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辽朝那些事儿
44405700000027

第27章 海东盛国

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九门风月好,回首是天涯。这首五言绝句诗是唐朝大诗人温庭筠所写的《送渤海王子归国》,据说他诗中所提到的“佳句在中华”的渤海王子,就是后来渤海国第十三位国王大彝震的儿子。

阿保机的契丹国崛起的时候,他们很不幸,与南方同样正在崛起的后唐王朝发生了直接的碰撞,经济文化落后的契丹民族没有讨到任何便宜,反而伤兵损将,阿保机没有办法,只要暂时隐忍住自己的野心,将注意力从中原转到契丹的东边--渤海国身上。

渤海王国是东亚历史上的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封建政权,其国家范围大约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一部分,渤海王国世代都与唐朝保持紧密联系,受唐朝封赐。

说到渤海靺鞨能够成功在8世纪建国,这还和契丹族首领李尽忠、孙万荣等人的武力反抗武周朝有很大的关系。原来靺鞨族与契丹族一样,都是世代居住在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由于是少数民族,他们同样是武周朝的压迫、剥削的对象,后来契丹首领李尽忠反周时,杀营州都督赵文翙,是为“营州之乱”,武周朝对契丹族进行了残酷的武力围剿,当时,居住在营州的靺鞨人看到哥们被围剿了,义愤填膺,愤然加入了反周行列,渤海国建立者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还被李尽忠授予“大舍利”的官职。

李尽忠失败后,靺鞨人首领乞四比羽与乞乞仲象率领营州靺鞨部众东奔辽东。出于瓦解东北反唐同盟的考虑,武则天对他们采取安抚政策,分别封乞四比羽和乞乞仲象为“许国公”和“震国公”,赦免他们参与叛乱的罪行。

就在乞乞仲象被封官不久,后突厥默啜可汗与武周反目,攻入妫州、檀州、定州、赵州等地(今河北中西部),契丹与奚族又同时依附于突厥,于是中原通往东北的交通道路被阻隔。

在这样的局面,就造成了靺鞨族人快速发展的独立空间。靺鞨族首领乞乞仲象的儿子大祚荣审时度势,他认为既然唐朝与自己断了联系,自己就是东北的草头王了,他建国称王,过了一把梦寐以求的国王瘾。

大祚荣为了巩固渤海国政权,不但在建国之后,立即遣使与后突厥结盟,而且又通好南面的新罗国,巧妙地在强权林立的四邻之间斡旋,因此在数年之间,渤海国的势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疆域南接新罗,北邻黑水靺鞨,西连契丹、突厥,所属人民囊括了了靺鞨、高句丽、汉、契丹、奚、突厥、室韦等民族,有户10余万。

渤海国全盛时“地方五千里”,史称“海东盛国”,它的文物制度,仿拟唐朝。渤海国后来与唐朝中央关系十分密切,渤海国先后派使臣朝唐有132次之多,唐朝也十多次派人赴渤海,双方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最为突出的是,渤海国锐意学习中原文化,并多次派文人到长安抄回《汉书》、《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唐礼》等历史、政治文献,渤海王子和贵族子弟纷纷至中原学习,甚至有的人经过科举考试,留作唐官。平时,渤海国的部分官员、使臣大都善用汉文撰写奏章。

渤海国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到了第十五代国王大諲撰继位后,他的为人庸愚暗昧,统驭失宜,使渤海国内部各种矛盾激化。原来渤海国在向封建社会转化过程中,大氏王族及其贵族,在两极分化的基础上走向封建主的高位,他们成为高踞渤海普通人民之上,一群不事生产,坐食腐化的寄生虫;而广大的渤海国农民、牧民、渔民和手工业者,身处奴隶和农奴的地位,不得不将自己的劳动所得,大部分交给贵族。

渤海统治阶级日益腐化,他们大兴土木、营造城池,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为了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渤海贵族们不仅直接奴役广大人民,还不断地通过到唐朝聘问等方式来换取奢侈品和生活必需品。

渤海国的衰落和契丹国的崛起是一乱一治的正反教材,渤海国广大的土地和灿烂的文化,也让阿保机垂涎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