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设定标准叫别人的行动合乎自己的准则,请给对方一个自我的权利。鲁斯·哈比博士指出,如果每对夫妻都能牢记结婚仪式上的誓言“我不计较这个男人(或女人)的一切,我接受对方所有的行为”,就会挽回很多家庭的不和睦。
某一企业的老板说:“做妻子要接受丈夫的一切。要让丈夫生活愉快,拥有满足感。当丈夫回到家里时,要替他装上自信的弹丸。这样做了丈夫就会想:‘她这样喜欢我,可见我在她心中有一定的位置,并非一文不值。’做妻子的若能爱丈夫,信任他,他就会拥有‘我一定能做好一切的’的自信。所以第二天出门时,他不怕任何困难的考验,会充满自信地接受挑战。”相反,作为丈夫回到家里以后,妻子只会唠叨、抱怨不停,那他的斗志就会完全消失。
人们愿意和能够容纳自己的人和睦相处。一个能容纳自己丈夫的人,她必会得到丈夫的更加怜爱。假如是因为妻子的缘故,让丈夫对自己失去信心而讨厌自己,那么,丈夫会随着自己自信心、自尊心的低落而对妻子不耐烦,彼此会因为吹毛求疵而感情低落,这样的结局就大煞风景了。
2.承认
每个人的第二渴望就是承认。人们都喜欢沐浴在承认的温馨之中,从这里也可发挥它的特性。
承认比容纳更深一层。容纳,实际上是消极的作法。我们容纳对方的缺点与短处,伸出友谊的双手接受他们,这只是消极的作法。倘若是积极的做法,就是找出对方的长处,不光是停留在接受忍耐对方的缺点上。
有一天,一位父亲带着自认为是无可救药的孩子到心理学医生那里去。那个孩子已经被严重灌输了自己没有用的观念。刚开始,他一语不发,怎样询问、启发,他也绝不开口。心理学家一时之间也真是无从着手。后来心理学家从他父亲所介绍的情况和所说的话里找到了医治的线索。他的父亲坚持着说:
“这个孩子一点长处也没有,我看他是没指望,无可救药了!”
心理学家开始应用承认的方法,找出他的长处。他家里的家具被他刻伤,到处是刀痕,因而常常受到惩罚。心理学家买了一套雕刻工具送给他,还送他一块上等的木料,然后教给他正确的雕刻方法,不断地鼓励他:
“孩子,你是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最会雕刻的一位。”
从此以后,他们接触得频繁起来,在接触中,慢慢地找出其它事项来承认他。有一天,这位孩子竟然不用别人吩咐,自动去打扫房间。这个事情,使所有人都吓了一跳。心理学家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孩子回答说:“我想让老师您高兴。”
人们都渴望着他人的承认,要满足这项欲望并不难。
总而言之,一个人如果能够容纳别人,能够承认别人,他的周围就一定会聚集起许多的朋友,这也正是好人缘之道。
给予是一种快乐
马戏团的售票口处,约翰和他的父亲在焦急地等待着。来买票的人很多,他们已经等了半个小时了,终于在父子俩和售票口之间只剩下一家人了。这家人很特殊:父母亲和八个不到12岁的小孩。他们穿着便宜的衣服,看来虽然没有什么钱,但全身干干净净的。排队时,孩子们两个两个站成一排,手牵手地跟在父母的身后。他们很兴奋地卿卿喳喳谈论着小丑、大象、狮子,今晚可能是这些孩子们盼望已久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刻了。
他们的父母神气地站在一排人的最前端,这位母亲挽着父亲的手,看着她的丈夫,好像在说:“你真像个佩着光荣勋章的骑士。”而沐浴在骄傲中的他也微笑着,凝视着他的妻子,好像在回答:“没错,我就是你说的那个样子。”
售票员问这个父亲他要多少张票,他神气地回答:“请给我八张小孩的和两张大人的,我带全家看马戏。”
售票员报出了价格。这位母亲扭过头,把脸垂得低低的。这个父亲的嘴唇颤抖了,他倾身向前,问:“你刚刚说是多少钱?”
