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走进榆林开发区
42937700000113

第113章 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科学确定功能作用

找准开发区功能定位不仅是启动开发区的前提条件,而且也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为大开发大发展奠定基础。杨凌是享誉全国的农科城,这里农、林、水、牧等方面的科研教学人才荟萃,多年来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产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体制、区位、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投入不足、人才外流等制约发展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杨凌在农业科教、农耕等方面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1996年8月李岚清副总理考察杨凌时,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在这里建立经济开发区,但未得到国务院的批准,主要原因是开发区的功能定位不准,当时国务院已经明确表示不再新批经济开发区。后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提出在杨凌设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根据这一意见,杨凌开发区的功能重新确定为:依靠农业科技和农耕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改革和发展实现农科教、产学研、农工贸的关键问题,全面推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研究和产业开发,提高我国尤其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这样,杨凌农业高新示范区不仅很快被国务院批准,而且为今后发展确定了正确的方向。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所以在不到八年的时间里能够建设成为我国四个最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就是因为它立足于西安的科技优势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了开发区的功能作用,找准了科技与经济有效的契合点,遵循国家科技部制定的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宗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努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使西安的科技、教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实现了快速发展。

(二)建立精干高效的管理机制

各开发区本着面向市场经济、衔接国际规范和“小机构、大服务”的原则,在机构设置、职能转变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创新和实践。大部分开发区管委会是政府的派出机构,管委会主任、副主任由政府任命,管委会主任由政府主要领导兼任,这样便于实现有效的协调与管理,对开发区的发展十分有利。管委会的职责主要是制定开发区的管理办法,编制开发区基本建设、产业发展项目的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开发区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和管理;领导协调有关部门设在开发区的派出机构的工作;审批开发区的投资项目等。内部管理实行党政经三体合一,机构设置精干高效。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只设七部一室,即招商部、企管部、财务部、土地管理部、工程部、规划建设部、社会事业部和办公室,并相应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管理与监督机制,实现了规范、高效、有效的管理运作目标。

多数开发区推行全新的用人机制,主要实行招聘制。杨凌农业高科技示范区定编58人,现仅有34人,除6名管委会领导是政府任命外,其余28名员工面向社会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通过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考核,层层筛选,竞争上岗。这些人员是公务员身份,档案进入人才交流中心,实行双向选择。任用干部坚持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推行年度末位分流制和末位淘汰制,完全打破计划体制条件下的用人机制,使开发区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也有个别开发区由于没有打破过去的用人机制,机构设置过多,工作人员队伍庞大。渭南经济开发区组建初期,没有定编,也没有推行新的用人机制,设置了20多个工作部门,调用了300多名工作人员,加上开发区原有事业单位职工,现有吃财政人员高达950多人,给开发区背上了沉重包袱,严重制约了开发区的发展。

(三)制订高起点、超前性的发展规划

各开发区普遍重视规划编制工作,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想方设法为开发区制订一个高起点、高标准、具有超前性的建设蓝图。杨凌农业高新示范区,按照“富规划、穷开发”的原则和“国内一流、国际先进”,具有农业示范区特色的标准,从1997年8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标,进行示范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起初参与投标的中国城乡规划研究院、上海同济大学、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市政设计院四个单位均未中标,原因是他们规划设计没有突出农业示范区的特色,后来经过专家的反复论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众家之长,修编完成了示范区总体规划。随后,他们又分别制订了市政工程、综合管网、绿化、水系等详细规划及各种专业规划,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示范区实施规划。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各开发区特别注意处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注重开发区内的功能划分,既要合理布局生产与生活区,还要体现产业特色,实行“一区多园”制。西高区是一区五园,杨凌示范区是一区七园。二是开发区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否则将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渭南经济开发区,道路、污水排放等没有与城市相衔接,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加重了开发区的负担。

