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动物疫病诊断与防治
30344100000045

第45章 猪病(13种)(4)

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病猪发热、不食、消瘦、苍白、跛行、结膜炎、腹泻等。特征性症状是会阴部、四肢、胸腹部及耳朵等处的皮肤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红紫色病变斑点或斑块,有时这些斑块相互融合成条带状,不易消失。

母猪繁殖障碍:发病母猪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达41~42℃,食欲减退,出现流产、产死胎、弱仔、木乃伊胎。病后母猪受胎率低或不孕,断奶前仔猪死亡率上升达11%。

猪间质性肺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猪呼吸道病综合症,多见于保育期和育肥期的猪,咳嗽、流鼻汁、呼吸加快、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生长缓慢。

传染性先天性震颤:发病仔猪站立时震颤,由轻变重,卧下或睡觉时震颤消失,受外界刺激(如突然发生的噪音或寒冷等)时可以引发或加重震颤,严重时影响吃奶,以至死亡。如精心护理,多数仔猪3周内可恢复。除外,在临床上还能见到与圆环病毒II型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肠炎和关节炎等。这些情况多见于蓝耳病阳性猪场继发感染所致。实践证明圆环病毒病与蓝耳病同时流行的猪场,其哺乳仔猪和育肥猪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单个感染猪场。

体表浅在性和内脏淋巴结高度肿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呈串珠状,腹股沟淋巴结肿大4~5倍;脾脏肿大;肺脏膨大、表面散在大小不一的褐色病灶;肾脏肿大、苍白、被膜下点状出血和坏死灶;脑组织充血出血;其他脏器也可见不同程度的病变。

诊断与疫情报告

本病的诊断必须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的病原或抗体检测相结合才能得到可靠的结论,最可靠的方法为病毒分离与鉴定。

1.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细胞培养物中的猪圆环病毒(PCV),用组织病料以盖玻片在PK-15细胞培养,丙酮固定,用兔抗PCV猪圆环病毒高免血清与细胞培养物中的PCV反应,可对PCV进行检测和分型。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猪圆环病毒抗体,检出率99%以上,主要用于猪圆环病毒抗体的大规模检测。

3.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简单、快速、特异的检测法。采用PCV2特异的或群特异的引物从病猪的组织、鼻腔分泌物和粪便进行基因扩增,根据扩增产物的限制酶切图谱和碱基序列,确认PCV感染。

4.核酸探针杂交及原位杂交试验(ISH):用于(猪圆环病毒)在机体组织器官中的精确定位。可用于检测临诊病料和病理分析。

猪圆环病毒病为我国二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通报同级卫生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到目前为止,尚无商品疫苗供应,现有圆环病毒-蓝耳病病毒二联苗中试产品,效果和安全性有待评价。

购入种猪要严格检疫,隔离观察。严格实行“全进全出”制度,落实生物安全各项措施。定期消毒,杀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发生该病时要清除病猪,全群检疫,淘汰阳性猪。添加药物,控制疫情。全面消毒,改善饲养环境和温度,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加强营养和饲养管理,防止继发其他疫病的发生。

针对目前圆环病毒病发病特点和实际生产中由于该病而产生的免疫抑制的不良后果,很容易造成其它疫苗的免疫失败和并发一些细菌性疾病,增加疾病治疗的难度,并且伴随较高,建议采用以下方案防治:

1.采用抗菌药物,如氟苯尼考、丁胺卡那霉素、庆大小诺霉素、克林霉素、磺胺类药物等进行相应的内科治疗,减少并发感染,同时应用促进肾脏排泄和缓解类药物进行肾脏的回复治疗。

2.采用黄芪多糖注射液并配合维生素B1+B12+维生素C肌肉注射,也可以使用佳维素或者氨基金维他饮水或者拌料,增进和调整病猪的免疫器官的功能,增强病猪的体质,以使病猪快速恢复。

3.选用新型的抗病毒制剂如干扰素、白细胞介导素、免疫球蛋白、转移因子等进行治疗,同时配合中草药抗病毒制剂会取得非常明显的治疗效果。

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细菌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以关节肿胀、破行、呼吸困难及胸膜、心包、腹膜、脑膜和四肢关节浆膜纤维性炎症为特征。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本病的病原为嗜血杆菌属的副猪嗜血杆菌。该病原为革兰氏阴性菌,通常有夹膜。目前知有15个血清型,其中1、5、10、12、13、14型毒力最强,感染后,患猪多死亡;2、4、8、15型为中等毒力,死亡率低,但可以出现败血症,致生长停滞;血清3、6、7、9、11型,猪感染后无明临床症状。

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37℃,ph7.6~7.8,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干燥环境中容易死亡,60℃5~20分钟内可被杀死,在4℃下可存活7~10天。对消毒剂敏感,常用的消毒药即可将其杀死。对磺胺类药物,阿莫西林、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和青霉素等敏感。

本病主要通过空气、猪与猪之间的接触及排泄物进行传播,主要传染源为病猪带菌猪。通常只感染猪,有较强的宿主特异性。母猪和育肥猪是副猪嗜血杆菌的携带者。感染高峰为4~6周龄的猪。发病率在10%~15%,严重时病死率可达50%。

