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走进榆林开发区
42937700000007

第7章 开发区在榆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1999年年初,陕西省政府正式批准将榆林经济开发区列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这不仅对加快榆林资源开发和实施《陕西省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强化榆林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榆林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就如何启动建设榆林经济开发区的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兴建开发区是加快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客观需要

近20年来榆林资源开发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过多倚重于资源输出,在就地加工转化利用方面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对地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亦不显著,“地下富有,地上贫困”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性改观。1998年7月,国家计委以计规划[1998]1404号文件批准了《陕西省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规划》,标志着榆林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地位的正式确立,这对榆林乃至陕西来讲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在这机遇面前,历史赋予基地建设新的内涵,重点实现三个突破。一是使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二是使现实的经济优势转变为效益优势;三是使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基地建设客观要求资源开发实现由单纯输出向就地转化利用为主的结构性转变。而设立开发区,通过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为实现三个转变提供了载体,特别是在开发区内集中承建基地中规划的22个能源重化工项目,符合化工产业关联度高的特点和产业布局相对集中的要求,有利于延长产业链,发挥整体优势,创造综合效益。

(二)兴建开发区是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必然趋势

招商引资是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客观要求。榆林地处内陆,经济不发达,投资环境差,尤其是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受此影响,多年来,榆林招商引资工作成效甚微,在引进外资方面更是一片空白。尽管近年来全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要提高整体投资环境质量还尚需时日。据此,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划定一块区域创立开发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的“洼地”,发展特区型经济,形成局部投资环境优势,发挥其辐射、带动效应,不失为一条捷径。

(三)兴建开发区是加快榆林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九五”末,榆林地委、行署提出了“两区一市”的跨世纪发展目标,随着撤地改市工作即将进行,榆林城市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大规模发展阶段。现有老城区从格局上、功能上已远不能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地处市区西南郊的开发区作为城市的延伸开发,是老城区改造、扩建,建设晋陕蒙接壤区域中心城市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通过开发区建设,一方面有效地拓展了城市空间,对改善城市形态和布局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培植和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全市产业结构和布局起到提升和调整的作用。同时,开发区作为城市现代化的示范区,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必将对全市社会文明和进步,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起到探索和先导作用。

(四)兴建开发区是迎接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选择

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榆林作为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将在西部大开发中有新的更大的作为。但就全区范围而言,迎接西部大开发,不可能是每个地方、每个行业齐头并进,只能是立足自身优势,选择若干区域实施重点突破。开发区作为基地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的建设载体,完全有条件成为榆林大开发的首选地和政策、项目的承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