售票员又报了一次价格。这人的钱显然不够。但他怎能转身告诉那八个兴致勃勃的小孩,他没有足够的钱带他们看马戏?
约翰的父亲目睹了一切。他悄悄地把手伸进口袋,把一张20元的钞票掏出来,让它掉在地上。上帝啊,这本是买他们两人戏票的钱!他蹲下身,捡起钞票,拍拍那人的肩膀,说:“对不起,先生,这是你口袋里掉出来的!”
这人当然知道原因。他并没有乞求任何人伸出援手,但深深地感激有人在他绝望、心碎、困窘的时刻帮了忙。他直视着约翰父亲的眼睛,用双手握住这个陌生人的手,把那张20元的钞票紧紧压在中间,他的嘴唇颤抖着,泪水忽然滑落他的脸颊,答道:“谢谢,谢谢您,先生,这对我和我的家庭意义重大。”
于是约翰和父亲开车回家,虽然他们未能进去看马戏,但却满载而归。
20元是微不足道的,能够用它买到的不过是一本书、一盒巧克力或者两张马戏团表演的门票。可是当约翰的父亲把这20元给予另一个家庭时,它却为那个家庭买到了快乐和一家人共享欢乐时光的幸福。
获得是一种满足,给予是一种快乐。如果生活不够慷慨,我们也不必回报吝啬,何必要细细盘算付出和得到的必须一样多呢?短浅的目光只看得到物质的多寡,却看不到给予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快乐。
我们不是因为拥有无数的金钱而富有,而是因为把有限的钱分给了许多更需要它们的人,所以在他们的眼里成为了富人。
国王对两个乞丐说:“我要给你们机会重新做人,但是只有两种选择:一个人要整天给予,另一个要整天得到。你们要做哪种人呢?”
口齿伶俐的乞丐抢着说:“我当然要做得到的人。”
国王微微一笑。他转过头来问另一个:“你呢?”
这个人谦恭地答道:“如果能够,我愿意做给予的人。”
于是,国王让那个想得到的继续做乞丐,因为只有乞丐才天天渴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另一个则得到了国王的馈赠,成为富有的人,只有这样他才能天天将自己拥有的给予他人。
获得是一种幸福,给予也是一种幸福,而且是持久的幸福。因为,为“获得”而快乐,只是一个人独享的快乐;为“给予”而快乐,则至少是给予者和接受者双倍的快乐。只知道获得的人是自私的,因为他们只希图不劳而获、只知道索取,或者只知道等待别人放弃某些东西;懂得给予的人是伟大的,因为他们知道任何财富都不是只属于一个人的,财富和物质就是要与人一起分享。
在物质方面,给予就意味着富有。一个人不是因为有很多钱财才算富有,而是他给予人很多才算富有。家财万贯的吝啬鬼,不肯给予别人一丝一毫,甚至不肯为自己花一分钱,那么他与穷光蛋也没什么两样;但是,如果你只有10元钱,却舍得拿出一半给路旁的乞讨者,那么在他的眼里,你就是个富翁。生怕丧失什么东西的贮藏者,如果撇开物质财富的多少不谈,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他是一个贫穷而崩溃的人。不管是谁,只要他能慷慨地给予,他就是个富有的人。他把自己的一切给予别人,从而体验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和乐趣,从给予的行动中得到乐趣和满足。
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同时也是最重视给予的民族。富人会尽力帮助穷人,并且认为提供帮助是“富人的责任”,获得帮助是“穷人的权利”。
在那些艰苦的岁月中,犹太人每次向国王缴纳税款时,富人往往自觉地替穷人掏腰包,犹太人形成了周济自己同胞的习惯,哪怕是三餐不饱的穷苦犹太人,也都保存着一个攒钱的小盒子,准备施舍给比他们更穷的人。
