按10毫克/公斤剂量进行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天。对淋巴结脓肿,待脓肿成熟变软后,及时切开,排除脓汁,用0.1%高锰酸钾液冲洗后,涂上碘酊,可配合肌肉注射青霉素等抗菌素药品,短期内尽量避免用水冲洗,以防感染。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产毒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慢性接触性、渐进性及消耗性疾病。病猪以鼻甲骨萎缩,鼻部和颜面扭曲变形,慢性鼻炎和生长发育迟缓或受阻为特征。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病原为支气管败血波特氏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

支气管败血波特氏杆菌为球状杆菌,是两极染色,革兰氏染色阴性,散在或成对排列,偶呈短链。不产生芽胞,有的有荚膜。严格需氧,最适培养温度为37℃。培养基中加入血液或血清可助其生长。不发酵碳水化合物,能利用枸橼酸盐,还原硝酸盐。可使石蕊牛乳变碱,但不凝固。本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弱,常规消毒药即可达到消毒目的。

多杀性巴氏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具两极染色的特点。不形成芽胞,无边毛,不能运动,所分离的强毒菌株有荚膜,并产生毒素。本菌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药均可使其致死。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传染途径为呼吸道感染,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口、鼻感染猪,也可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媒介物接触传播。

任何年龄的猪都可感染本病,但以幼猪的易感性最大。初生几天到几周内的仔猪感染本病发生鼻炎后,多能引起鼻甲骨萎缩,但如在断奶后才发生感染,则在鼻炎消退后,多不发生或只发生轻度的鼻甲骨萎缩。因此,在生后不久受到感染的猪,重症病例居多;一个月龄以后的感染猪,多为较轻的病例;三月龄以后的感染猪,只有组织学方法才能观察到萎缩性鼻炎病变的轻症经过,一般成为带菌猪,但也有少数成为显著病变的病例。

本病死亡率低,或只有轻微临床症状,人们对其危害性往往认识不足,容易造成不良的后果。有的养猪场中,可能已有本病潜伏,但不被认识,也许一胎或数胎后,发病程度就可能逐渐增强,蔓延和扩大。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猪首先发生喷嚏、吸气困难和发鼾声。喷嚏呈连续或断续性;特别在饲喂或运动时更为明显。喷嚏之后,鼻孔排出少量溶液或黏性脓液,个别病例因鼻黏膜破裂而鼻出血。有的病猪鼻炎症状经过数周消失,而不出现明显的鼻甲骨萎缩,但大多数病猪鼻甲骨逐渐萎缩,鼻子缩短或扭歪,皮肤发生皱褶。病猪常伴有结膜炎、眼泪和眼屎。病猪体温正常,甚至出现明显症状时也不升高。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血钙、血磷降低。同时有的病猪可出现肺炎、脑炎,从而更加重该病的病程及变化。

一般病变限于鼻腔和邻近组织,特征性病变是鼻腔的软骨和鼻甲骨的软化和萎缩,特别是下鼻甲骨的下卷曲最为常见。组织学变化初期为鼻黏膜变性,上皮细胞脱落,变性的黏膜有淋巴细胞浸润,因此,黏膜水肿,管泡状腺体增加,腺管内含有细胞碎屑。在骨组织中骨膜细胞较肥大。

诊断与疫情报告

依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鼻腔分泌物的病原学检查。

1.病原分离与鉴定:用灭菌鼻拭子或棉拭,伸入鼻腔的1/2深处,小心转动蘸取分泌物,接种于改良麦康凯培养基,37℃。培养48小时,然后取可疑菌落获得纯培养,再作生化鉴定。

2.血清学诊断:凝集反应(玻片法或试管法)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可以用来鉴定所分离的菌株。本菌的幼龄培养物能凝集绵羊红细胞。

应注意与传染性坏死性鼻炎和骨软病相区别。前者由坏死杆菌所致,主要发生于外伤后感染引起软组织坏死、腐臭,并形成溃疡或痿管。骨软病表现头部肿大变形,但无喷嚏和流泪症状,有骨质疏松变化,鼻甲骨不萎缩。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为我国二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现有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灭活油剂苗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产毒多杀性巴氏杆菌灭活油剂二联苗。可用于母猪产仔前2个月及1个月分别接种,以提高母体抗体滴度。也可给1~3周龄仔猪进行免疫,间隔1周进行二免可收到良好效果。

以预防为主,不从疫区引进猪,即使从疫区引进猪,也需隔离检疫,确定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产仔断奶和育肥各阶段均采用全进全出饲养制度,降低猪群饲养密度,严格卫生防疫制度,减少空气中病原体,尘埃与有害气体,改善通风条件,空猪舍严格清毒,保持猪舍清洁、干燥、减少各种应激,新购猪必须隔离检疫。因此,建立严格而全面的生物安全防御体系,对于预防本病的发生,是极其重要的。发现病猪应淘汰处理。

大多数菌株只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敏感,可供药物治疗时参考。若用大剂量磺胺类药物(454~908克/1000千克饲料),连服30~45天,有利于减少大多数猪群发病。

猪支原体肺炎

猪支原体肺炎(又称猪气喘病、猪地方流行性肺炎、猪霉形体肺炎)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病变的特征是融合性支气管肺炎,于尖叶、心叶、中间叶和隔叶呈“肉样”或“虾肉样”实变。

病原及流行病学

猪肺炎支原体属于支原体科支原体属,存在于病猪的呼吸道(咽喉、气管、肺组织)、肺门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中,具有多形性,其中常见的有球状、环状、椭圆形。姬姆萨或瑞氏染色,常呈两端浓染。本菌对温热、日光、腐败和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一般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和常用的消毒方法均能达到消毒的目的。

