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台湾岛西南端的高雄港,是全省最大的商港,也是重要的渔港和军港,扼守台湾海峡与巴士海峡交汇要地,是亚、美、欧海运的必经之地。港口呈狭长条形,航道水深11~16米。第一港口宽120米,可通行3万吨级船舶;第二港口宽250米,可通行10万吨级船舶。两港口航道长18千米,是台湾货物进出口的首要门户与集散中心。寿山、旗后山雄峙于第一港口两侧,外观壮阔,气势雄伟。自第一港口的旗后山至第二港口,有一条由狭长沙洲形成的天然防波堤,港内水面平静,水流稳定,水域宽敞,内陆腹地辽阔,有纵贯线铁路、南北高速公路及省属公路干线与港区相连接。高雄港全年气候温和,春、夏、秋三季风力平均2~3级,平均大潮潮差0.88米,平均小潮潮差0.49米,是一座极具潜力的天然良港。
作为一个不冻港,高雄港气候良好,雨过即晴,没有梅雨季节,这对货物装卸十分有利。另外,高雄港潮水涨落之差不大,通常保持在1米上下。潮差小便于轮船停泊,更有利于船只运输作业,这也是高雄港得天独厚之处。港口在地理位置上十分优越。狭长的港湾外侧,有一条西北—东南向的沙洲,即旗津半岛,长达11.3公里,平均宽达200米,如同一条巨龙蜷卧在台湾海峡的碧波中,成为一道天然的防波堤,为高雄港遮风避浪。堤内港阔水深,清波荡漾;堤外骇浪汹涌,水天相连。港区的西北端,有一缺口,宽136米,与外海相连,可供海轮出入。1967年,在旗津半岛东南部的崩隙处,又修筑了第二进出口,宽度为250米,水深16米,可供10万吨级的轮船出入。这样高雄港就有两个进出口,是一个开口式的大港,比许多闭合式的大港优越得多。现在高雄港已扩建为相连的两港(第一港、第二港),港区土地面积14.4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2.4平方公里,泊位共113个,码头岸线总长超过25公里,其中包括4个货柜中心(即集装箱码头)、22个货柜船泊位。新建的第五货柜中心,又为该港增加了8个专用泊位。世界上最大的6000标准箱货柜船可在此装卸。货柜化即集装箱运输,被称为现代航运革命。这种运输,将货物装进国际标准规格的集装箱(台湾称之为货柜)后,在世界各地通行无阻,不但省时省力,减少损失,而且加快了贸易发展。早在1969年,高雄港就迎来第一艘货柜巨轮进港,打开了新局面。此后不断辟建货柜码头,增设专用起重机,1980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个。最近十几年间,高雄港一直名列全球第三大货柜港。2001年高雄港集装箱年吞吐量超过750万个,名列世界第四,仅次于香港、新加坡和釜山。
高雄港有四大集中箱储运中心,并有一大批工程在兴建之中。
第一集装箱储运中心:位于中岛商港区,有40、41、42、43号4座深水码头,全长838米,集装箱起重机3台,储运场地10公顷,可储放货柜2500个标准箱。
第二集装箱储运中心:位于前镇商港区,有63、64、65、66号4座深水码头,全长1189米,集装箱起重机8台,储运场地45公顷,可储放集装箱1.2万个标准箱。
第三集装箱储运中心:位于小港商港区,有68、69、70号3座深水码头,全长960米,集装箱起重机10台,储运场地60公顷,可储放集装箱1.7万个标准箱。
第四集装箱储运中心:位于中兴商港区,临港水线2280米,兴建水深14米集装箱码头7座,集装箱起重机13台,储运场地92公顷,可储放集装箱3.2万个标准箱。
其他重要工程包括:一是第五集装箱储运中心,已接近完成。二是大仁商港区,计划兴建7座深水集装箱码头,一座多用途码头,水深14~16米,临港水线长2654米。三是安平港三、四号码头新建工程。为开发安平辅助港1990年度起投资兴建驶上、驶下码头2座,码头全长370米。四是新滨码头旅运大楼工程。为服务来往台湾岛与澎湖岛及国际航线客轮旅客,在高雄港一号码头后侧兴建旅运大楼,1992年6月底起用。五是72号谷仓工程。台湾是世界谷物大宗进口者,其中高雄港进口约占全部进口的。为缓解进口谷物的运输拥塞及减少船舶滞港时间,1987年始在72号码头投资兴建一座8万吨谷仓,1991年7月完工。
高雄港是以工业港为主的综合性商港。主要出港货物为基本金属、化学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纺织品、加工食品与木竹制品等;进口货物主要为能源矿产品(石油、煤炭、铁矿)、农产品(小麦、玉米等)、林产品与化学制品。高雄港进出船舶与吞吐量不断增长。2002年,高雄港进出港轮船计36484艘,总吨位为65493万吨。其中,进港船舶18241艘,总吨位32767万吨;出港船舶18243艘,总吨位32726万吨。