在一些犹太社团中,设有一种“吃饭日”的制度。每周的某一天里,穷苦的犹太学生分别到不同的犹太人家中去吃饭,以便使这些学生能够安心读书。犹太社团里一定会有慈善机构,这些慈善机构都是靠着富裕的犹太人捐助来维持的。
犹太人帮助自己的同胞是尽心尽力的。富人帮助穷苦犹太人的方式是为他提供礼物或贷款,或者接受他作为商业伙伴,或者帮助他找到一份工作。一句话,使他今后能够无须别人的帮助就能维持生活。
他们更从心灵的深处帮助自己的同胞,发自内心地喜爱自己的同胞。有位犹太拉比说:“若要测知你是否真心敬爱神,只要看你是否爱你的朋友就知道了。”古代犹太人在神庙中有一个保密大厅,犹太人把他们的礼物悄悄地放在那里,穷人们来到这里后会秘密地得到帮助,让给予者不知道给的是谁,接受者不知道是谁给的。在施舍时,犹太人很注重穷困的人在接受帮助时保持尊严。
人总是希望有所得,以为拥有的东西越多,自己就会越快乐。所以,这人之常情就迫使我们沿着追寻获得的路走下去。可是,有一天,我们忽然惊觉:我们的忧郁、无聊、困惑、无奈、一切不快乐,都和我们的欲望有关,我们之所以不快乐、不幸福,是我们渴望获取的欲望太强烈了。何不学会给予呢?给予别人所需要的东西,你也就能得到更值得珍惜的财富。
学会“布施”才能得到幸福
生活中有人称吝啬的人为“一毛不拔”、“铁公鸡”,这说明了吝啬行为的一个表象,实质上吝啬者的吝啬来自于他们内心的冷漠,他们过分看重自己的财物,甚至可以为了蝇头小利而六亲不认。然而,当他们抱着自己辛苦守下来的“财富”的时候,也许那时才会发现,自己才是真正的贫穷。吝啬会让人失去很多,工作、事业,甚至家庭。
齐国有一名叫夷射的大臣,经常为齐王出谋划策“整治”别人,齐王视为近臣。一次齐王宴请他,由于不胜酒力,有些过量,他便到宫门后吹风。守门人曾受过刖刑,是个无聊之人,欲向夷射讨杯酒吃。夷射天生吝啬,再加上对他很是鄙弃,便大声斥责道;“什么?滚到一边去!像你这样的囚犯,竟然向我讨酒喝?!”
守门人非常愤恨,本想分辩,但夷射已悻悻离去。这时因下雨,宫门前刚好积一摊水,状如有人便溺之物,守门人便萌生报复心理。
次日清晨,齐王出门,见门前一摊其状不雅的水迹,心中不悦,急唤守门人道:“是谁如此放肆,在此便溺?”
守门人见机会来了,故作惶恐支吾道:“我不是很清楚,但我昨晚看到大臣夷射站在这里。”齐王果然以欺君之罪,赐夷射死。
为一杯酒而丧命的确可悲,但如果没有他平日为齐王出谋划策“整治”别人所种下的“祸根”,也不会招此劫难。一杯酒本不足以挂齿,但正是由于夷射的吝啬,才导致杀身之祸。这样的例子不仅在古代常见,现代人的生活中也屡见不鲜。
马华是一家大公司的出纳,由于公司规模很大,财会部门就设立了两个办公室。马华的办公室在6层的最里边,十分隐蔽,而且透过窗户,可以眺望不远处的公园的美丽风光。因此,公司的许多同事都喜欢聚在她的办公室聊天,哪怕只是临窗看看公园,也能驱赶些上班的劳累。因此,马华的办公室在休息时间,总是有许多人,大家坐在一块儿互相交流工作心得、谈谈公司规章的缺陷,而公司的一些管理者也都愿意来到马华的办公室与大家一起交流。
刚开始时,马华觉得没有什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华变得越来越无法忍受这种情况。她私下抱怨:“太多的人在我的办公室,我的工作都被影响了。”“窗外的景色虽然很美丽,但我却从来没有仔细欣赏过。”于是,她就在办公室门的把手那儿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工作中”。这样,马华就可以一个人安静地工作了,自己想做什么就什么,窗外那一大片美丽的风景也独属于她自己了。
