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全书
37995000000050

第50章 告子章句下(3)

孔子接着说:“你一定要记住,水如果太清了就会没有鱼,人如果过于明察就会没有徒众。所以古时候帝王的皇冠前面垂着玉串,就是为了不使他们的眼睛太过于明察,用耳塞来塞住耳朵,就是为了不使他们的耳朵过于尖利。因此人民中间出现了邪恶就把它扶正过来,使他们有所收获。要实行宽大的政策,使他们自己寻求自身的不足。要根据民众的水平来教授他们道理,使他们可以独立思索,自己寻找方向。人民犯了小的错误,不要千方百计地寻找他的错误,而是要根据他的善行来赦免他,使他就像死人获得重生一样,这样他一定会越变越好。而这也就是实行仁政啊!”

子张听后诚恳地对孔子说:“夫子说得太好了。”

孔子说:“因此你要想使自己的话语被人相信,最好是先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要想使政令迅速得到执行,最好是自己先做出表率;要想使人民尽快服从,最好是用正确的道理教诲他们,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些,而不是苛责民众的话,就会成为一个好的执政者!”

[原文]

鲁欲使慎子为将军①,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齐,遂有南阳②,然且不可。”

慎子勃然不悦曰:“此则滑厘所不识也。”

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侍诸侯;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③。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④;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

[注释]

①慎子:名滑厘,赵注云:“善用兵者。”

②南阳:在泰山西南、汶水之北,是当时齐、鲁争夺的要地。古称山南、水北为阳,故名。

③典籍:指有关典制的档案文献。

④俭于百里:此处意为仅有百里,朱熹《集注》云,“其封不过百里。”

[译文]

鲁国打算让慎子做将军,孟子说:“不教导民众就使用他们叫做殃民,殃民的人是尧舜时所不容的。即使一仗就战胜了齐国,收回了南阳,仍然不可以。”

慎子顿时不高兴地说:“这是我所不明白的。”

孟子说:“我明确地告诉你。天子的土地方圆千里,没有千里就不足以接待诸侯;诸侯的土地方圆百里,没有百里就不足以奉守宗庙的典册文书。周公分封在鲁,是方圆百里,土地并非不够却仅有百里;太公分封在齐,也是方圆百里,土地并非不够却仅有百里。现今鲁国方圆五倍于百里,你认为如有称王天下者兴起,鲁国的土地在削减之列,还是在增益之列?白白地取他处来给与此处,仁者尚且不干,何况杀人来求取呢?君子侍奉君主,只是致力于引导自己的君主合乎大道、有志于仁罢了。”

[延伸阅读]

慎子自以为能夺城拓地就是有功于国家了。孟子对他提出批评,告诫他:侍奉君主,重要的是引导君主施行大道、仁义,而不是一味穷兵黜武。

一天,孔子与两个品行最好的弟子颜回、闵损讨论“做官”与“君子”问题。

颜****:“在做官问题上,有史以来都是世袭,老师为何强调‘学而优则仕’呢?”

孔子答:“‘学而优则仕’这种提法本身就是一个进步,是为了打破历史以来的世袭贵族在做官问题上的垄断地位。世袭垄断做官的制度将一些贵族庸人推上官位,他们是难以办好政事的;‘学而优’做官,则利于办好政事。如果说,一是先学习礼乐后做官,一是先做官而后学习礼乐,二者选其一,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所以,我所主张的‘学而优则仕’,不唯出身,选贤任能,是想促进国家政治向好的方面发展。”

闵损问:“请老师再谈谈‘君子’的问题吧。”

孔子说:“‘君子’原来的本义是国君之子、国王的儿子,即世袭贵族。‘君子’是他们的专用语。我所说的‘君子’的含义与原义是不同的。我认为,品行高尚的人即是君子。我这个提法,是为了打破世袭的‘高贵人’对‘君子’的垄断。开办平民教育,不正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吗?所以,通往‘君子’的道路走的不只是原来的出身世袭,更宽的路是学习。学习与修养是通往‘君子’的宽阔大道!”