高雄港是整个城市的心脏,高雄市可以说是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高雄港是座古老的港口,原名打狗,也称打鼓,又叫西港。清代为向南开拓,曾以本港为凤山地区的吐纳港,但水深不过3米。作为外贸港,它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的,1863年正式对外开放。日据时期,日本统治者重视建港,作为其军事南侵及对台湾物资榨取的港口。但因工程浩大,到太平洋战争时,也只初具规模,后被盟军炸毁。台湾光复后,打捞沉船,清浚航道,整建港埠设施,复修工作到1952年大致完成。以后为适应台湾经济建设和国际贸易需要,高雄港不断改建扩建,进一步发展为世界级的大港。
高雄港集装箱装卸量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度出现徘徊,在1997年高雄港与福建马尾、厦门港口实现“试点直航”后,集装箱装卸量开始稳步上升,2001年为750万个标准箱,2002年达到849.3万个标准箱。不过,由于台湾总体经济形势大不如前,港雄港的货物装卸量增长赶不上大陆及韩国大港的增长速度,使得高雄港的集装箱装卸量的世界排名迅速后移,2000年被韩国釜山超过,从世界第三位降为第四位;2002年被上海港超过而降为第五位;2003年第一季度又被深圳盐田港超过降为第六位,高雄港衰落甚为快速。
高雄港地位的相对衰落,一方面是高雄港口缺乏大陆这种庞大的经济腹地(韩国港口的崛起也是依靠大陆东北货物运输)。二是大陆港口基础设施的改善,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陆港口货源充足,集装箱装卸量迅速增加。三是两岸不能直航,部分外商撤离高雄港,转运中心的地位受到挑战。目前高雄港集装箱装卸量只有不足一半是岛内的货物,而转口量超过50%。如2002年,转口集装箱量为451.9万个标准箱,占装卸总量的53.2%。转口货物主要是东南亚地区与欧美的往来货物,而无法大量运输大陆与欧美的转运货物。而且由于两岸不能直航,不仅外国航商撤离,台湾航商也转到大陆与其他地区发展。1999年,美国海陆运输公司结束在高雄港的营运中心,转向深圳盐田港租用专用码头,就已显示高雄港的东亚货柜枢纽中心在改变。目前,越来越多的航商不再派3000个标准箱以上的远洋干线母船挂靠高雄港,而改派小型的支线集装箱货船。法国达飞轮船公司决定自2003年2月起,与南美北亚轮船公司联营的亚洲—地中海航线,取消湾靠基隆港,将营运中心转移到大陆。台湾建恒海运公司所经营的南北、南美、西非与美国西岸等航线,也减少湾靠台湾港口航班一半以上。因此,在两岸不能直航的情况下,台湾港口面临边缘化的危险。
目前,台湾当局正致力于促进高雄港的发展。台湾“交通部”将目前与高雄港竞争的港口分为主要竞争区与次要竞争区,主要竞争区域港群为香港、厦门港、上海港与盐田港。这些港口与台湾的国际港口地理位置相近,货源重叠,港口设施发展迅速。其中认为目前最大的竞争对手是香港,最大潜在竞争对手是上海港。为此,主张大力发展台湾的港口建设。除采取多项港口费率优惠措施外,其目标是发展成为“洲际货柜转运中心”,并已列入“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2002~2008年),未来进一步规划发展为“自由贸易港区”。2003年4月,台当局正式开放大陆所有货物经台湾各港口进行各种方式的转运,有利于高雄港转运业务的发展。这一政策的开放,有利于高雄港地位的提升。然而,台湾“经建会”则认为台湾港口吞吐量供过于求,于2002年11月建议“行政院”冻结政府投资港口扩建,甚至要求重新评估高雄港“洲际货柜中心”594亿元经费的扩建计划,这使得高雄港口的发展又面临新的变数。
知识链接
台湾海峡:中国最大的海峡。位于福建省和台湾省之间。北界西起闽江口,东止富贵角;南界西自福建省南端的宫口港西,东至台湾南部的鹅銮鼻。台湾海峡与沿岸山脉的走向大体一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属纵向狭长型海峡。北通东海,南接南海,南北长380千米,东西宽约190千米,最窄处相距约130千米。深度大都在100米以内,西南部较浅,并有一个小于20米的台湾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