开始时,一些同事还是三五成群地在休息时间来串办公室,但是,马华总是在说:“我在工作,我要工作,没有时间休息。”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事不再来她的办公室,即使来办公室,也只是因为工作的关系。
一段时间后,马华成了公司内的孤家寡人,同事们不爱和她交流,工作出现问题时,同事们也不再热心地帮助她。
后来,由于公司的经营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得不裁减人员,裁减人员名单上的第一个人名就是马华。
不管是古代的夷射还是现代的马华,他们都因为吝啬而得到了生活的惩罚,一个毙命一个下岗,看来,吝啬的代价是巨大的。有时,别人所求于你的,往往对你是微不足道的,而对他而言,却意义重大。你给了,虽然有点儿细小的损失,但却得到了一颗感恩的心;你不给,虽然自己毫发无损,却在别人的心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凡吝啬的人一般都是自私的、贪婪的。这类人只是嫌自己发财速度太慢,总嫌发财“效率”太低,总想不劳而获或者少劳多获,因而挖空心思地、不择手段地算计他人、算计集体、算计社会,一般的情况是:在吝啬者口袋里的金钱或多或少地带有不洁的成分,廉耻、天良、真理,都会沉溺在吝啬者的吝啬之中。
这种过于吝啬习性的一种表现是与人交往只索取不奉献。
有个勤劳而忠实的男孩叫汤姆,他一个人住在一间小屋子里,并且拥有一座在村庄里最美丽的花园。小汤姆有很多的朋友,但其中有一个磨坊主叫汤恩。汤恩是个很富有的人,他总是自称是小汤姆最忠厚的朋友,因此他每次到小汤姆的花园来时,都以最好的朋友的身份拎走一大篮子各种美丽的鲜花,在水果成熟的季节还拿走许多水果。汤恩经常说:“真正的朋友就该分享一切。”而他却从来没有给过小汤姆什么。
冬天的时候,小汤姆的花园枯萎了。“忠实的”磨坊主朋友从来没去看望过孤独、寒冷、饥饿的小汤姆。
汤恩在家里对他的家人说:“冬天去看小汤姆是不恰当的,人们经受困难的时候心情烦躁,这时候必须让他们拥有一份宁静,去打扰他们是不好的。而春天来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小汤姆花园里的花都开放了,我去他那采回一大篮子鲜花,我会让他多么高兴啊。”
磨坊主天真无邪的儿子问他:“爸爸,为什么不让小汤姆到咱们家来呢?我会把我的好吃的、好玩的都分给他一半。”
谁想到磨坊主却被儿子的话气坏了,他怒斥这个白白上了学,仍然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他说:“如果小汤姆来到我们家,看到了我们烧得暖烘烘的火炉,我们丰盛的晚饭,以及我们甜美的红葡萄酒,他就会心生妒意,而嫉妒则是友谊的大敌。”
磨坊主汤恩的高论让我们看到了吝啬的人在面对生活时的丑恶嘴脸。吝啬者金钱、财富都不缺,然而其灵魂、其精神却是在日趋贫穷。
吝啬果真能给吝啬者带来愉快吗?不能。其实吝啬者的生活是最不安宁的。他们整天忙着的是挣钱,最担心的是丢钱,唯恐盗贼将他的金钱全部偷走,唯恐一场大火将其财产全部吞噬掉,唯恐自己的亲人将它全部挥霍掉。因而整天提心吊胆,坐立不安,永远不会是愉快的。
所以,我们要打破吝啬的樊篱,走出吝啬的灰暗,寻找生命中那一份与人分享的蓝天。
从前有一个非常吝啬的人,他从头上的每一根头发到脚上的每一个脚趾头都很吝啬,他从来没有想过要给别人东西,连别人叫他讲“布施”这两个字,他都讲不出口,只会“布、布、布……”个半天,好像一讲出这两个字,自己就会有所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