病猪和隐性感染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菌存在于病猪的呼吸器官内,随咳嗽、气喘和喷嚏排出,形成飞沫浮游于空气中被健康猪吸人,经呼吸道传染。

本病的自然病例仅见于猪,不同年龄、性别、品种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其他家畜和动物未见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寒冷季节发生较多,新发病猪群常为暴发,取急性经过;老疫区多为慢性经过。在自然感染情况下,继发感染是引起病势加剧和病猪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常见的继发性病原体有巴氏杆菌、肺炎球菌、沙门氏杆菌、嗜血杆菌、各种化脓性细菌等。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1~16天,最短的潜伏期为3~5天,最长可达一个月以上。

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咳嗽与喘气。根据病的经过大致可分为急性、慢性和隐性三个类型。

急性型:病猪常无前驱期症状,突然精神不振,头下垂,站立一隅,呼吸次数剧增,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此时病猪前肢撑开,站立或犬坐式,不愿卧地。一般咳嗽次数少而低沉。有时也会发生痉挛性阵咳。体温一般正常,但如有继发感染,则常可升至40℃以上。病死率较高。

慢性型:主要症状表现为咳嗽,用力咳嗽多次,严重时呈连续的痉挛性咳嗽。随着病程的发展,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食欲初时变化不大,病势严重时减食或完全不食。病期较长的小猪,身体消瘦而衰弱,生长发育停滞。体温一般不高。病程延长,可拖延两、三个月,甚至长达半年以上。

隐性型:可从急性或慢性型转变而成,有的猪只在较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感染后不表现症状,但用X线检查或剖检时可以发现肺炎病变。

本病的主要病变在肺、肺门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急性死亡见肺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气肿。病变的颜色多为淡灰红色或灰红色,半透明状病变部界限明显,象鲜嫩的肌肉样,俗称“肉变”。随着病程延长或病情加重,病变部的颜色变深,半透明状的程度减轻,坚韧度增加。恢复期病例,肺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硬化,表面下陷,其周围肺组织膨胀不全。肺门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显著肿大,呈灰白色,有时边缘轻度充血。

诊断与疫情报告

依据典型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结合实验室检查。

1.X线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在疫区中对隐性和可疑患猪通过X线透视阳性者可以作出诊断。阴性者必须间隔一定时间(2~3周)后复检才能做出诊断。检查病猪在肺野的内侧区以及心膈角区呈现不规则的云絮状渗出性阴影,密度中等,边缘模糊,肺野的外周区无明显变化。

2.血清学检查:微粒凝集试验、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3.鉴别诊断:本病应与猪流行性感冒、猪肺疫、猪肺丝虫病和猪蛔虫病鉴别。

猪支原体肺炎为我国二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已有猪支原体肺炎疫苗,流行地区可制定免疫计划进行预防。

我国已制成两种弱毒菌苗:一种是猪气喘病冻干兔化弱毒菌苗;另一种是猪气喘病168株弱毒菌苗,两种菌苗只适于疫区使用,都必须注入肺内才能产生免疫效果,但是免疫力产生的时间缓慢,约在60天以后才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荷兰英特威、美国辉瑞公司生产的灭活疫苗已在国内使用,可以肌肉注射,使用方便,而且效果也好。

未发病地区或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不从有病地区引进猪只,如必须从外地引入种猪时,应在严密隔离条件下,在3个月内用X线透视2~3次,证明确无本病方可混群。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切合本地实际的免疫计划和综合防治措施。

发现本病,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有关规定,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扩散。发现有咳嗽、气喘可疑病猪,立即隔离,用X光检查确诊,病猪应淘汰处理。

治疗方法很多,多数只有临床治愈效果,不易根除病原。各种方法的疗效,与病情轻重、猪的抵抗力、饲养管理条件、气候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常用盐酸土霉素、泰乐菌素、硫酸卡那霉素、洁霉素、土霉素碱油剂和金霉素等药物,大剂量,连续用药5~7天治疗,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猪圆环病毒病

猪圆环病毒病是一种新的传染病,其主要特症为猪的体质下降、消瘦、腹泻、呼吸困难、咳喘、贫血和黄疸。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病原体属于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猪圆环病毒,为20面对称体,无囊膜,单股环状DNA,粒子直径14~25微米。根据猪圆环病毒的治病性、抗原性和及核苷酸序列分为猪圆环病毒I和猪圆环病毒II两个型,均有感染性,但治病性主要似猪圆环病毒2型。猪圆环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强,pH3环境中可存较长时间,对氯仿不敏感,在56℃~70℃处理一段时间不被灭活。在诱发因子的作用下可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易感动物是猪,各种年龄、类型、品种的猪和胎猪均可被感染,人、牛和鼠也可被感染。传染源主要是感染猪圆环病毒的猪,猪圆环病毒也可感染鼠,但是否排毒尚待证实,可能有宿主或传播媒介的潜在险。感染猪自鼻液、粪便、精液等排泄物排毒,经口腔、呼吸道和生殖器官水平传播感染;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播感染仔猪。猪圆环病毒血清抗体检测阳性率达16.5%~95%。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混合感染的病毒或细菌的不同有一定的诧异。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发病率4%~25%,死亡率90%以上。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与圆环病毒II型感染有关的猪病主要有以下5种疾病,其临床表现如下:

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病猪表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发热,被毛粗乱,进行性消瘦、生长迟缓、呼吸困难、咳嗽、喘气,贫血、皮肤苍白、体表淋巴结肿大。有的皮肤与可视黏膜发黄、腹泻、胃溃疡、嗜睡。临床上约有20%的病猪呈现贫血与黄胆症状,具有诊断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