(四)筑巢引凤,滚动发展

大部分开发区都曾遇到起步难的问题,他们解决的基本思路就是“筑巢引凤,滚动发展”。渭南经济开发区设立初期政府划定了18平方公里的开发面积,省政府和市政府只给了200多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而按照“六通一平”的标准,每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1亿元以上,仅一期5.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就需投入8亿元左右。建设资金从哪里来?他们采用了三种办法:一是以渭化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先从银行贷款搞基础设施建设,然后出让土地,偿还贷款;三是建立土地使用基金,土地征用费先不付给农民,只付给略高于银行的利息,这样既可以解决开发区部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问题,也利于妥善处理与农民的关系。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的机遇,把开发区的基础设施项目纳入深圳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争取到10亿元建设资金。同样,杨凌农业高新示范区按照这种思路向国家计委争取到了2亿元建设资金,向广电部争取到2300万元信息网络建设资金,向水利部争取到2000万元河道治理专项资金。

西安高新区按照“政策扶持,贷款起步,负债经营,滚动发展”的思路,从0.5平方公里小面积起步,在短短的几年里,发展到目前的10平方公里。西安经济开发区用少量的投入搞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并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再利用引进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开发,如此筑巢引凤,引凤筑巢,滚动前进,也就是规划一片,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收效一片,再开发一片。这样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开发和招商引资三者的规模与建设能够相互协调、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实现了开发区的全面启动和发展。截至1998年底,开发区已投入4.24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全区二分之一的土地达到“七通一平”的条件。开发区没有1分钱的贷款,平均每投入1元钱就能引进资金51元。

(五)营造便捷、高效的投资环境

西安高新区建立了十分完善的投资服务体系,不仅能为区内企业和居民提供完善配套的生产、生活服务,而且可以解决入区企业的项目审批、土地征用、规划建设、房地产证发放、劳动用工、社会保险,办理出国审批手续、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等问题,还能为投资者提供融资、贷款担保、人才交流、技术交易、项目孵化、政策咨询等服务。西安经济开发区一方面在员工中大力倡导“投资者是上帝”、“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良好服务意识,把能否为投资者服务好,客商有无意见作为衡量员工合格与否的一条重要标准,谁设置障碍刁难企业,就砸谁的饭碗。另一方面,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方法,广泛吸取其他开发区好的经验和做法,按照高效、快捷的原则,组建“一站式”的管委会行政管理机制,实行管委会“一个窗口”对外,并对客商投资建厂实行服务承诺制:一是对投资的关键环节提出了明确的时间界限,即项目立项和审批要求三天完成,建设报批、工商和税务登记一周内完成,征地拆迁一个月完成。生产“康师傅”系列食品的顶益公司从工程奠基到生产线试运营投产仅用了七个月,生产高低压输变电设备的西电三菱公司从奠基到投产也只用了一年时间。二是对入区企业明确承诺可拒绝任何单位、任何形式的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行为,企业遇到任何麻烦都可直接找管委会,对企业反映的问题,管委会各部门大都主动到现场办公,对一些重大项目还采取集中办公的方式当场拍板、当场解决,方便投资者,提高了办事效率。日本三菱公司于1995年投资1200万美元在开发区建立了两个企业,在开发区良好的服务和投资环境促动下,又投资3780万美元新建了一家企业。

(六)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

这五个开发区,根据自身特点和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分别制定了各自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虽然各有不同,但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土地优惠政策。渭南经济开发区为了鼓励投资者在开发区进行土地成片开发,他们允许投资者在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在使用年限内可依法转让、出租、抵押、继承或作为合资合作的联营条件,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为40~70年;土地出让金,视投资规模、技术含量、项目效益、产业类别等情况,在现行综合地价的基础上给予投资者10%――30%的优惠。二是税收优惠政策。西安经济开发区对外商投资于产品出口、先进技术、农林牧、能源、交通及社会公益事业的,免征地方所得税、城市房地产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设在开发区的生产性企业自营业执照批准之日起三年内,每年可给予该企业上缴增值税10%的财政补贴。三是其他方面的优惠政策。渭南经济开发区对一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产业项目,采取特事特办、一事一议的办法,由开发区管发会与投资者具体商定特殊优惠政策;对引进介绍区外、境外客商来开发区投资并取得成功,起了主要作用、关键作用的中介人(组织),按实际资产投入额的0.5%~2%比例予以奖励。

各开发区凭借各种优惠政策、优良的投资环境、高效运作的管理机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短短五年间,已引进各类项目169个,总投资额88亿多元,吸引外资4.71亿美元。深圳高新区仅去年就引进企业32个,年投资达13亿元。这些情况表明,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开发区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前景十分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