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走进榆林开发区
42937700000103

第103章 榆林市城区土地资源利用概况

榆林市位于东经107°28′――111°5′,北纬36°57′――39°34′之间,是陕北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城市是生产力集中、经济发达、人口聚集,商业交换职能明显的特殊地域。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首先要满足城市的经济活动。面向21世纪,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城镇化发展战略,并在西部地区率先突破,榆林将成为突破的一个重点,“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要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城市土地利用方面,迅速扭转家家户户修平房,无限扩大建设用地的局面,增强集约经营土地的意识,保护土地资源,节约土地资源,挖掘土地潜力,保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提高土地使用价值和经济价植,走以城市建设撬动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新道路。对此,要注重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的研究。

榆林城,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东倚驼山,西临榆溪,南带泥沟,北锁石峡。三山(驼山、红山、黑山)环绕,二水(榆溪、榆阳)绕流,龙腾虎踞,雄居一方,历经成化、弘治、正德三拓榆城,遂成规模。老城区南北长2.13公里,东西宽0.9公里,面积2平方公里,成为明清时期陕北长城沿线、河套地区的中心城市,雅称“榆阳”,别号“驼城”,有“小北京”之美誉,迄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清朝和民国年间,榆林城廓没有多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的兴起,商业的繁荣,榆林城区不断扩大,呈现跳跃式发展态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78年至1983年,为榆林城区西沙、东沙发展的起步阶段。此期间,以解决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为出发点,榆林县专门组建西沙开发机构,采用引水拉沙和工程机械相结合的方式,整治荒沙,建设良田,使西沙荒漠化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城市生活环境有所改善。榆林治沙所、榆林高专、榆林农校等单位进驻西沙,配套建设供水、供电和道路工程。东沙靠近城墙地段,部分居民开始修建民宅。1984年至1993年,为榆林城区集中发展阶段,城市居民大修平房,西沙修、东沙修、南郊修、北郊也修,千家万户都在修。修房成了榆林城市居民的一种时尚和爱好,扩大了城市规模,浪费了土地资源。同时,上马建设了榆林二毛、榆林机场、榆林羊毛衫厂、榆林天然气化工厂等一批项目,促进了市区基础设施和公建工程的建设。1993年到目前,为榆林城区完善提高阶段。个人单家独户修平房的现象逐渐消失,旧城区改造问题已摆上政府的议事日程。榆林新建南路、长城路拓宽改造,榆林文化路、保宁路、柳荫路、机场路油路建设,榆林红山3万吨水厂建设和榆林气化工程投运,居民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现代城市氛围逐渐显现。

通过20多年的集中建设,榆林城区建设面积逐年扩大,到1999年底,市建成城区面积为20平方公里,其中居住用地14平方公里,占建设用地的70%;工业、公共设施用地较少,绿地几乎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