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为土拉热弗朗西氏菌,是一种多形态的细菌,在患病动物的血液内呈球状,在培养基上则呈球状、杆状、豆状、精子状和丝状等。革兰氏阴性细菌,无鞭毛和荚膜,不形成芽胞。本菌为需氧菌。营养要求较高,只在加入胱氨酸、半胱氨酸、血液或卵黄的培养基中生长。一般培养3~5天,本菌抵抗力相当强,但1~3%来苏水,3~5%石炭酸溶液经3~5分钟可使其灭活。
易感动物广泛,野生棉尾兔、水鼠、海狸鼠及其他野生动物、家畜都易感染发病,该病的传播媒介为吸血昆虫,被污染的饮水、饲料也是重要的传染源。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一般多发于春末、夏季。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潜伏期2~3天。主要症状为体温升高、衰弱、麻痹和淋巴结肿大。
兔:常不表明症状而死亡,病程较长者,呈高度消瘦和衰竭,常发生鼻炎。
绵羊和山羊:体温升高,精神萎顿,垂头或卧地,后肢软弱或瘫痪,羔羊发病较重,黏膜苍白,腹泻、麻痹、兴奋或昏睡,不久死亡。
牛:症状不明显,妊娠母牛常发生流产,犊牛发病呈全身虚弱,腹泻,体温升高。
马:症状不明显,妊娠母马可发生流产。驴体温升高,持续十余天,食欲减少,逐渐消瘦。
猪:小猪较为多见。体温升高至41℃以上,精神委靡,行动迟缓,食欲不振,腹式呼吸,有时咳嗽。病程7~10天,死者少。
人:病人潜伏期1~10天。突然发病,表现高热、头及全身肌肉疼痛、出汗、虚弱等。由于感染途径不同,有腺肿型、肺炎型、胃肠型、伤寒型等,一般呈良性经过。
急性病例,发生败血症而死亡,尸僵不全,血凝不良,淋巴结肿大,出血,坏死,肝、脾、肾等内脏器官充血肿大,有时形成白色坏死灶。
诊断及疫情报告
根据该病在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剖检等方面的特点,可进行初步的诊断。确诊本病要依靠实验室检验。
1.细菌学检验:采取动物的淋巴结、肝、肾和胎盘等病灶组织,接种于含有先锋霉素、抗敌素的半胱氨酸葡萄糖-血液琼脂平板上,在37℃培养24小时,挑取可疑菌落鉴定。
2.变态反应:用土拉杆菌素做肌肉和腋下注射,24小时后检查。局部发红、肿胀、疼痛者为阳性。
3.血清学试验:常采用凝集反应、血凝抑制试验、间接血凝试验、荧光抗体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
土拉杆菌病为我国二类动物疫病,发生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逐级上报至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通报同级卫生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尚无兽用疫苗。人预防注射可用冻干弱毒菌苗,皮肤划痕接种一次,可保持免疫力5年以上。应用此疫苗后,已使疫源地发病率明显降低。美国试验了口服苗,认为安全有效。
在本病流行地区,应驱除野生啮齿动物和吸血昆虫。经常进行杀虫、灭鼠。厩舍进行彻底消毒,一般消毒药物都有能很快将病原杀灭。发现病畜,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止扩散。扑杀病畜和同群畜,并进行无害化处理。被污染的场地、用具、厩舍等应彻底消毒,粪便堆积发酵处理。
患病动物与人类均可用链霉素治疗,也可用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到治疗。此外,还可根据病情采取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
水泡性口炎
水疱性口炎是由病毒引起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水疱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牛、马和猪,以口腔黏膜发生水疱,流泡沫样口涎,偶见侵害蹄部或乳房皮肤为特征。一般呈良性经过。牛、猪发生本病时,在临床上与口蹄疫几乎没有区别。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水疱性口炎病毒属弹状病毒科水泡病毒属成员,主要有两个免疫血清类型:新泽西型和印第安型。
