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窃清
3249700000004

第4章 邻家巧妹

杨福同怀揣着杏花红给的银票,出“夜夜春”,来到“永兴”钱庄,兑换了二十两纹银。拿到银子后,他先去药店请了个大夫,回家的路上,顺手买了几样小菜和甜点。

回到家中,只见一个年约十五,六岁的少女坐在堂屋门口,正在绣花架上一针、一线地绣牡丹。融合了记忆的杨福同倒认得这少女,是邻家的女儿,姓吴,名巧妹,跟着杨母学刺绣。

夕阳斜照,桔红色的光晕落在吴巧妹高举着的手臂上,更趁得手臂丰腴白嫩,可爱之极。

“福同哥回来了!”吴巧妹放下手中的针线,起身迎了上来,接过他手中提着的小菜和点心。

可想而知,在他不在家的时间,肯定是吴巧妹在照顾母亲,于是他便真诚地说道:“谢谢你,巧妹。”

“谢什么谢!”吴巧妹嫣然一笑,虽然她额前刘海覆盖,显得稚气未脱,可那张光溜溜的鸭蛋脸上却浮现出两个酒窝,显得很甜。

杨福同把大夫让进屋内,替母亲把脉。趁着诊治的功夫,他第一次打量着母亲,她身穿着淡青色的衣衫,一张形空枯槁的脸,深陷的眼窝里,一双眼睛无精打采地半开半闭着。

从大夫把脉的手臂枯瘦的程度,想而已见,棉被下的身躯定是异常瘦弱。

杨福同看见这世的母亲病成这个样子,又想起前世的母亲,也不知道此时怎样?他不由得心里一酸,泪珠涌出双眼,下意识地唤了一声:“娘……”

“这孩子,好好的哭什么哭,一点也不像个男子汉。”杨母努力想做出笑颜,也不知是饿的,还是病得厉害,脸上的肌肉似乎都不听使唤了。

“不哭,不哭!”杨福同抹去眼泪,站在一旁静等大夫诊治。

杨福同找的这个大夫在杭州城挺有名气的,只是“望色,切脉”就清楚了杨母的病情,他开了药方后,对杨福同说:“令堂的病不难治,只是这药要连着吃才有效果,千万不能吃一剂停一停,否则拖下去可就麻烦了。”

“那是自然。”杨福同连连点头,拱手长揖拜谢大夫。

杨福同随大夫去药店拿药回来,却见吴巧妹在灶间忙乎着熬粥,她腰细臀圆,就是站着不动,也自然诱人,有叫人喉头干得冒火的动人的曲线。

难道说真是一百多年前的山水,空气没有污染,所以杭州城内的女孩儿个个生得如水如花,粉黛不施,衣裙无华,只凭眉目动人,已尽得山水之韵。

要不然,怎么杨福同穿越之后,遇到的尽是美女?

吴巧妹转身抬头,却恰好在近距离和站在她身后的杨福同四目相投,她那一双黑白分明,澄澈如秋日长空的眼睛,一碰触到杨福同的眼神,立马闪到一旁。

虽然她转过去身,低下了头,可从她耳根处的红晕,也可以看出女孩儿害羞了。

“我帮你吧!”杨福同挽了挽袖子,蹲下身子准备烧灶台。

吴巧妹挑了挑眉毛,道:“你会吗?别瞎捣乱了!”

说真的,杨福同还真伺候不了这灶台。前世一次饭也没做过,小时候有老妈伺候,长大娶了老婆之后,老婆伺候。再说了,前世都用液化气做饭,也没灶台呀!

杨福同悻悻一笑,起身向堂屋走去,他来到杨母的床前,准备陪母亲说说话。

“阿福。”没等他说话,杨母就先开口了,她叫着杨福同的小名,问:“你哪里来的钱请的大夫?”

“娘,我今天找了份工,是帮一个大户人家做帐房先生,这是人家预付我的工钱。”说着话,杨福同把剩下的银子塞到了母亲枯瘦的手掌中。

他说:“娘,以后你如果没胃口的话,就让巧妹去街上帮你买些点心,换换口味。”

杨母问:“阿福,你什么时候学会算帐的?”

杨福同反问道:“算帐能有考秀才难吗?”这是他老早就想好的答案,以问攻问。

杨母挺骄傲地说:“也是!我儿是文曲星下凡尘,将来是做官的命。”她握着杨同福的手,说:“都是娘不好,身体不争气,耽误了你的学业!”

她的话让杨福同心里无比辛酸,真是可怜天下慈母心!他说:“娘,你千万别这么说,你现在什么也别想,把身体养好才是最重要的。”

“你的东家人挺不错的,预付了你这么多工钱,怕有十多两吧!”可能是话语过多,谈话的时间有点长,杨母的语气开始变得有气无力。

杨福同不让她说话,可她还有最后一句话要交待:“阿福啊,你可一定要好好干,千万不能丢咱杨家的脸。”

“娘,你放心吧!”杨福同用力地点点头。

这时,吴巧妹端着一碗热粥走了过来,杨福同把堂屋的桌子搬了过来,把买的小菜,点心一样一样地用碟子盛着摆好。

杨福同说:“巧妹,你先吃饭,我来喂娘。”他接过吴巧妹手中的碗,喂母亲喝粥。

“我回家去吃!”吴巧妹转身准备离去。

杨福同笑道:“别呀!你走了,我可不会熬药!”

吴巧妹停住脚步,歪着脑袋想了想,说:“那我把药熬好了,再回家!”

杨福同站了起来,把碗递给吴巧妹,说:“还是你来喂吧,我去你家给吴老爹说一声好了!”

“也好!”吴巧妹本就是爽朗的性格,当下接过碗来喂杨母喝粥。

杨福同去邻居吴家,剩下吴巧妹一边喂杨母粥,一边心里想:“今天的福同哥好像变了,可究竟什么地方和以前不太一样,一时之间也说不上来。”

等杨福同回来,接过吴巧妹手中的碗,吴巧妹即刻去熬药。

也许是由于杨福同能赚钱了,杨母心情高兴,当天晚上胃口大开,吃了两块点心,就着小菜又喝了两碗粥。

吴巧妹熬好药后,服侍杨母把药喝下,开始坐下吃饭。

吴巧妹吃起东西来,一点也不像江南水乡的女子,颇有点北国女儿,巾帼不让须眉的劲头儿。

杨福同饶有兴趣地看着她吃,嘴角抹着一丝笑意。

前世的杨福同没少吃好东西,所以觉得点心和小菜并不是十分美味。可对生于贫困人家的吴巧妹来说,这些东西就是珍品了。

“呀!”吴巧妹哑然惊呼,“福同哥不会是笑我吃的太多了吧!”

她这句话惹得杨福同哈哈大笑:“这算什么,以后哥给你买更好吃的,让你吃的烦,吃的厌!”

杨母也笑着说:“能吃是好事,能吃是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