孔子与弟子讨论问题,总是设身处地,能把自己摆进去。他说:“‘做官’与‘君子’这两个问题,都是涉及个人修养的重大问题,我和你们都应在这两个方面加强修养呢!”

的确,孔子的许多学生,包括出身低贱的贫困学生,大多品学兼优,做了官,成了著名的君子。

其实,中国后来的文官考试录用制度,即是以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为基础的。

[原文]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①,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注释]

①乡,同“向”,向往。

[译文]

孟子说:“现今侍奉君主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辟土地,充实国库。’现今所谓的良臣乃是古代所谓的民贼。君主不向往大道、对仁没有志趣却谋求使他富有,这是使夏桀富有。他们说‘我能为国君邀结盟国,作战必胜。’现今所谓的良臣乃是古代所谓的民贼。君主不向往大道、对仁没有志趣却谋求为他的强大去作战,这是辅佐夏桀。沿着现今的途径,不改变现今的风气,即使把整个天下给他,连一天也不能安居。”

[延伸阅读]

所谓“今之事君者”的说法,显然是富国强兵的说法,而孟子所反对的,正是这种不行仁政而穷兵续武的搞法,所以他深恶痛绝地说:“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把那些自夸能富国强兵的人称为“民贼”。而邹国国君邹穆公则是行仁政的典范。

春秋时期,邹国国君邹穆公下令,官府养鸭喂鹅必须用秕糠,不准用粮食。

当时官仓里没有秕糠,只得用粮食与百姓交换,两石谷子才能换得一石秕糠。官吏向邹穆公请示说:“用秕糠饲养鹅鸭,本来是为了不浪费。现在向百姓求购秕糠,得用两石谷子换一石秕糠,这不是更浪费了吗?请求君王允许用粮食饲养鹅鸭。”

邹穆公听了很生气,斥责官吏说:“你懂什么呀?百姓赶牛耕地,晒着脊背锄草,辛勤劳苦而不敢偷懒,生产出来的粮食,难道是为了给鸟兽吃的吗?粟米是百姓的上等粮食,怎么能用来饲养家禽呢?我看你只懂得小的算计,而不懂得为社稷大业算算这笔账。周时的谚语说‘仓库里的口袋漏了,漏出的东西还是存在仓库里’,难道你没有听说过这句话吗?再说当国君的本来就是百姓的父母,把仓库里的粮食取出来放在百姓家里,养活我的百姓,百姓又种谷子养活我,那么百姓的谷子岂不是我的谷子吗?饲养家禽用秕糠就可以了,不能因为它们而损害百姓啊!谷子放在仓库中,还是交给百姓,对于我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

[原文]

白圭曰①:“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②。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

曰:“不可,器不足用也。”

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③,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国,去人伦④,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注释]

①白圭:名丹,圭(亦作“珪”)是他的字。曾在魏惠王时任大臣,善于修筑堤防,主张减轻田税。

②貉:赵注云:“貉,夷貉之人,在荒服者也。貉之税二十取一。”

③饔飧:朱熹《集注》云:“以饮食馈客之礼也。”

④去人伦:赵注云:“今之后中国,当行礼义,而欲效夷貉无人伦之叙、无君子之道,岂可哉?”朱熹《集注》云:“无君臣、祭祀、交际之礼,是去人伦;无百官有司,是无君子。”

[译文]

白圭说:“我想二十取一来收税,怎么样?”

孟子说:“你的办法是貉国的办法。万户居民的国家,一个人制陶器行吗?”

