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藏族传统宗教(卷十)
40611100000009

第9章 古老的本土宗教——本教(7)

本教认为,一个人如果通过一定的仪式和活动与事物达成了相互依赖和有规律的运动的协调,就不会发生和事物相冲突的危险。所以,如果理解了每一个生命现象都具有的本质,辨认清楚其发出的信号,通过一定的方式呼唤“耶辛”神的名字,包括重复他自己的名字,就能请神祇来到身边,作为同盟和保护者,指示他一定的精神方向,把失落的“喇”找回。

本教的“喇落”招魂仪式至今还夹杂和保留着一些古象雄语的咒语,它们被认为是用来提高精神魔力的,在和一些特定的舞蹈相配合时,据说效果会显得更好。这种将咒语和宗教舞蹈结合起来以召请神灵显现的仪式,可能是藏传佛教法舞“羌姆”的最初雏形。

第八节崇拜与祭祀

早期的本教——世续本教继承了藏族先民自远古时期就有的基本信仰,天地山川、水火雪雨、土石草木、日月星宿、雷电冰雹、飞禽走兽等自然物与生灵,都是崇拜的对象。比如“天本”崇拜的是天,“魔本”崇拜的是魔,“赞本”崇拜的是各种被称为“赞”的神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氏族社会的演化嬗变,对守护神和神灵的崇拜就逐渐成为主要的信仰。

这多种多样的崇拜活动与人们想要解救现实苦难、趋利避害的心理联系起来,就发展出了许许多多的宗教祭祀活动,又由此衍生出不少民俗。比如对天的崇拜发展出不同的祭天神仪式,对火的崇拜发展出对锅庄、灶台、火塘的崇敬和祭祀供奉,对山或者“念”神的崇拜就发展出了祭山和朝拜山神的转绕仪式,对“鲁”的崇拜发展出祭“鲁”和求雨等活动,还有祭家神、祭牦牛神、祭石等等,种类繁多,不一而足。

一、天崇拜与祭天

本教徒崇天,天神在本教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本教的传说和不少文献中曾提出,地从里到外有九层,天也分为九重,到后来,九重天又演变为了十三重天。所以,与西方文化观念中认为“13”是不吉祥的数字禁忌相反,在本教的文化观念中,“13”被认为是一个吉祥的数字。

在早期藏文文献中,吐蕃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被认为是从天而降的天神之子。据说他从天而降,落脚之处刚好就是雅隆河源处的雅拉香波神山,人们上前问他从何处来,他便用手指天作为回答。大家便互相讨论说:“这人一定是天神的儿子,我们应该立他为王。”于是他们以肩为座,将他抬在肩颈之上迎了回去,拥立为王,聂赤赞普(意为“颈座王”)的名号也由此而来。

从聂赤赞普开始,之后加上穆赤赞普、丁赤赞普、索赤赞普、梅赤赞普、达赤赞普、赛赤赞普,共七位赞普,在藏族历史上被称为“天赤七王”。他们被描述为天上的神,都可以借助一根名为“木神”的通天之光绳(也有说是天梯)在人间与天上来回往返。他们白昼留在人间,夜晚返回天界,当儿子到了骑马的年龄时,就留在天上不再回到人间,因此他们并没有在人间留下尸骨。到了第八代止贡赞普的时候,赞普在和大臣洛昂达孜比武格斗的时候被杀害,通天之绳也不幸被斩断,如彩虹一般散失,因此止贡赞普无法再回到天界,就成为了第一位把尸体留在人间的藏王。

这些传说显然是天崇拜的一种产物。

另外,本教徒崇尚蓝色,早期的本教徒身着蓝衣,用蓝布包书,这可能也与早期的天崇拜有关,因为蓝色是天空的象征。

由于本教徒崇天,所以就发展出了许多祭天仪式。在藏区如今现存的祭天活动中,除了藏区农村的藏历年庆祝之外,历史最悠久、最热闹的,莫过于祈求天保佑农业丰收的“望果”。在藏语中,“望果”的“望”意为田地,“果”意为转圈,“望果”的字面意思就是转地头。望果活动一般在谷物成熟之前,没有特定的日子,旧时约定俗成是在大雁南飞的季节到来之前举行。

据《本教历算法》记载,早在5世纪末,藏王布德贡杰的时代,为了祈求农业丰收,藏王向本教教主请求赐予教旨,教主便指导农人围绕田地转圈巡游,请求天神保佑获得丰收,这就是“望果”的来源。

本教主导时期的望果活动,第一天是使天神欢愉的仪式,由村中的头人把巫师请上神坛,向其奉献哈达和青稞酒,请他们降神作法。降神之后,在巫师的带领下,身着盛装的男女老少要围着村子转绕三圈再返回原地。转绕之时,每个村由手捧着香和高举幡杆的人领路,本教经师高举“达达”(一种缠绕着哈达的木棒)领队,本村中背负着经书或手拿青稞穗和麦穗的村民紧随其后,一路敲锣打鼓,口唱颂歌,绕行于田间地头。巡游之后,把青稞穗和麦穗插在谷仓或供于神龛,祈求风调雨顺、获得丰收。最后,是唱歌、跳舞、角力、赛马等娱乐活动。

后来,在佛教成为藏区的主流宗教之后,祭天的望果活动也并没有消失,而是一直流传了下来,只是稍作了改动——在转绕田间地头之时,巡游队伍的前面便有人高举佛像、背负佛教经文。

