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论纲
44878300000015

第15章 社会主义首要问题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

第一节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若干重要问题的探索

一、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共产党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无产阶级政党,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为之奋斗的目标。中国近代的历史已经证明,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现时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先进行民主革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可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1952年底,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的基本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毛泽东改变了之前的想法,不再认为民主革命成功后与社会主义革命开始之间应有一个努力发展经济的稳定的较长时间的过渡时期,认为当时的中国已具备了实现革命转变的重要条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成长壮大为过渡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无产阶级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巩固为过渡提供了政治保证;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苏联对中国建设的支援为过渡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于是,毛泽东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用法律的形式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

“一化”是主体,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是两翼,即逐步实现对农业、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方面,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只有实现工业,才能彻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并从根本上用新技术改造农业和手工业;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又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前提,只有改变了生产关系,才能促使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就是要消灭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使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国家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956年底,随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起来,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摆在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建国后,由于没有经验,我国基本沿袭了苏联的一些经验,初步确立了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体制:党和国家及各级行政部门的高度集中统一领导;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以计划体制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种模式对恢复国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在苏联国内和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全盘否定斯大林及其领导时期苏联党和人民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历史,坚决反对否定十月革命道路的普遍意义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但是,对斯大林错误的批判,打破了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包括中国共产党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使各国共产党的思想获得了解放,也促使中国共产党反思苏联模式,开始寻求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道路。毛泽东等领导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1956年2月到4月,毛泽东先后听取了国务院34个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的汇报。5月,中央要求各地汇报经济、干部、统一战线、失业安排等11个问题。他还采纳李富春的建议,通知全国工业交通运输部门约200到300个重要工厂、建设工地向中央汇报情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问题,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

1956年9月中共八大通过了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所作的政治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的分析突出了我国生产力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起点低的国情,强调全党和全国人民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这一期间,毛泽东对发展生产力进行了多次的阐发,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开始了由阶级斗争到向自然斗争、由革命到建设、由过去的革命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转变,“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只有经过“十年至十五年的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现在,这个物质基础还很不充分),我们的国家(上层建筑)才算充分巩固,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他甚至提醒全党,如果我国的生产力不能迅速发展,“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国内的敌我矛盾基本解决,但是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却日益凸现出来,党和政府面临着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的各种矛盾的问题。社会主义社会有无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成为毛泽东反复思考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后人往往把这两对矛盾视为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以前各种社会形态所具有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不存在这方面的基本矛盾呢?马克思未做出明确回答。列宁只是指出了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的一般原则。斯大林则认为社会主义建成后就没有矛盾了,如果有矛盾,根子在外国帝国主义。他在晚年虽承认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矛盾,但他还没有把这一点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出来。

毛泽东从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研究社会主义社会,肯定了社会主义社会是充满了矛盾的,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既有基本适应的一面,又有不适应的一面。毛泽东特别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解决的方式、方法,就是通过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完善。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存在状态、性质、解决途径等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学说,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

(三)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在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各自内部的矛盾;工农矛盾;工农同知识分子间的矛盾;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人民政府同人民群众的矛盾;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间及各党派内部的矛盾;各民族间及同一民族内部的矛盾;科学、文化领域中的各种矛盾等等。在社会主义学说史上,毛泽东第一次把我们国家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独创性发展。毛泽东认为,一般来说,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而敌我矛盾即广大人民群众同对抗、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之间的矛盾,是在政治经济利益根本对立下的对抗性矛盾。正确认识和区分两类矛盾的不同性质是正确处理这些矛盾的关键。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矛盾有严格的界限,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也会互相转化。

“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也就是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解决,绝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毛泽东重点讨论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因为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人民内部矛盾已是大量的、突出的,在社会矛盾中占有主要地位。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一个关系到国家政局稳定、人民团结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问题,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毛泽东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各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方针、政策和方法。

在经济上,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各民族关系问题上,各民族平等,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战略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社会主义社会还尚未建成,只有经过社会生产力比较充分的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获得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才算巩固,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中国还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尽管这一认识未能展开并有反复,但是,它确实是中国共产党后来形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的思想来源。