本病虽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早春和深秋天气变化比较大的时候发生;还可继发于猪的一些消化道及胃肠道的疾病。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以咳嗽,呼吸困难,消瘦,跛行,被毛粗乱为主要临床表现。早期体温41℃~42℃,食欲下降,呼吸困难,关节肿大,跛行和行走不协调,皮肤发绀,常发病后2~3天死亡。多数病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患畜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中度发热(39.6℃~40℃)、呼吸浅表,病猪常呈犬卧样姿势喘息,四肢末端及耳尖多发蓝紫。耐过猪被毛粗乱,咳嗽、喘气,生长发育缓慢,有时可见到猝死病例(由败血症休克致死)。

剖解可见有胸膜炎、心包炎和关节炎等多发性炎症,有纤维素性渗出,胸水、腹水增多,肺脏肿胀,出血,淤血,肺脏与胸腔发生粘连,关节囊内有黄色渗出物。

诊断与疫情报告

本病可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特征性病变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培养。样品选用未经治疗的病猪,采样时保持严格的无菌条件,样品采集后应立即培养或低温运送到的实验室。细菌生长需要NAD(烟酰胺腺嘌呤二苷酸,0.025%),采用巧克力琼脂、葡萄球菌划线或添加NAD的血平板琼脂以及PPLO(类胸膜肺炎微生物,支原体)琼脂,37℃有氧或微氧(5%CO2)培养24~48小时后,在NAD源周围呈“卫星状”生长,形成较小的非溶性透明菌落,分离的细菌应进一步生化鉴定,该菌脲酶阴性,氧化酶阴性,可发酵葡萄糖、蔗糖、果糖、半乳糖、D-核糖和麦芽糖等,?以区别其他依赖NAD的细菌。另外,血清学检查方法,如间接血球凝集、琼脂扩散、对流免疫电泳、荧光抗体、酶联免疫吸附和补体结合反应等试验,也是确诊本病的常用方法。

在鉴别诊断上应注意与猪支原体性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猪丹毒、猪链球菌等相区别。

副猪嗜血杆菌病为我国二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疫苗可以选用自家苗或商品疫苗。但副猪嗜血杆菌病血清型太多,也使得疫苗的研制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目前,商品疫苗有: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和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

1.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用于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免疫期为6个月。颈部肌肉注射。不论猪只大小,每次均肌肉注射1头份(2毫升)。种公猪每半年接种一次;后备母猪在产前8~9周首免,3周后二免,以后每胎产前4~5周免疫一次;仔猪在2周龄首免,3周后二免。本疫苗切勿冻结,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会影响疫苗活力。禁止和其它疫苗合用,接种同时不影响其它抗病毒类、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2℃~8℃避光保存,有效期为12个月。

2.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用于预防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副猪嗜血杆菌病。颈部肌肉注射每头2毫升。母猪免疫后,需在3周后再次免疫。以后每隔6个月加强免疫一次。3~4周龄小猪及断奶仔猪进行首免,并在3周后再次免疫。在敏感个体上有时会出现过敏性反应,应及时进行合理的治疗。在怀孕和哺乳期内都可以进行免疫。2℃~8℃保存,有效期为24个月。

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养殖场动物卫生消毒制度,避免和减少应激因素的发生,防止饲养条件的突然改变和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新引进种猪时,先隔离饲养再进场。

发病时隔离病猪,淘汰无饲养价值的严重病猪;将猪舍冲洗干净,严格消毒,改善猪舍通风条件,降低饲养密度。

治疗采取氟苯尼考和头孢噻呋效果较好。

猪流行感冒

猪流行性感冒简称“猪流感”是由A型猪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咳嗽、流鼻汁、精神沉郁等症状。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猪流感的主要是H1N1和H3N2亚型流感病毒,前者在人猪之间可以互相传染,后者从人传染给猪,因而,人、猪流感有时先后或同时流行。

初次流行时不同年龄的猪群都可感染发病。

本病是经呼吸道传播。传染源是病猪和携带病毒猪,从它们呼出的飞沫排出病毒,扩散在空气中,扩散范围广,健康猪吸入后即受到传染。爆发流行,传播快,在2~3天内全场几乎所有猪发病,经7~10天左右疫情平息,死亡率低。本病一般在深秋至早春季节流行。

临床病状及病理变化

该病的发病率高,潜伏期为2~7天,病程1周左右。病猪发病初期突然发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常横卧在一起,不愿活动,呼吸困难,激烈咳嗽,眼鼻流出黏液。如果在发病期治疗不及时,则易并发支气管炎、肺炎和胸膜炎等,增加猪的病死率。

病猪体温升高达40℃~41.5℃,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肌肉疼痛,不愿站立,眼和鼻有黏性液体流出,眼结膜充血,个别病猪呼吸困难,喘气,咳嗽,呈腹式呼吸,有犬坐姿势,夜里可听到病猪哮喘声,个别病猪关节疼痛,尤其是膘情较好的猪发病较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