二、火崇拜及其祭祀

从远古起,藏人就认为火带给人幸福,是光明、力量、威严和吉祥的象征,具有清洁污秽、祛散邪恶的功能。本教文献中,认为人类史从日神的光芒中繁衍而来,这也与对火的崇拜有关。对火的崇拜及其相关的禁忌直到今日依旧广泛存在于藏区。

在藏区,炉膛里的火是非常神圣的,不可将脏水、唾液和发霉发臭的事物等脏东西扔到火中,禁止在火塘上烤鞋子和袜子,一般灶膛里的火被禁止跨越,但若家有病人或月婆时,有人自远方来则必须先从门外生的一堆火上跨越过才可以进屋,因为人们认为火可以将魔鬼和邪恶之物驱散或堵在门外。不少农村婚嫁之时,亲朋好友要沿路设灶敬茶,并且烧起火堆,新嫁娘要跨越火堆以祛除身上的污晦邪气,到了夫家门前,还要在门前绕火堆三圈才可以进屋。这些都是火崇拜的表现。

煨桑就是从火崇拜中发展出来的祭祀仪式。在远古时代,当男子出征或狩猎归来时,人们要在寨子外面的郊野燃烧起一堆松柏树枝叶和香草等植物,还要向那些出征或狩猎归来之人身上洒清水,以此来祛除他们身上沾染的各种污秽气味,以求清洁平安。发展到后来,在出征誓师和节日庆典,以及出远门等活动中,都要在山口、湖边、路口、寺院旁等重要场所燃烧脱水的松柏枝叶,有时还向里加入青稞面、奶酪、酥油等物——这就是“桑”,煨桑,就是以其燃烧出的烟来供奉各种神灵或护法,祈祷平安胜利。

这种仪式是藏人先民与天神沟通的一种方法。他们认为,煨桑所产生的烟可以直达天神居住的地方,将人间的美味传递上去,使诸神欢喜,保佑世间凡人事事如愿、平安幸福。也有人又将这种仪式译为“烟火”、“焚香祭”、“烟祭”等,这是比较适合的意译。

同时,藏语的“桑”字就是清洗、消除、驱除、涤荡等净化之意。根据本教史料的记载,他们认为普通人的生活之中随时随处都有污染,是不洁净的,所以在迎请神灵前,首先就应该焚香来净化周围的环境,以烟火来消除不净和秽气,所以煨桑不仅是一种祈请以悦神的祭祀,同时也是一种净化仪式,鬼、魔和秽物都会由此而得到清除,具有净化环境、消除邪气和秽气的功效。

煨桑不仅是本教的祭祀和净化仪式,到后来也演变为了藏区极为普遍的一种民俗,在佛教传入西藏后,也被藏传佛教借鉴了其形式,成为了其供奉佛教护法神的仪式之一。

对火的崇拜,还延伸为了对锅庄、灶台和火塘的崇敬,藏人认为它们是火神的代表,逢年过节都要对之加以祭祀供奉。如果一不小心弄脏了灶台火塘,冲撞了灶神火神,就要请本教法师来做祈禳仪式,以免招来灾厄。

三、神山崇拜与祭山

在卫藏地区,最有权威的神山是四大神山:东面的雅拉香波神山、西面的诺金岗桑神山、北面的念青唐拉神山和南面的孤拉嘎日神山。还有贡日神山、咱日神山等很多中型的神山。

在安多藏区和康区,最著名的神山是黄河源头的阿尼玛卿雪山,阿里地区的冈底斯山则是被本教徒认为是宇宙中心的神山圣地,同样也受到佛教徒的崇敬,同时还是印度教、耆那教的宗教圣地。西藏林芝县的本日神山也是本教的著名神山。

除此之外,藏区大大小小的神山不计其数。

由神山崇拜发展出了祭拜山神的宗教活动。本教的祭山仪式,可以分为牺牲活祭、血祭和模拟牺牲祭。

牺牲活祭就是把活生生的动物作为祭品奉献给山神,放生是牺牲活祭的一种重要形式,献祭给了山神的牛、羊、马等动物,在经过放生仪式后,在它们的身上系上三色或五色的布条、丝线,将之放于神山。从此,这些动物便再不会有人骑乘、剪毛,更不被宰杀作食了。藏传佛教在放生方面也采用了这样的形式。

牺牲血祭,就是屠杀动物,用动物的血肉作为祭品来供奉山神,它还有另一种表现形式,藏语叫“玛却”(字意为“红祭”),意思是用血淋淋的血肉来进行供奉,其方式是在煨桑仪式之后,将活羊推入火中烧死,以此作为献祭。

模拟牺牲祭,就是前面曾谈到过的辛饶·米沃且发明的“堆”或“耶”,用糌粑捏成各种动物的形状来作为杀生祭祀的代替品。这种祭祀形式后来也被藏传佛教徒广泛采用,并将其发展成“朵玛”这种藏地特有的敬神以及施鬼的供品。

藏人由山神祭祀也发展出了很多祭山神的节日,比如东部藏区的采花节、祭山节、插箭头节等,都是围绕对山神的祭礼而展开的。

除了祭山仪式,藏人还发展出了朝拜神山、转山的习俗,通过磕头、祈祷、煨桑、念诵经文、围着山体转绕的行为来表达对山神虔诚的敬仰。在转山时,本教徒是按逆时针方向转绕,佛教徒是按顺时针方向转绕——在转绕寺院、佛塔的时候,也是如此。

四、水崇拜及其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