白圭说:“不行,陶器不够用。”

孟子说:“貉这个国家,不出产庄稼,只有黍子能生长,没有城邑、房屋、宗庙以及祭祀的礼仪,没有诸侯相互致送礼物和宴请,没有官吏衙署,所以二十取一就够了。现今在中原国家,抛弃人伦,废掉官吏,这怎么行呢?陶器缺乏尚且不能立国,何况没有官吏呢?要减轻尧舜的税率,是大貉小貉;要加重尧舜的税率,是大桀小桀。”

[延伸阅读]

孟子认为,“十一而税”的税率是恰当的,过高过低都是不对的。高了会损害民众的利益,低了国家就无法具备应有的礼仪。

“儒”,先秦时期始定为读书人。儒家,特指主张礼治,强调传统伦理关系的孔子学派。当时,儒学在鲁国已有广泛深厚的影响。所以,孔子结束周游,自卫返鲁后,鲁哀公亲自登门拜访,专门向孔子请教有关“儒者”的知识。

哀公问:“儒者的含义是什么?”

孔子答:“真正的儒者,奋发学习,严格修养品德,努力实践所学所知,兼备仁者特质,随时为君王提供咨询、期待重用。”

哀公问:“儒者的生活大体上是怎样的?”

孔子答:“真正的儒者,住所整齐,衣冠端正,举止和顺慎重,为实现抱负而注意保健。”

哀公问:“儒者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孔子答:“真正的儒者,视忠信仁义的德行为无价之宝,不贪求财物,不沉迷游乐,不畏权势,面对利益不损德,面对死难不变操,不计较毁谤流言……”

哀公问:“儒者如何自立?”

孔子答:“真正的儒者,靠自己的德行自立。即使处于****之下,也不逃避,不躲藏,泰然处之;若君王启用,则全力尽职尽责;即使贫穷到极点,也不以权谋私;若君王不启用,亦不谄媚求仕。”

哀公问:“儒者的心态如何?”

孔子答:“看重大道为公,不计较日常小的得失和人们是否赞誉;若出仕,则努力施展所学所思,注重选贤任能,不为求取报酬;居于上位,展施才能不自满,不会特别亲近赞扬自己的人;居于下位,刻苦学习不丧志,不会去排斥反对自己的人。这些便是儒者宽和的心态。”

哀公问:“儒者如何交友?”

孔子答:“真正的儒者,注重结交仁德礼义之友,互相帮助,彼此规劝,不因分离时久而产生隔膜、减损信任;天下政治清明,则互相提携推荐;天下政治昏暗,则携手共退。”

孔子最后突出强调:“我回答的以上几个方面的儒者行为,是真正的儒者内心、外在表现,这与一般人嘲笑辱骂的那种古怪、迂腐,不通人情,不会干事的‘儒者’毫无共同之处。”

哀公听毕,十分恭敬地说:“原来,儒者如此伟大纯洁啊!今后,我将真心尊重儒者,再不拿‘儒’字开玩笑了!”

可见,只有恰到好处,才是儒者的追求。

十一

[原文]

白圭白:“丹之治水也愈于禹①。”

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②,是故禹以四海为壑③,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④,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注释]

①丹之治水:当时齐、赵、魏等国均沿黄河,赵、魏地势高而齐地势低,故这些国家竞相坑堤护卫本国,致使“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汉书·沟恤志》),虽然有益于本国,但对别国却造成了灾害。又,《韩非子·喻老》云:“伯圭之行堤也,塞其穴,是以无水难。”是指白圭解决了对堤防造成危害的虫蚁钻穴问题。

②水之道:朱熹《集注》云:“顺水之性也。”

③壑:朱熹《集注》云:“受水处也。”

④水逆行:孟子认为,治水堵塞了水道,水流无法畅通,故而逆流。

[译文]

白圭说:“我治水胜过禹。”

孟子说:“你错了。禹治水,是使水归于正道,所以禹把四海作为沟壑,如今你却把邻国作为沟壑。水逆流而行叫做洚水,洚水就是洪水,这是仁者所憎恶的,你错了。”

[延伸阅读]

当时各国竞相在河流上筑堤防,“雍防百川,各以自利”。孟子对白圭的批评,正是对这种“以邻为壑”的恶劣作风进行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