本病能侵害多种动物,以牛、马和猪比较易感,有些野生动物如野羊、野猪等,也能发生显性或隐性感染。较老龄的牛和猪,敏感性较幼龄动物高,奶牛发病率较高。与病畜密切接触的人也能被感染,发生流感样症状。病畜是主要的传染源,被感染的野生动物也可能成为传染来源。病畜在水疱出现前,其唾液已能排毒。病原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和口腔黏膜或消化道侵入,也有报道,直接接触含病毒的气溶胶也可引起感染,所以拥挤有利于本病的传播。本病具有地区性、季节性和周期性,多见于夏季及秋季,该病的传染性不强,每次发生时,仅少数牛发病。有人曾在螨、蚋和蚊分离出水疱性口炎病毒,并发现白蛉属不仅能感染病毒,而且还能通过卵从一代传给另一代。因此,认为昆虫起重要的传播作用。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自然病例潜伏期约3~7天。病初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反刍减少,大量饮水,口黏膜及鼻镜干燥,耳根发热,当舌、唇黏膜上突然出现水疱时即降至常温,水疱可由豆粒大到核桃大,内含黄色透明液体,1~2天水疱破溃,露出红色烂斑或大片溃烂面。有时出现舌上皮大面积脱落,病牛流大量白色泡沫口涎,不愿采食或采食困难,但想喝水,几天后就恢复正常采食,但口腔病变要十多天才能完全愈合,偶见个别病牛乳房或乳头或蹄部皮肤发生水疱,并可造成上皮剥脱,病程1~2周,但极少引起死亡。本病存在“逆年龄感受性”,成年牛的感染性高于1岁以内的犊牛,后者极少发生临床感染。
诊断与疫情报告
根据本病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及典型的水疱样病变,以及流涎的特征症状,结合本病极少侵害蹄和乳房,传染性弱,发病率低,可以作出诊断。但本病在临床症状上与其他水疱性疾病极为相似,必须注意鉴别。为了进一步确诊,可进行动物的人工感染试验(人工感染马可致病)。也可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以及电子显微镜检查病毒的特殊形态进行鉴别。
水疱性口炎虽然未列入我国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但当发生水疱性口炎疫情时,应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疫苗与防治
美国、巴拿马、危地马拉、秘鲁和委内瑞拉已作过弱毒苗田间试验,但其效力不大。目前,还没有商品化的活苗(弱毒苗)或灭活苗。必要时可在疫区内使用从当地病畜组织和和血液制备的结晶紫甘油疫苗或鸡胚结晶紫甘油疫苗进行紧急接种。
本病呈良性经过,一般不需治疗,主要是隔离病牛,加强护理,防止并发感染和散播病原。被病牛污染过的用具和环境必须彻底消毒,疫区进行必要的封锁。必要时,可采取当地病畜的舌黏膜、组织器官和血毒制成结晶紫甘油或鸡胚结晶紫甘油疫苗接种受威胁的牛只。恢复动物的血清具有高效价的中和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对同型病毒以后再感染具有坚强的免疫力。
西尼罗热
西尼罗热是由西尼罗病毒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该病毒最初在1937年乌干达的西尼罗地区的发热妇女血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名。近几十年来,西尼罗热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区域不断扩张,1999年以前广泛分布在东半球,1999年以后,疫情开始在北美肆虐,并出现了较多的西尼罗病毒引起的脑膜炎和脑炎病例。
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
西尼罗病毒是虫媒病毒之一,为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它不仅与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和近年来流行的登革热属同一科,而且与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圣·路易斯脑炎病毒相似,并和这两种病毒抗原关系密切。
病鸟是主要的传染源和重要的宿主。亲鸟类蚊子(包括库蚊、伊蚊和曼蚊)是自然条件下传播病毒的载体。鸟感染后通常不出现临床症状,但有一个持续时间比较长的、高浓度的病毒血症期,蚊子叮咬这种鸟后会大批感染。感染的蚊子叮咬其它动物或人时,就会传播病毒。自然条件下,病毒在鸟——蚊子——鸟的传播循环中存在。因此鸟,尤其是野鸟在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成年鸡经常被感染,但由于这些鸡产生的病毒血症是低水平的,所以它们不是重要的扩散宿主。马对该病毒比较敏感,感染后能够引起脑脊髓炎。
