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笔,是一种独具一格的石雕文物,是古代科举制度和家族功名的标志,也是客家乡村的稀世景观。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石笔,目前尚不能考定。它大约产生于隋代有科举制度之后。隋以前有了华表,也即尧时的“谤木”,这是以木头作的木柱,竖于大道交叉口,表示王者纳谏用的。后来桥梁、宫殿、城垣、墓地也竖华表,作标志之外包含了装饰显耀地位权势的作用。石笔的作用与华表差不多,也是地位功名与权势的表现物。
古代应试中举人、进士的,可在本族祠堂或家庙前竖立一对石笔,做上了品官虽无科名或捐得功名的也每立石笔。依照功名高下品位大小之不同及文武之别,石笔的长短、底座之式样与笔身的雕饰各不相同。底座有四、六、八角多种形式。有多层塔式加龛复杂豪华样式,也有仅用两片条石板夹框架立低级简单式。最矮的石笔约有5米高,有些高达10余米,由多节榫合衔接。笔身圆形直径约30公分,笔尾渐收。
笔身均刻上姓名、世次、功名、年代科次、官衔品位、立石笔年代等铭文,并雕饰瑞兽祥鸟之类图案。举人以上的可雕龙凤华图。
梅县、上杭、永定等闽粤边区客家聚居中心,汉族客家家族多已传到25至30世代,开发定居五六百年之久。客家人笃重文化,旧时许多客家宗族立有族规奖助本族学子,为应考赴试者出盘缠川资、报子费、庆礼费、竖石笔费,设立奖学金,族中青少年以好学成才为荣。而获得功名竖起石笔,则全族光荣。石笔在封建社会有光宗耀祖作用,也是族中青少年学子天天可见到的学行榜样楷模。长辈每以石笔教育后生。
一些客家乡村代代出俊杰伟才,宗庙前的石笔也越竖越多,积石笔成林,蔚成稀世景观。它们成为历史文化、宗族制度、建筑艺术及客家文物研究的宝贵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