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另类官商
3973100000432

第432章 常智光监国

不过,即使是这样,代表周屏等年轻激进商人的右相吴敏对常智光妄图夺权表示了反对和疑虑:“我不怀疑常相的一片赤子忠心,也不怀疑常相为国为民的热情。但是,大家都知道,常相原先是安国知县,而且说个大家都知道的秘密,常相很少打理安国的事。那我就要想想,常大人到底有没有能力监国呢?反看王相,担任过御史大夫,出任过西北军道节度使,也当过一县的税吏,担任左相一职以来,兢兢业业,百官皆有赞誉,更是被公主夸为大明能臣。常相虽然也忙差遣,但多是军务之事,从政务这方面说,确实要差一等。”

也有大臣直接指责常智光不要脸,还说公主交代王锡爵监国,常智光不懂规矩不说,还要百官陪同胡闹。

常智光看得明白,在几个利益代表团中对自己夺权虽然表示反对,但是对行为本身表示欣赏,也就是说他们虽然不愿意常智光当家,但是却是支持常智光这样的夺权行为。但一些非利益集团就是对自己乱加指责。

王锡爵感觉自己是其中最为失败的一个人群代表。吴敏发表了演说,要求把监国之权交给他。代表地主立场的中书门下侍郎白时中也宣布参加夺权。而王锡爵做为官僚的代表却只说了几句没有实质性的话,连他自己都失望。

清议大夫作为一个最超脱的官职,念读了这几日清议的几种意见,第一种就是常智光提出的,有兴趣和有能力的进行联合执政。联合执政就是常智光和几个利益代表人合作推行政策。如果所推行政策被合作人反对,就进行朝议投票。

由于利益团体的合作,合作的团体也可以得到利益,他们可以发出对自己有利的政治提议,在朝议时,各大利益将全力支持。也就说,常智光提出的假设是所有议案都要通过朝议,合作和不合作不同的是,合作的团体能提出议案,不合作无权提出议案。

合作的团体可以要求召开朝议,不合作团体没有这权利。相对的,不合作团体有权利提议召开朝议解散执政团体,合作团体无权提出,但可以在朝议中投票。

看朝廷官员有近百人,有鲜明立场的有五十多人。还有四十人左右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什么事,虽然不知道,但是目前必须要投票,无论你清楚不清楚,你都得在各候选人中选一个。

而王锡爵由于准备不充分,并且没有打算联合执政,而且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代表了谁,最后竟然只有常智光、吴敏、白时中进行角逐。

夺权结果出来后,常智光以大比分胜出。

朱玉慢慢翻阅京城发来的公文,常智光代表的商业力量战胜了各大力量,当然这不是因为商业力量实力,只能说是常智光本身具备很强的实力。常智光邀请了白时中联合执政,王敏成为最大反对党。

九公公道:“收到消息,吴敏正在和王锡爵秘密见面,谈论联合执政。”

朱玉笑道:“常智光都没定什么游戏规则。”

“公主,游戏规则已经定了啊。清议大夫、商议大夫整理出来的。”九公公拿出一份公文指道:“这边写,两个月后,才允许对执政人员能力提出怀疑,并且要求朝议。同意人数达到三成,就可以开设朝议,如果不信任执政人员能力占据多数,执政人员就下台,由原先反对党接任。都什么乱七八糟?”

朱玉问:“你看见其中好处了吗?”

九公公想想后摇头:“咱家没看出来。”

“以常智光为代表的商人和吴敏代表的年轻一代商人有些不同,常智光代表是整体利益,吴敏是代表商人的个别利益。当就羌族这事来说,吴敏是不会因为个别商人利益,而对羌族用兵,因为这会失去很多反对对羌族动武的票。”朱玉道:“常智光上去,做刽子手,帮本宫除了羌族这祸害。如果将来有不良反应,常智光下台,换个温和的人,比如王锡爵上去就可以。

九公公倒吸口冷气:“听公主的意思,不想再管了?”

“不是不管,而是不管一些事。”朱玉道:“本宫拥有发兵权,官员任命权,什么是本宫说得算。但如同羌族这样的事,本宫不想经手,还有对付遗留女真人,本宫为了名声也不想经手。这样一来,本宫只要看看公文,而完全可以不理会朝政。也不用被困死在深宫之中。而且还能广听民意。”

九公公恍然:“公主英明。”

“那些都是边末,有什么英明?”朱玉问:“比如本宫知道常智光贪墨,或者以权谋私。本宫不爱管这事,而文武百官谁愿意去管常智光贪墨?这么下来,朝廷风气就坏了。但现在这么施行后,如果常智光敢贪墨,必然被吴敏翻账,吴敏向朝臣们展示常智光贪墨,这样一来,常智光只能下台。朝臣之中不再是一团和气,大家都盯着对方的龌龊,这就是帝王权衡之术,才是真正的英明。”

九公公考虑还一会问:“这样一来,会不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不会,兵权在本宫之手。”朱玉道:“再者,他们对方都盯着对方,别说忤逆之举,就算是街上推倒一老者,也会被攻击其不敬老。”朱玉曾和常智光商量,拒绝了常智光提议的两派说法,而是把其割成四派。并且还秘密会见了白时中、王敏两人,表达了朝政改革的意图。

当然,也少不了监督机构,清议大夫就是监督工具,因为,第一,清议大夫是无法收买的,第二,清议大夫没有利益之争。第三,清议大夫不参加任何派别。

历代名帝都比历代名臣能干吗?显然是否定的,无论是哪个因素,公主的才学和见识都很难超越本朝所有的臣子。只不过,臣子们露头不露头罢了。

朱玉就深知这点,知道自己的执政能力虽然比明穆宗来得强,但是比起王锡爵实干、常智光进取等等,确实有所不如。而且自己因为顾忌名声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反而没有下面人敢做。

太上皇事件中,如果不是她执政,常智光、吴敏谁执政都不会停战。白时中倒是会停战和谈,但也不会持续太久,因为军费的浪费必然要被常智光他们弹劾反对。而明穆宗一事中,朱玉身份反倒是最难处理的,她不停战不行,她停战理由充分,别人不敢说她浪费军费,导致她不想停也只能停的无奈。

这是朱玉和常智光对模式一个探索。常智光虽然知道各种制度的先进,但是也觉未必就能适应中国的国情。朱玉会同意削弱一定皇家权利,和其没有子嗣有很大关系。虽然失去了一定的权利,但是皇帝就不再成为矛盾的焦点。皇帝是否是暴君,和是否被推翻没有直接的关系。

这么一来,很有力杜绝农民起义对皇帝的针对性,让皇帝置身事外。但同时皇帝又把持了兵权、特赦权、官员任免权等足够影响朝廷决策的权利。虽然不直接参与管理政务,但却掌控着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