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感染的库蚊通过叮咬鸟、人和其它动物而传播病毒。病毒不仅在鸟——蚊子——鸟之间传播循环,还可在鸟——鸟之间直接传播。蚊子感染后,病毒在蚊体内大量繁殖,病毒可随蚊的唾液腺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部,干扰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引起脑炎。病毒在库蚊中可垂直传播,并可在其体内越冬。蚊子叮咬人或动物时,病毒随唾液进入人或动物体内,造成感染。在亚洲和非洲发现蜱可感染病毒,但它们在传播和保毒中的作用尚不确定。病毒不经消化道传播,也不能通过空气传播。
易感动物极为广泛,多达230种。目前在北美至少已从157种鸟、37种蚊子体内中分离到病毒。除鸟和蚊子外,马、牛、山羊、绵羊、犬、猫、鸡、鸽、鹅、家兔等大部分家畜都易感,此外猕猴、羊驼、美洲驼、狼、蝙蝠、松鼠、驯鹿、浣熊、臭鼬等动物也易感。美国2002年还从爬行动物——鳄鱼身上分离到了病毒。
本病流行于热带、亚热带甚至温带的有库蚊存在的广阔地带。本病的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常发生于夏末秋初气候湿热的季节。雨后库蚊数量上升可导致发病高峰的出现。但热带、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马的潜伏期为1~2周,病马高热,出现沉郁和兴奋等神经症状,四肢失去平衡,感觉机能消失,共济失调,最后倒地,死亡率在30%~40%之间。
人潜伏期较短,为1~6天,有的可能达2周。人感染后大部分是亚临床感染,只有1/5的人出现临床症状。感染初期并无明显的发病迹象,情况加重者浑身无力,肌肉疼痛,甚至头疼发烧、身痛、咽喉痛,偶尔有皮疹淋巴腺肿胀,严重的高热、颈强直、昏迷、神志不清、发抖、痉挛、肌肉无力、瘫痪,并可引发脑炎,导致死亡。受该病感染最多的是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和免疫功能较差的人,但病人年龄已呈明显下降趋势。人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诊断与疫情报告
夏秋季节生活在流行地区或近期内来自流行地区有临床表现者应考虑患有该病。确诊主要靠实验室诊断:常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老鼠单克隆抗体直接免疫吸附分析法等,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西尼罗热虽然未列入我国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但作为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发生病畜时,应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县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通报同级卫生主管部门。
疫苗与防治
目前对该病还无有效的预防疫苗。美国在实验中,将西尼罗病毒基因被添加到黄热病疫苗中,在对动物进行的研究中被证明具有保护作用。美国批准了一种用于马的灭活疫苗,但这种疫苗的保护效果还需进一步评价。荷兰研发的疫苗已在动物身上试验成功,但还未进行临床测试。
对该病毒的预防和控制都集中在对蚊子的控制上。预防西尼罗病毒的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是控制媒介蚊虫。鸟类是西尼罗热的传染源和储存宿主,在西尼罗热爆发流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鸟类死亡的监测可作为预防本病爆发流行的指标之一。
西尼罗热的治疗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和方法,主要采取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
预防控制的主要策略和措施是积极开展人间疫情监测,采集标本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病原学诊断、分离西尼罗病毒,同时开展蚊媒、鸟类、家禽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监测。通过政府组织,多部门共同参加的全面、综合的媒介蚊虫的控制,是预防控制西尼罗病毒病的最为有效的措施。整个预防控制应该以卫生部门为主,协调组织检疫、农、林(畜牧兽医)等部门开展媒介蚊虫防制、大众健康教育、爱国卫生运动,清洁环境、国境卫生检疫等有针对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